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陶瓷的書猎物,沒有幾十年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很難看懂的淆衷。再說目前古陶瓷鑒賞書籍 文章大多存在以下問題:
?喜歡用古人說法當經(jīng)典和佐證验残,現(xiàn)在人的鑒賞手段比古人多多了捂贿,古人的經(jīng)典未必適用纠修。
?文字含糊不清,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厂僧,怎么說都有理扣草。
?有的講的是鑒賞共性問題,可遇到個性問題就驢頭不對馬嘴啦颜屠。有的講的是鑒賞個例辰妙,共性問題又缺失,照圖索驥汽纤,天下無雙上岗。
?書籍和文章列舉的圖例總是那幾件,人人出書蕴坪,多很重復肴掷,看得越多越糊涂。
?很多大師會指導你多逛博物館背传,此話有理呆瞻,可到了博物館也不能近距離鑒賞文物,再說博物館的文物保法径玖,有此文物的寶光很難鑒賞到痴脾,這一點對初學者十分不利。
三年前我買了這個小方花盆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有人點贊梳星,有人貶赞赖。貶者說這東西太多了滚朵,但我查遍文物書籍 文章和圖集硬是沒找到相同的物件,三年來市場上也未見其“同胞”兄妹前域,成了孤品镜粤,造假者是不會只造一件的翻斟。
上周六我又在市場上尋覓到一香爐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單從紋片和釉色來看入挣,與上述花盆到有“同族”的味道虎忌。但花盆是薄胎薄釉,還有“修內司”陽刻款椿疗;香爐是薄胎厚釉(或是厚胎薄釉)漏峰,無款。若我再查三年資料 圖集和尋覓實物届榄,仍不見“同胞”兄妹或“同族”浅乔,我就斷它們?yōu)檎妗?/p>
為了證明兩物件的真假(還是我自說自話)要忙六年,愛古陶瓷真的愛得很累痒蓬。這就是古陶瓷的魅力所在童擎,也是無數(shù)人為它癡狂的原因。累歸累攻晒,對于從職場上退休的人來說是健腦的好方式顾复,只有自找苦吃才能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