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源于在看完聶敏里的《西方思想的起源》之后蜜葱,我個人對鄧曉芒和聶敏里所說的關于古希臘哲學傳統(tǒng)的初步理解。
古希臘哲學的傳統(tǒng)是什么耀石?
鄧曉芒說是自然哲學和本體論。
聶敏里說是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爸黄。
首先我們來明確其中幾個概念的意義滞伟。
自然哲學,即古希臘時期所說的物理學炕贵。它研究的是作為整體的宇宙萬物梆奈,也就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問題。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称开,即第一哲學亩钟,專門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憑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的科學。原出自亞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鳖轰,因為這本書被安排在他研究自然哲學的著作《物理學》的后面清酥,所以又稱物理學之后。
本體論(Ontology)蕴侣,即探究世界的本原的哲學理論焰轻,研究的就是“什么是‘存在(on)’”的問題。
認識論昆雀,即研究能否認識辱志,及如何獲取認識的問題。
本體論傳統(tǒng)
泰勒斯——巴門尼德——亞里士多德
伊奧尼亞地區(qū)的幾位哲學家都把一種活動的原則作為自己所認為的本原狞膘,不管是泰勒斯具有流動性的“水”還是赫拉克利特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燒的“火”揩懒,都不同于后來元素論者提出的元素。與其說它們是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挽封,倒不如說是用來象征一種活動轉(zhuǎn)化的原則已球。
而從畢達哥拉斯提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已經(jīng)隱隱有了脫離現(xiàn)象轉(zhuǎn)向抽象思辨的趨勢场仲,而巴門尼德則正式提出了“存在”和悦。
在巴門尼德之前的自然哲學家們,關注的是運動變化的原則渠缕。自他之后鸽素,人們開始關注那個不動的本原。巴門尼德作為自然哲學到形而上學的轉(zhuǎn)向亦鳞,開啟了關于“存在”的形而上學之思馍忽。
他之后的哲學家棒坏,則開始運用抽象思維思考“存在”究竟是什么。柏拉圖說是“理念”遭笋,亞里士多德把“實體”作為自己體系中的本原坝冕,把“神”作為最高的實體。
因此瓦呼,本體論的發(fā)展從古希臘的第一位哲學家喂窟,一直到晚期希臘哲學之前,作為希臘哲學研究的線索肯定是可行的央串。
認識論傳統(tǒng)
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智者學派——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代懷疑主義
認識論的對象是關于如何獲取知識磨澡,而那最高的知識就是關于終極“存在”的知識。而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也是終極“存在”质和。
赫拉克利特大約能算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涉及認識論的哲學家稳摄,他提出“自然習慣于隱藏”,充分肯定了通過感官得到認識的必要性饲宿,主張從感覺和語言材料的正確理解中厦酬,把握作為其內(nèi)在本質(zhì)的“邏各斯”。
巴門尼德則將感覺與抽象思辨分離開來瘫想。把通向“存在”的理性思考稱為“真理之路”仗阅,把感覺經(jīng)驗稱為“意見之路”,否定了從感覺得到真理的可能性国夜。從此霹菊,開啟了支配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2500多年的圍繞現(xiàn)象和本質(zhì)這一主題地漫長的認識問題的討論。
他之后的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分別提出了“同類相知”和“異類相知”的原則支竹。
智者學派則徹底把感覺上升到絕對的程度旋廷,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主張以單個人的個體感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礼搁。而另一位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高爾吉亞饶碘,也認為認識存在要靠各種感覺,又通過三個關于“存在”的論證否認了“存在”可以被思維認識的可能性馒吴。
