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歷來被成為天人之學
包羅的范圍非常之廣
古人晝參日影夜考極星
從一餐一飲到日月運行
表達著人與自然的互動
易經的上經三十卦始于乾坤終于坎離
下經三十四卦始于咸恒終于既濟到未濟
作為四書五經之首
雖然只有區(qū)區(qū)四千多字
卻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伏羲畫卦開始
大概經歷了周文王修訂
到孔子集大成
定稿的時間跨度經歷了四千余年
周易的易古來有三種解釋
第一層是變易
用佛教的三法印來講
對應于諸法無常
第二個易是不易
即諸法無我
第三個易是簡易
即寂靜涅槃
任何的事務都處于變化中
真正的常就是無常
大道雖無形因為不生不滅
所以是不易的
人通常習慣上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所以大道至簡
讓大家回歸到簡易
簡約過生活 簡約度日
古人講
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說
得象而忘言 得意而忘象
易學所描述通常使用形象來比喻
闡明背后的道理
明理了理以后就不必陷入比喻的形象中
所以要回歸到簡易
那個易不是簡單
而是要得“意”忘“形”
我們的思想都是從某種事物體出發(fā)
易在讓你懂得背后的道理
而不是讓我們究于這個詞語言語之下
禪宗提出不立文字
像佛經中《大藏經》是文字最多
卻提出不立文字
就是不希望人們掉入文字窠臼之中
周易的歷史離我們比較遙遠
如果死鉆文字的話就會出現(xiàn)很多誤解
中國文字發(fā)展有許多音義形轉
如果不能回歸最初造字的意義
難免會產生許多錯誤
如“學”字在甲骨文中
上面是兩只“手”下面“爻”
說明啟蒙就是從爻相開始的
下面還有的一個“子”就是童蒙的意思
孔子有言志于學
一般的理解是孔子15歲開始立志做學問
不過按當時時俗15歲已經做父親
15歲才開始做學問有點遲了
從“學”的本義來講
周易中以九為陽 以六為陰
九加六正好是十五
即對一陰一陽之謂道有所體悟之后
才對于“學”能夠入門
“學”能有所“見”即為“覺”
所以學問的目的是覺自己而覺他人
由覺外而覺內
正如講“梅花易”時所提出的觀梅法
這里的“梅”不是指梅花的象
而是外界的萬事萬物
以此體察里面的天機
以外在的東西而內化出自己的本有
所以由“覺”外而“覺”內
明白了“覺”然后就是“習”
“習”字上面是小鳥練飛之象
下面那部分有人說是“日”
即天天勤練
下面那部分有人說是“自”
即回歸“自性”而有所成
由此由“學”而“覺”進入“習”
你就會懂得“生”
包括“生活”和“生命”
所以我們一入學就叫“學生”
而不是讓我們“學死”
周易分為象 數(shù) 理 占四部分
所謂象就是觀察自然的時候象征的符號
如64卦的符號都是“象”
有“象以定數(shù)”之說
數(shù)是由象作為線索推考數(shù)據(jù)背后的本質
有“數(shù)以正象”
所謂理就是以象數(shù)剖析萬物的規(guī)律
小到一花一木 大到星辰日月
這就是主宰者理應
所謂占就是由象數(shù)理來判斷吉兇悔吝
比方看病的時候身體表現(xiàn)的不適
就是病相 即謂“相”
醫(yī)生進行檢查
查出來的各種數(shù)據(jù)就是“數(shù)”
再去印證是否某種病的規(guī)律 即為“理”
最后確定這個病的嚴重程序
是否可調即為“占”
象是由天體的變化而來
數(shù)理上看到的天理的象采集數(shù)據(jù)
通過數(shù)據(jù)校正信息并驗證是否合適
所以占必有象
沒有象占無法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