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撑蚌,在同桌朋友圈的啟發(fā)下上遥,我也趕緊去查看了自己的《樊登讀書閱讀報告》,發(fā)現(xiàn)自己在2021年里争涌,聽了36本書粉楚,還在非凡精讀館里聽了兩本,聽書時長1142分鐘亮垫,在有書平臺還聽了5本書模软,還不算在喜馬拉雅和微信讀書里聽的……
這些聽書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上下班路上、做家務的時候饮潦,或者在進行鍛煉的時候燃异,為了不浪費大好時光,只要有空檔继蜡,我就會戴上耳機聽聽書回俐。
按理說,我的收獲應該是很大的稀并。恰恰相反鲫剿,實際情況是,除了誰提到某本書的時候稻轨,我知道自己聽過這本書灵莲,但如果讓我講講聽到的內容,大腦基本上交的都是白卷殴俱。
所以政冻,我就很郁悶,特想知道线欲,為什么聽了那么多書明场,卻沒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呢?
于是李丰,我去找了一些學習的原則苦锨,既有從認知心理學方面講的,也有一些書里的,從中好像找到了原因舟舒。
第一拉庶、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我們越是主動參與秃励,收獲也就越多氏仗,而“聽”通常是作為一種背景,我們一直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夺鲜;
第二皆尔、信息通過聽覺通道進入瞬時記憶,再進入短時記憶(工作記憶)币励,最后進入長時記憶慷蠕,這樣的轉換過程需要注意、心理復述等操作食呻,而聽作為學習的方式通常是不可以回頭的砌们,我們很少有時間停下來加工剛剛聽到的信息,因此絕大部分信息都會轉瞬即逝搁进;
第三浪感、倒攝抑制是導致遺忘的最大因素,如果要避免信息的相互干擾饼问,需要停下來學習影兽,等前面的掌握了以后再學習新的內容,并且中間要留有足夠的時間用來進行心里加工莱革,但聽作為學習方式時峻堰,我們根本無暇顧及;
第四盅视、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說過捐名,如果你學習的速度是勻速的,那你一定不是真正在學習闹击,而我們常常的聽卻都是勻速的镶蹋,這樣的“學習”所包含的思考就很少;
第五赏半、?在《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第10版)》里說過贺归,以往人們以為重復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但實際研究發(fā)現(xiàn)断箫,其實是重復時努力記住的嘗試在強化我們的記憶拂酣,而我們在勻速聽的時候幾乎沒有這樣的嘗試;
第六仲义、 我們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婶熬,先在A事上付出了剑勾,那么意味著B事上能保持注意的時間就變短了,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天天都在學習卻學不好的原因赵颅。
那么虽另,是不是以后就不要采取聽書的方式學習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性含,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剛才靈光一閃鸳惯,萌姐提出的“學商蕴、思、做芝发、教绪商、贏”不就是應對聽書收獲小的最佳方法嗎?辅鲸!
步驟如下:
1格郁、提取整理,設計問題独悴,找到答案例书。
每次聽完書之后,對聽過的內容進行提取和整理刻炒,設計成問題和答案的形式决采,給自己回想的機會,幫助信息轉入長時記憶坟奥。
2树瞭、給心理復述留白。
在問題和答案之間爱谁、問題和問題之間進行留白晒喷,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心理復述,行成筆記访敌,讓聽到的知識有更多機會從瞬時記憶轉入短時記憶凉敲,再從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
3寺旺、回看整理好的筆記荡陷。
經過1、2兩步迅涮,記錄的筆記就是自己思考的成果废赞,接下來就要利用艾賓浩斯曲線在當天睡前、24小時后叮姑、一周后唉地、一個月后据悔、偶然回顧這幾個時間點(段)進行回看。
之后耘沼,再主動跟他人分享极颓,并積極運動到實踐中,這樣群嗤,聽到的內容就真的轉化到自己的知識寶庫里了菠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