德謨克利特的哲學活動按照時間在蘇格拉底之后扎运,因此我們放在智者學派之后討論。他分別提出了“影像”說和“約定論”饮戳,將知識分為兩類豪治,一類通過理智得來,是真實的扯罐;另一類通過感官得來负拟,是虛假的〈鹾樱總得來說掩浙,這還是沿襲著巴門尼德的“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qū)分花吟,輕視感覺,重視理性厨姚,并且具有不可知論的色彩衅澈。
蘇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識”,主張用辯證法谬墙,通過不斷地詰問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今布。
柏拉圖則將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徹底分開,主張通過回憶說和靈魂轉(zhuǎn)向來獲得知識拭抬。
亞里士多德把靈魂三分险耀,分別是營養(yǎng)靈魂、感覺靈魂玖喘、理智靈魂,感覺靈魂具有感覺能力接受可感形式蘑志,理智靈魂有思維能力認識可知形式累奈。
古代懷疑主義則否定了一切不確定的感覺經(jīng)驗,主張懸擱判斷急但。
盡管前蘇格拉底哲學的目的在于獲取關于最高本原的知識澎媒,但他們大多都是獨斷的,沒有經(jīng)過邏輯推理波桩。他們把感覺作為知識戒努,主要討論的都是感覺被認識的可能性。
直到巴門尼德把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分離開來镐躲,知識的可能性也沒有得到討論储玫。而到了智者學派,知識問題才上升到討論的層面萤皂。在此之后撒穷,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這三代哲學家都是從理性出發(fā),圍繞知識問題而展開的自己的思考裆熙。
由于在自然哲學中認識論的問題尚未進入討論端礼,主要是以感覺主義存在的,而智者學派以后才進入感覺和理性的關系問題的思考入录。自然哲學到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主要是從宇宙論過度到本體論蛤奥,這一時期也可以說是本體論或形而上學的形成時期。但按照感覺主義到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僚稿,我們也是可以基本將古希臘哲學整理出一個框架的凡桥。
希臘哲學始終以獲得關于自然的知識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學卻始終局限于感性經(jīng)驗的領域蚀同,但形而上學主張通過理性認識達到這種最高的認識唬血。因此望蜡,從認識目的上來說,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是一致的拷恨。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深度來說脖律,自然哲學則是形而上學的前身,也就是前形而上學腕侄。而在討論古希臘的哲學問題上小泉,因為形而上學和本體論都是關于“存在”的學問,加上這種研究還不夠深入冕杠,本體論實際上是包含在形而上學研究里面的微姊。
鄧曉芒所說的古希臘哲學傳統(tǒng),即“自然哲學和本體論”分预,實際上就是把古希臘哲學分為兩個階段兢交,即自然哲學到形而上學的一個演變過程,也就是研究對象從變動的現(xiàn)象如何到不動的本原笼痹,具體來說就是泰勒斯——巴門尼德——亞里士多德配喳,巴門尼德在其中作為自然哲學到形而上學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奠定了從自然哲學轉(zhuǎn)向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傳統(tǒng)凳干。
但我們從自然哲學到本體論的研究對象變化來看晴裹,自然哲學把握的對象是變動的現(xiàn)象,本體論則是關于不動的“存在”救赐,從現(xiàn)象如何認識本質(zhì)的認識論問題涧团,實質(zhì)上也就是包含在自然哲學——形而上學的演變過程中的。
聶敏里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傳統(tǒng)经磅,是從里外兩個方面來看待古希臘哲學的發(fā)展泌绣。他把自然哲學看成是形而上學的一個方面,而整個希臘哲學的發(fā)展预厌,是形而上學研究對象“存在”的逐步確立赞别,和如何認識這個“存在”的過程。但是配乓,他在研究中又單獨把認識論從形而上學中割裂開來仿滔。事實上認識論在古希臘,就是思考思維能否認識“存在”的問題犹芹,也就是如何從現(xiàn)象中把握本質(zhì)崎页,從而達到對最高知識——關于“存在”的認識。因為本質(zhì)和現(xiàn)象屬于形而上學基本范疇的概念腰埂,很明顯飒焦,古希臘的認識論就是形而上學的一部分。形而上學的發(fā)展,繞不開認識論的問題牺荠。而認識論后來從形而上學中分離出去翁巍,則是從笛卡爾開始的。
在這兩種理解之下休雌,我認為兩種說法都各有其側(cè)重點灶壶,主要是理解的問題,并沒有誰的學術水平更高的問題杈曲。我個人認為驰凛,在古希臘時期:形而上學=本體論+認識論,總的來說担扑,古希臘哲學傳統(tǒng)實質(zhì)上還是一種形而上學發(fā)展過程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