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形病,一位讀者寫了一段信息給我闷营,討論關于中文詩英譯的問題;雖然文學方面我是絕對外行续担,但是很樂意互相切磋討論一下擅耽,也歡迎方家指正。
己為生活故 現(xiàn)從事與翻譯有關的工作 向來很喜歡中文古詩詞 亦曾以81曲文字記塵事 很想將其譯成英文物遇。
中文詩題﹕佳人
譯文﹕ Alone in Her Beauty
Alone In Her Beauty的譯文﹑實在不知何解﹑如果試著了解﹑將譯文讀成: She is alone in her beauty.‥‥佳人的詞義﹑只需包括了“不丑” “中等以上”的美﹑但還要有點“良好的出身和品行”﹑ 佳人并沒有一定要是“絕世美人”的含義﹗
所以﹑為什么”佳人”﹑形容詞加名詞﹑不就簡單的譯成﹕A Fair Lady ?
先就“Alone in Her Beauty”這一句來說說我的想法好了。
就意境而言乃沙,我覺得“Alone in Her Beauty”是個不錯的翻譯起趾,比直來直往的“A Fair Lady”多了點寫意白描的趣味;也就是從定義周遭的氣氛入手警儒,間接寫女子之美训裆。
“A Fair Lady”用來譯“佳人”是沒有太大疑義的;主要是因為就中英字面對譯而言冷蚂,“Fair”其實有點模棱兩可──它并沒有直指女子是“美麗”缭保、“氣質好”、“可愛”蝙茶、或是其他優(yōu)點艺骂。
換言之,即使是容貌平常隆夯,但只要氣質高華出眾钳恕,仍然可以稱為“fair”。
不過以這首詩表現(xiàn)的“美人閑廢”情境蹄衷,尤其杜甫先后用“絕代有佳人”和“新人美如玉”來形容容貌本身忧额,所以佳人之美似乎還是必須強調一下。
在英譯詩題的時候愧口,像中文一樣只用簡短的“佳人”兩字來破題睦番,似乎也簡單了點。所以在英文題目中耍属,“alone”(或是類似意思的字)是蠻重要的托嚣。
換言之,如果要用“A Fair Lady”來當英文題目厚骗,也許變成“A Lonely (Unfortunate/……) Fair Lady”或是“A Fair Lady in Her Solitude”之類的說法會比較完整示启;但以后者而言,就又不如“Alone in Her Beauty”的怨艾氣氛了领舰。
其實“in…beauty”是有例可循的夫嗓,像是拜倫(Byron)的〈She Walks in Beauty〉就是個經(jīng)典。我對英詩的涉獵非常淺薄冲秽,不過這首剛好讀過舍咖,而且非常喜愛,所以就忽然想了起來锉桑。
此外谎仲,我也很喜愛的余光中〈等你在雨中〉詩末最后一段的“……你走來”,跟“She Walks in Beauty”的意象非常類似刨仑;也是不直接寫人郑诺,而是從周圍氣氛中讓人出場的寫法夹姥。
也許這是個人偏見啦,不過相對于直接寫人辙诞,某些時候我頗為欣賞這樣的寫法辙售。
謝 傅先生詳細回復 先生的理解頗切原詩意
以本人之解 子美寫此曲是有深意的 言似有所指 以其生平遭遇來看 似有述自身處境之意 以 佳人 之志 來寄托 懷才不遇 而 不改其志 的理想和抱負
己前曾言 按 高級漢語詞典 佳人有三種解釋 此處的 佳人 僅解為 容貌美麗 似有不足 全詩的重點在于描述 佳人 之志 這種寫法倒有點類似 屈子 于 楚辭 中的 香草美人(喻楚國君王) 的比興寫法
英譯 與 中文相比 因語言結構和文化不同 中文喜簡略 而 英文有時較重邏輯 可能會描述得詳細一點 對詩題的詮釋 Alone In Her Beauty 與 A Fair Lady 似乎均重在容貌之描摹 英文中能否有表示人 內外皆美 之詞呢
另 按 Mr. Rovi 所言 fair 亦具下義
fair?—?— (in old English) it means beautiful.
