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 巴菲特在 2011 年的《致股東的信》中寫道:要是有人說金錢買不到幸福酱塔,那他只是還不知道該上哪兒去買(Anyone who says money can’t buy happiness simply hasn’t learned where to shop.)。
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認為巴菲特說這句話主要是為了勸股東們不要錯過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度股東大會盗迟,有開玩笑的成分。
但巴菲特從未在公眾場合對這句話做出過解釋熙含,說不定巴菲特寫下這句話時心里其實是認真的罚缕。
早在 2006 年,巴菲特就作出承諾怎静,將逐漸把自己所持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全數(shù)捐贈給慈善基金邮弹,他表示這個決定讓自己十分開心。
我們先不要去想巴菲特是多么慷慨蚓聘,從結果上來說腌乡,巴菲特不正是用錢買到了幸福嗎?
不只是巴菲特夜牡,許多富豪都十分熱衷于慈善与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內基塘装、微軟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急迂,他們富可敵國,卻選擇把大部分的財產都捐給有需要的人蹦肴。而且他們都曾表示僚碎,捐助慈善很有意義并且讓自己更加幸福。
當然慈善并不是富豪的專利阴幌。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熱衷慈善的人勺阐,他們愿意放棄原本可以用來惠及自己家庭的物質財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卷中。比起富豪們,他們的行為更令人尊敬渊抽。
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沃頓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蟆豫。他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找了一群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他給每位大學生發(fā)了一個信封懒闷。信的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在下午 5點前把信封里的錢花在自己身上十减;另一種是在下午 5 點前把信封里的錢花在別人身上。信封里的錢有 20 美元和 5 美元兩種不同數(shù)值毛雇。
晚上的時候嫉称,沃頓教授把大學生們召集起來,問他們:“你用這些錢干了什么灵疮,現(xiàn)在你感覺有多幸福织阅?”
那么他們是怎么花掉那筆錢的呢?
因為大部分人還在讀大學震捣,所以那些要求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很多都為自己買了裝飾品荔棉,當然,更多的人把錢花在了喝咖啡這件事上蒿赢。
這不難理解润樱,如果你給一個中國的大學生 10 塊錢,他很可能也是拿去買奶茶喝羡棵。畢竟這是他們的常態(tài)壹若。
而那些要求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人花錢的方式就豐富多了,有的人給自己的表妹買了個玩偶皂冰,有的人把錢給了流浪漢店展,有的人把錢投進了便利店的慈善盒子里。當然秃流,也有的人去選擇買一杯咖啡給別人赂蕴。
根據(jù)學生們的反饋,沃頓教授有兩個發(fā)現(xiàn)舶胀。
第一個發(fā)現(xiàn):那些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人變得更加快樂了概说,而那些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情緒上并沒有什么變化。那些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并沒有變得不開心嚣伐,但他們也沒有變得開心糖赔。
而另一個發(fā)現(xiàn)則是錢的數(shù)值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一些人或許會覺得 20 美元一定比 5 美元更加讓人感到開心纤控,但是事實上挂捻,你花了多少錢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船万,你把錢花在了別人身上而不是你自己身上刻撒。
那為什么同樣一杯咖啡,給別人就能比給自己更有幸福感呢耿导?
我們在送生日禮物會傾向于送一些能一直保存声怔,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舱呻。因為我們會覺得出去旅游這類經歷是轉瞬即逝的醋火,而物質卻會一直在那里。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季洛維奇通過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人們常常進行理性的計算箱吕,最后得出把錢花在玩樂上還不如用來買東西芥驳。
這在事實上是正確的,但在心理層面上就不好說了茬高,因為一旦買到手兆旬,人們很快會對自己的物質財富習以為常,這個過程叫作 “享樂適應”:它使得人們難以通過購買物質產品感受到長久的幸福怎栽。時髦衣服或新汽車可以讓人獲得短暫的快感丽猬,但我們很快就認為它們理所當然了。
一杯每天都喝的咖啡熏瞄,自然不能讓你為之欣喜脚祟。
巴菲特曾經在訪談中說道:假使我把多于 1% 的財富花在自己身上,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并不會因此加強强饮。然而由桌,剩下的 99% 財富卻能對他人的健康與福祉產生莫大影響。這一現(xiàn)實為我和我的家人指明了道路:留下的財富夠花即可邮丰,其余則贈予社會行您,去滿足更多需求。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柠座,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 5 個層次邑雅,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妈经,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淮野,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吹泡。
而慈善骤星,一次可滿足你三個需求。
雖然剛剛那句話聽起來像是騙人的廣告語爆哑,但慈善的的確確可以滿足后面三個更高層次的需求洞难。這種價值實現(xiàn)感能給人帶來幸福感。你看到自己的錢讓別人的生活有所不同揭朝,你就會快樂队贱,哪怕你出資的數(shù)額只是一杯咖啡的價錢色冀。
相信大家都有一顆慈善之心,但很多人往往只想著說等我發(fā)達了柱嫌,我再向慈善機構捐款锋恬,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那些樂于奉獻的人,往往是那些并沒有多少家產编丘,每天兢兢業(yè)業(yè)的普通群眾与学。
勿以善小而不為。其實只要一杯咖啡的價格嘉抓,我們就能買到巴菲特花了 99% 家產所買到的幸福索守。
那么,明天你會用那杯咖啡來買幸福嗎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