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船夫曲》是一首主要流傳在——流域中游地區(qū)的民歌劳跃。有同學答“長江”。
這是前兩天研究生考試中的一道填空題,和某同學的答案诈茧。當我聽到這樣的答案時,一方面為這位同學沒能在圣誕節(jié)當天考試時捂掰,拿到這類送分題的1分“圣誕禮物”而惋惜敢会;另一方面,我一直在琢磨為什么會答錯这嚣。
如果在復習時鸥昏,是通過死記硬背來答題,這道題就沒法答疤苹。我估計不會有哪本書互广,有直接的這樣一句話——“《黃河船夫曲》是主要流傳在黃河流域中游地區(qū)的民歌”,而是說這首歌的采集地陜北,或者著名演唱者惫皱,如王向榮(陜北著名歌手)像樊。如此,如果要嚴格使用推理來找這是哪個流域的話旅敷,需要一點地理知識生棍,即陜北屬于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或其它流域媳谁。
再想得極端一點涂滴,假如確實《黃河船夫曲》主要流傳在長江流域,那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特殊現(xiàn)象晴音。而對于特殊現(xiàn)象密末,相關書籍都會特別指出,并做相應解釋鳍征。
退一點想狼讨,假如考生既不知道這首歌就是陜北民歌,也不知道最主要的演唱者就是陜北歌手系羞。只需要運用一點常識性的思維郭计,《黃河船夫曲》是在黃河上產(chǎn)生的船夫曲,那么它的主要流傳區(qū)域椒振,一般都應在黃河流域昭伸。
所以,這種題目是不可能僅靠知識的記憶來完成澎迎,甚至不可能完成庐杨,因為書上往往沒有這樣直接的一句話,供背誦嗡善。這種題目辑莫,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罩引。甚至說各吨,這樣簡單與直白的判斷,就是一種常識袁铐。教育的首要責任揭蜒,就是要教會學生常識,教會學生能夠思維剔桨,而不是記憶多少知識屉更。記憶知識的工作已經(jīng)越來越被機器(電腦)代替,人類的不可替代性洒缀,人類的優(yōu)勢瑰谜,就在于思維欺冀,就在于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