昨天和室友聊了很多秕狰,晚上睡不著稠腊,又有了新的非常棒的領悟。我覺察自己有過度容易覺得自己需要對對方負責的傾向鸣哀,比如說架忌,害怕別人不高興是因為自己; 害怕被指責我衬;如果對方表現(xiàn)的太需要我或期待過高叹放,我可能也會有意識地抽身后退一步,避免走的太近挠羔。背后的原因當然是恐懼井仰。我問自己,我恐懼的是什么褥赊, 又是為什么恐懼糕档?我是否忽略了什么莉恼?
恐懼拌喉,是因為對方對自己太需要和期待的時候,害怕被依賴被掌控而失去自由俐银,害怕要為對方的情緒負責尿背,至少是部分地負責,滿足不了的時候(必然不可能完全滿足)捶惜,對方就很容易失望怨恨田藐。覺得自己負不了或者不想負這么大的責任,所以吱七,不如有意識地保持一點疏離汽久。
我們的文化常常向我們灌輸這樣一種理念: 我們是別人行為的受害者,所以別人應該為我們的感受負責踊餐。我相信很多人接受這樣的觀念景醇。然而,這其實是一個廣為流傳吝岭、由來已久的迷思和惡習三痰“伤拢《懂得愛》這本書里強調(diào),一個負責任的人要為自己的行為和感受負起責任散劫,因為它們本質(zhì)上都是從自己內(nèi)在生起的稚机,是自己內(nèi)在的主觀氛圍,跟自己的背景脈絡和對事件的解讀方式有關获搏。所以責任在自己赖条,并不在別人。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感受負責颜凯,也沒有人對別人有義務谋币。這似乎有點難以理解。我們來用一個公式試圖說明症概。
我的理解是:? 感受= 外部事件和環(huán)境+自己背景脈絡+解讀方式蕾额。 外部事件和環(huán)境是外緣,背景脈絡和解讀方式是內(nèi)因彼城,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nèi)因诅蝶。 這個外緣是正向還是負向,取決于解讀方式募壕。比如說调炬,戀人要去美麗而充滿機會的B城工作,想到他會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舱馅,自己也會有很多機會到B城去缰泡,覺得很高興;但一想到萬一導致分手怎么辦代嗤,馬上變得擔憂棘钞。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為自己負責干毅,但我卻忽略了宜猜,其實別人也是一樣,別人也是需要而且能夠為自己負責的硝逢,要相信并鼓勵對方去做到這一點姨拥。因為自我負責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當對方把自身的期待投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渠鸽,我并不需要把這個擔子接過來叫乌。我突然領悟到,只有內(nèi)在有足夠清晰的界限徽缚,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責任什么不是自己的責任憨奸,才能不被對方的投射與期待捆綁,也才能放開因恐懼而加給自己的限制猎拨。
不過這里面還有需要澄清的兩點:
第一膀藐,自我負責不是自我指責屠阻。負責帶來自身生命力量的加強,而指責其實是不想自我負責额各,借內(nèi)疚懲罰自己国觉,導致的是生命力的削弱。
第二虾啦,不需要為他人負責不意味著可以麻木不仁麻诀,傷害別人。我們不去傷害別人傲醉,最直接的理由是蝇闭,當我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時,就已經(jīng)傷害了自己硬毕。我們會評判自己呻引,內(nèi)疚,自我價值感降低吐咳,等等逻悠。而別人是否會受傷害,還要同時視ta的背景脈絡和解讀方式而定韭脊。
所以童谒,如果我們能夠徹底為自己的行為與感受負起責任,為自己做出最佳選擇沪羔,其實自然就會善待他人饥伊,最少也是不去試圖傷害他人。這份良善是我們自愛和自我負責的結果蔫饰,而不是一項義務或一種約束琅豆。它是那么地自然而然,就像花朵綻放死嗦,散發(fā)出芬芳趋距,路過的人自然就會聞到一樣粒氧。你甚至也不會覺得自己付出了什么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