在英文中有兩個形容人的詞很難翻譯,一個是前述的“fair”飞涂,一個是“fine”(例如“He is a fine gentleman”)旦部。
這兩個詞的意思都好,但又有點刻意將意思弄得含蓄较店。這種含蓄有時候自有它的好處士八,有時候(例如翻譯時)卻令人頗為困擾。
如同前述梁呈,如果不用“in…beauty”的形式婚度,將“佳人”寫成“A Fair Lady”是很難推翻的譯法;不過如同讀者所提的官卡,這是一首以美人自況的抒懷詩蝗茁,就讓翻譯用詞的選擇有些微妙了。
先聲明一下寻咒,我在詩詞方面的造詣是很低的哮翘,只是依個人想法胡謅。
以美人來暗喻自己的處境毛秘,是中國文人詩中常見的手法(尤其是失意文人或遭到貶黜的官員)饭寺,小弟先前用了“閑廢”這兩個字,正是在暗喻這種可能性叫挟。
然而正因為是“暗喻”艰匙,所以在描寫反映自身的美人時,不能帶有太多提到“才德”的褒詞霞揉,只能專注于形容美貌婉約旬薯;試想一下晰骑,如果詩中表達的是“才德兼具的佳人(士子)不見容于上位者或家主”适秩,一來與古時的社會氣氛不符、二來怨氣過于明顯硕舆,輕者遭致物議秽荞、重者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不過抚官,因為這類隱喻詩在中國文化中有它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扬跋,所以要解讀并不困難(知道“是某人在某時做的”就是一把鑰匙),但在英譯之后卻會因為失去這種理絡(context)而變得沒有深度而怪異(一個如此如此的美人卻被拋棄凌节,究竟是怎么回事钦听?)洒试。
所以,把一些原本模棱兩可說法或暗示放回英譯中朴上,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垒棋,只是如此一來,英譯者的功力就必須相當高才辦得到痪宰。所以叼架,與其在英譯中強將每個中文字都譯到,不如在這方面花點功夫衣撬。
傅先生此言甚是
本人認為 中文古詩詞 歌賦 類文字的英譯 首先應基本完整地將原文之意用英文的相應形式表達 再顧及用詞的凝練 句式排列的工整 音韻之和諧 優(yōu)美 瑯瑯上口
但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 有些 諧音 隱喻 諷誦 類的文字譯成英文后予人的感覺 流于 淺薄 世俗 而與原詩風格不符 這時 譯者以何種方式來處理譯文 是比較能見其創(chuàng)造性的
Composed while pacing seven steps [Mr.Rovi 譯]
煮豆燃豆萁 Beanstalks burned to cook beans,
豆在釜中泣 But in the pot beans weep,
本是同根生 Why boil me so cruelly so soon?
相煎何太急 why bully me so cruelly so soon.</blockquote>
剛才爬樓梯時來了點靈感乖订,于是以有押韻的“童詩體”將這首戲譯如下:
煮豆燃豆萁 Beanstalks burnt,
豆在釜中泣 Beans fried;
本是同根生 O Brethren,
相煎何太急 Why oh why?
很多次要的字都沒有翻譯,改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具练;例如“釜”乍构,反正有fried就不一定需要釜了,不過這不是重點靠粪,學者通人不必深究蜡吧。
之所以說是“童詩”,是因為用了比較精簡的字數(shù)占键、淺顯的用字昔善、以及押韻和仿古英文體。
游戲之作畔乙,大家看看好玩就好君仆。
傅先生 上樓梯時 亦會有靈感 看來屬于天才型人物是也
從整個詩意的理解來看 全篇譯文倒是比較符合 也合寫作此詩時的背景 因是在七步之內誦出 可謂于生死之際 由急智而出矣 言語必簡練而生動
后兩句譯文 文字簡約而形象 與當時那種急怒之景暗合
本是同根生 O Brethren,
相煎何太急 Why oh why?
天才不敢,不過這個譯本倒也是(上樓梯時)七步成詩牲距。
開玩笑的返咱,大家切磋。
(寫于2006年5月12日牍鞠,2017年4月9日整理咖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