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構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地構建金字塔結(jié)構通常容易一些堪藐,步驟如下:
1.畫出主題方框
這個方框就是你文章的金字塔結(jié)構最頂部的方框。在方框中填入你要討論的主題挑围,當然前提是你知道要討論什么主題礁竞,否則請?zhí)讲襟E2。
2.設想主要疑問
確定文章的讀者杉辙。你的文章將面對哪些對象模捂?你希望文章能回答讀者頭腦中關于該主題的哪些疑問?如果你能確定讀者的主要疑問,請寫出來狂男,否則跳到步驟4综看。
3.寫出對該疑問的回答
如果你還不清楚答案,請注明你有能力回答該疑問岖食。
4.說明“背景”
你需要證明红碑,現(xiàn)階段你能夠清晰論述該主要的疑問和答案。具體做法是:把要討論的主題與“背景”相結(jié)合泡垃,作出關于該主題的第一個不會引起爭議的表述析珊。
5.指出“沖突”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開始與讀者進行疑問/回答式對話了。想象一下蔑穴,讀者表示同意忠寻,點著頭說:“對,我知道這個情況存和,有什么問題嗎奕剃?”此時,你就應當考慮“背景”中發(fā)生了哪些能使讀者產(chǎn)生疑問的“沖突”哑姚。
6.檢查“主要疑問”和“答案”
對“背景”中“沖突”的介紹祭饭,應當直接導致讀者提出主要疑問(已在步驟2中列出)。否則叙量,應重新介紹“背景”中的“沖突”倡蝙,使之可以直接導致讀者提出主要疑問。
自下而上法
1.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绞佩。
2.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寺鸥。
3.得出結(jié)論。
初學者注意事項
金字塔原理的規(guī)則能夠使你從金字塔結(jié)構中任何一個位置上的思想著手品山,發(fā)現(xiàn)其他所有相關的思想胆建。但是,你必須采用自上而下法或者自下而上法肘交。
1.一定先搭結(jié)構笆载,先嘗試自上而下法
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把整篇文章都寫出來,因為你稍后就可能很容易地想出文章的結(jié)構涯呻。一旦你的思想變成了文字凉驻,你就可能會覺得寫得不錯,而根本不管你的思路實際上是不連貫的复罐。
2.序言先寫背景涝登,將背景作為序言的起點
一定要從“背景”開始構思,因為按照這個順序效诅,你更容易準確地找到“沖突”和“疑問”胀滚。
3.先多花時間思考序言趟济,不要省略
你應當先整理出序言的信息,然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字塔結(jié)構中較低層次的思想上咽笼。
4.將歷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你不應該在文章的正文部分才告訴讀者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顷编。正文部分應當只包括思想,即:因能夠為讀者提供新思維而引起讀者疑問的表述褐荷。
5.序言僅涉及讀者不會對其真實性提出質(zhì)疑的內(nèi)容
序言的目的只是告訴讀者一些他們已經(jīng)知道的信息勾效。如果所表達的信息能夠很容易地由客觀的第三方進行檢驗和證實,那就可以假定你的讀者“知道”該信息叛甫,因為讀者不會對其真實性提出質(zhì)疑层宫。
6.在關鍵句層次上,更宜選擇歸納推理法而非演繹論證法
【第4章?序言的具體寫法】
文章的序言(前言其监、引言萌腿、導言)概述讀者已知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文章將要回答的疑問建立聯(lián)系抖苦,然后作者就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提供回答疑問的答案上毁菱。如果是寫文章,就是“序言”锌历;如果是演講贮庞,就是“開場白”。
序言的講故事結(jié)構
序言總是向讀者說明其已知的信息究西,意義是:序言說明某種“背景”窗慎,這種“背景”中發(fā)生了某種“沖突”,從而引發(fā)了某種“疑問”卤材,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該“疑問”遮斥。
為什么要用講故事的形式
讀者頭腦中已經(jīng)存在許多雜亂、零散的思想扇丛,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與你文章討論的主題不相關术吗,但卻是讀者關心和感興趣的。你必須想辦法使讀者輕易地拋開其他思想帆精,專注于文章的內(nèi)容较屿。
為達到這一目的,有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卓练,即利用未講完的故事所產(chǎn)生的懸念效果隘蝎。應當通過向讀者講述一個與主題有關的“故事”,引起讀者對該主題的興趣昆庇。每一個好的故事都有開頭末贾、中間和結(jié)尾闸溃,相當于引入某種“背景”整吆、說明發(fā)生的“沖突”拱撵,并提出解決方案。
如果你確實想給讀者講一個“好故事”表蝙,你就應該給他們講一個他們已經(jīng)知道的“故事”拴测,或者是他們應當知道的“故事”(如果讀者具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
激發(fā)讀者興趣府蛇,吸引注意力:新奇集索、懸念、與讀者本人相關汇跨。
何時引入“背景”
開始引入“背景”時务荆,應先談與文章主題有關,且讀者肯定會同意的內(nèi)容穷遂,應當是讀者已經(jīng)認可或者將會認可的內(nèi)容函匕。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文章開頭沒有說明與文章主題有關的背景,就說明你或者選錯了主題蚪黑,或者開始討論主題的時機不對盅惜。
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個重要特征,即能夠?qū)⒛恪版i定”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忌穿,從而為講故事做好準備抒寂。以下是幾個典型的起始句:
任何大型醫(yī)療服務體系都受到資源日益匱乏的困擾,民營醫(yī)療服務體系也不例外掠剑。(報告)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屈芜,在人類歷史最早的250萬年中,人類唯一使用的人造工具都是實用性的石器澡腾。(雜志文章)
讀者對以上這些表述的通常反應是點頭表示同意沸伏,并且說:“是的,我認為是這樣动分,那又怎么樣毅糟?”如果客氣一點,就會說:“你為什么要告訴我這些澜公?”
