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古裝劇轴踱,覺得古時候的衣服好美症脂,后來接觸到一群喜歡傳統(tǒng)文化、華夏衣冠的人淫僻。豈曰無衣诱篷,與子同袍。在日本的和服雳灵、朝鮮的韓服這些由漢服演變來的服飾作為日本和韓國的民族服飾保留下來的時代 棕所,而漢服本身卻不為人所知。在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五十五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服飾的時候悯辙,漢族人卻找不到自己的服飾認同琳省。這樣聽起來有些悲涼。
然而躲撰,接觸了一些漢服后针贬,我才知道一些古裝戲里的衣服并不是漢服,即使它們長得很像拢蛋。漢服愛好者對于漢服的標準近乎嚴苛桦他,古裝戲里不是漢服,照相館里不是漢服谆棱,舞臺演出的也不是漢服快压。漢服需要遵守傳統(tǒng)的制作方式和規(guī)則圆仔,即使這樣對穿著會不方便。
我的第一套漢服是在一個服裝店定制的嗓节,那家店里做旗袍做龍鳳褂做秀禾服荧缘,老板為了拉生意皆警,硬說自己會做漢服拦宣,而且保證改到滿意為止。穿了出去才知道自己鬧了笑話:漢服的衣衫背面是有中縫的信姓,取義中庸鸵隧。漢服的襦裙是一塊長布繞著穿的,而不是像現(xiàn)在的裙子是一個閉合的圈意推。于是豆瘫,我又在網(wǎng)上的如夢霓裳買了一套齊胸襦裙,可是拿回來卻不會穿菊值,那一根長長的裙帶不知道怎樣才能系緊外驱。這次,把裙子帶著腻窒,在同袍幫助系上了昵宇,才知道,齊胸襦裙難系是普遍現(xiàn)象儿子。參加完了活動瓦哎,我穿著它回家,一路上不停地往上摟柔逼,難道這漢服就只能穿著靜靜地坐蒋譬,慢慢地走?難怪古人穿衣需要有人服侍愉适。
在同袍笑話于正劇里面為了美觀沒有嚴格遵守漢服的禮制的時候犯助,我的內心是拒絕的,為什么漢服不能在不改變外形的情況下稍作改良呢维咸?改良了的和服是日本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切,改良了的韓服也頗有人氣,改良了的旗袍受到大量的吹捧腰湾,甚至成了中國服飾的代表雷恃。在我們指責把漢服錯認做和服、韓服的時候费坊,在我們說旗袍是來至旗人而不是漢家衣裳的時候倒槐,難道漢服只能躺著漢服愛好者這一片小小的凈土中嗎?不接受改變附井,不考慮現(xiàn)代人的需要讨越,漢服成了一個標本两残、一個文化的符號。漢服把跨,想說愛你不容易啊人弓。
傳統(tǒng)節(jié)日
回到奶奶家,給家人看我們今天做的香包着逐,五彩繩和五彩網(wǎng)兜崔赌,都是他們小時候玩的東西,小時候的端午節(jié)比現(xiàn)在好玩:奶奶會買粽葉回來包粽子耸别,老姨喜歡用彩線把紙盒纏起來健芭,做成彩色粽子的掛飾。這些傳統(tǒng)慢慢地沒有人去做了秀姐,不過慈迈,如果每年都做,也會很膩歪吧省有!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痒留,就是大家買些粽子、綠豆糕回來蠢沿,坐在沙發(fā)上聊聊天伸头,然后各玩各的手機。
什么是傳統(tǒng)搏予,我們又需要什么樣的傳統(tǒng)呢熊锭?每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都要做同樣的事情雪侥,比如:吃湯圓碗殷、吃雞蛋、吃粽子速缨、吃月餅锌妻。落實在吃上面的傳統(tǒng)是我們喜聞樂見的,現(xiàn)在物質豐富旬牲,這些傳統(tǒng)的吃食早已不需要我們一道道工序的制作仿粹,什么都有現(xiàn)成的。但是原茅,如果能親手制作這些點心吭历,特別是如果能和家人一起制作,會不會過節(jié)的氣氛更濃郁一些擂橘? 去年中秋的時候晌区,我嘗試了做蛋黃蓮蓉月餅,從剝蓮子到熬蓮蓉玛荞,從搟面皮到包鹽蛋黃竹揍,然后一個一個壓模成型,烤得金黃阱穗,那種滿足感是任何高級的月餅所不能替代的哭懈。
什么是堅守傳統(tǒng)呢灾馒?傳統(tǒng)一定是老祖宗傳下來不能改變的嗎?有一種是遣总,有一種不是睬罗。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tǒng)是種儀式,是種種美好的祝福彤避,比如端午點雄黃傅物、沐蘭湯夯辖,是為了祛除百毒琉预、祈福安康。這種傳統(tǒng)是文化的傳承蒿褂。還有一種傳統(tǒng)是我們潛移默化的習慣圆米,比如每年吃年飯姑父做的松鼠鱖魚。這些個小小的習慣啄栓,讓人感到溫暖娄帖,讓生活有一種心跳般的節(jié)奏,提醒我們要對自己昙楚、對家人好一點近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