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雙生
叮的一聲,手機響了枪眉,提醒有一封新郵件。
點開後再层,標題很熟悉: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是的贸铜,收到一封辭職信!
這郵件聂受,說起來是請求蒿秦,其實跟通知也沒有什么分別。
當即是迅速的回了兩句:不接受 不同意
但當發(fā)完郵件的下一秒蛋济,就已經(jīng)恢復了理性棍鳖。
你要說完全沒心理準備,那是在騙自己碗旅。畢竟渡处,面對辭職這件事,也要比提出申請的這位小朋友有經(jīng)驗得多祟辟。
不過医瘫,即使有了這種感受周遭細微變化的敏感度,可誰又愿意主動去證實這種場景的發(fā)生旧困?
立馬就敲出來拒絕的回復醇份,其實基本也是一個本能反應。
也許吼具,潛意識里覺得她不是也不該真的決定好了離開吧僚纷,或許還有回旋的余地。
但其實拗盒,往往這種潛意識里的反應是具有欺騙性的怖竭,那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
一個成熟的成年人發(fā)出來的決定陡蝇,絕大多數(shù)都是經(jīng)過思考與權衡的侵状。
即便沒有想好下一步赞弥,至少,也是想好去尋求一種自我解脫趣兄。
讓我想起有一次绽左,在某個外部培訓課上,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還有什么夢想艇潭?
結果收集上來的答案拼窥,竟驚人的一致,幾乎有1/2的人填寫的是想去旅行蹋凝,有1/3填寫的是想開一家咖啡店之類鲁纠。
對很多人尤其是職場的白領來說,去旅行鳍寂、開間慵懶的咖啡店確實是個夢想改含。
但背后的潛臺詞,其實并沒有說出來迄汛。
也許他們僅僅只是想借這些夢想捍壤,去表達一種想暫時逃離現(xiàn)在的狀態(tài)、脫離現(xiàn)在的壓力鞍爱、遠離眼前茍且的一種期盼和愿望鹃觉。
所以也不難想象,為什么一句“世界那么大我”能成為熱點睹逃,成為社會流行話題盗扇。
大家樂于去轉發(fā)去討論,無非能夠表達一些什么沉填,投射了一些什么疗隶。
無非,這種“我想去看看”的不易實現(xiàn)翼闹,會令人感到這是一種無比的美好抽减。
得不到的,永遠都是美好的橄碾。
所以卵沉,想說的是,每一個曾經(jīng)拼了命才得到的東西法牲,不管現(xiàn)在你怎么看待它史汗,也都有最美好的曾經(jīng)。
比如拒垃,你的前東家停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