讀者的這些反應使你能夠提出“背景”的“沖突”姆另。
什么是“沖突”
文章序言中的“沖突”雖然經(jīng)常指的是某種不利的變化,但并不總是具有“不利的變化”的含義坟乾。這里的“沖突”類似于講故事時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因素迹辐,能夠促使讀者提出“疑問”。
用描述文章主題的公認事實開始講“故事”甚侣,“沖突”就是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因素明吩,并且必須引發(fā)讀者的“疑問”。讀者的“疑問”可能有多種形式殷费,但通常相當于詢問“接下來怎么樣”印荔。
為什么要用這種順序
序言必須采取“背景—沖突—疑問—解決方案”的結(jié)構低葫,但是,各部分的順序可以有所變化仍律,以創(chuàng)造不同的文章風格嘿悬。以下是一個序言的基本結(jié)構和分別用4種順序?qū)懗鰜淼睦印?/p>
基本結(jié)構
背景(S)=業(yè)務多元化研究服務在過去5年中增長了40%。
沖突(C)=無法證明我們的工作對客戶有明顯益處水泉。
疑問(Q)=如何確保多元化研究確實對客戶有明顯益處善涨?
回答(A)=? 實施“公司發(fā)展項目”,以研究該問題草则。
標準式:背景—沖突—答案
開門見山式:答案—背景—沖突
突出憂慮式:沖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疑問—背景—沖突—答案
什么是“關鍵句要點”
關鍵句要點(或稱要點钢拧、核心觀點、一級結(jié)論炕横、一級論點娶靡、重要結(jié)論),不僅要回答由文章主題思想引起的受眾的新疑問看锉,還要呈現(xiàn)文章的框架結(jié)構姿锭。
如果文章篇幅較長,就應該列出關鍵句的要點伯铣,然后為第一個要點起一個小標題呻此,由此開始寫作。
列出關鍵句要點可以讓讀者在開始閱讀的最初30秒內(nèi)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腔寡。
關鍵句要點必須表達文章的思想焚鲜,永遠不要用“背景”或“介紹”作為某一章節(jié)的標題,因為這種標題所含的信息與其他標題所含的信息肯定不在同一個抽象層次上放前,或者說抽象的程度不同忿磅。
而且,僅列出主語而不列出完整的思想凭语,可能會存在一種危險葱她,即關于該主語的思想無法形成明確的歸納或演繹邏輯論證關系。
序言應當寫多長
一般情況下似扔,序言需要2-3段吨些,其結(jié)構如前面的圖4-2所示。說明“背景”和“沖突”的文字可以長達3-4段炒辉,但是不能再長了豪墅。
關鍵句要點是否需要用引言
關鍵句的每一個要點,都應該按照與全文的序言相似(但簡單得多)的“背景—沖突—疑問”結(jié)構逐個引出黔寇。
當讀者對任何一個關鍵句要點提出疑問時偶器,你應當告訴讀者一個簡單的“故事”,以保證讀者與你站在同一位置上。
在寫關鍵句要點的引言時屏轰,你使自己意識到剛才已經(jīng)將哪些信息輸入了讀者的大腦术裸,以及(從讀者的角度考慮)讀者還需要獲得哪些信息才能提出你的下一個要點將要回答的疑問。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讀者而不是“告訴”讀者某些信息
2.序言必須包含講故事的3個要素亭枷,即“背景”、“沖突”和“答案”
3.序言的長度取決于讀者和主題的需要
可以看出搀崭,全篇文章的中心都依賴于讀者提出的第一個疑問叨粘,或稱初始疑問。這種疑問全篇只能有一個瘤睹。如果存在兩個初始疑問升敲,這兩個疑問肯定是互相關聯(lián)的,如:“我們是否應當進入市場轰传?如果是驴党,應當如何進入?”
這兩個疑問實際上只相當于一個疑問获茬,即“我們應當如何進入市場”港庄。因為如果對第一問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不存在第二問恕曲;而如果對第一問的答案是肯定的鹏氧,那么這個回答就成為金字塔結(jié)構的頂端思想,而由之引起的疑問“如何進入市場”將引出關鍵句要點對其回答佩谣。
序言的常見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把还,你構思過各種文章的序言。你也許發(fā)現(xiàn)茸俭,文章的序言具有某些共同的模式吊履。你也可能發(fā)現(xiàn),你寫文章的目的通常是回答以下4類問題之一:
1.我們應該做什么调鬓?
2.我們應該如何做(將如何做/是如何做的)?
3.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做艇炎?
4.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
商務文章中最常見的4種模式:
1.發(fā)出指示式(針對“我們應該做什么”或“我們應該如何做”等問句)
2.請求支持式(針對“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做”等問句)
3.解釋做法式(針對“我們應該如何做”等問句)
4.比較選擇式(針對“我們應該做什么”等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