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女性導演瑪倫·阿德2016年推出的作品《托尼·厄德曼》遥巴,頗受媒體關注,分別提名第69屆戛納金棕櫚獎和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枕赵。自然渴析,它也成為各大電影雜志的年度佳片之一晚伙。這種種的榮譽,讓我們沒有辦法對它視而不見檬某。
電影的主角是一對父女撬腾,他們的關系并不親密,處處充滿著隔膜恢恼。女兒事業(yè)繁忙,生活節(jié)奏急促且壓力大胰默,以一本正經(jīng)场斑、不茍言笑的形象示人,而父親所信奉的處世哲學是有些荒誕的“幽默和玩笑”牵署,他喜歡戴著假牙玩“簡裝cosplay”漏隐。
這兩代人間,存在著一條觀念的“鴻溝”奴迅。
剛開始青责,當父親的狗死后挺据,擺脫不了孤獨和悲傷的他,前往女兒出差工作的地方去看她脖隶。此時扁耐,女與父在地理空間內(nèi)的距離被迫拉近,在此前提下产阱,女兒必須要一邊工作婉称,一邊與父親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里构蹬,父女的矛盾不斷升級王暗。導演將兩人沖突不斷積累的過程,拍得很有意思庄敛,拍出了親情(人際)關系的微妙之處俗壹。那種彼此在乎,卻不明說藻烤,處處充滿尷尬和冷場的人物關系绷雏,處理得很細致。矛盾爆發(fā)之后隐绵,女兒以為父親回了家之众,然而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父親,并沒有依许。他化妝打扮成陌生人——托尼·厄德曼——極大程度地介入女兒的工作和私人生活棺禾,促使她認識到生活的價值,自己活著的價值峭跳。這種介入行為膘婶,也緩和了父女間的親情關系。
《托尼·厄德曼》主要討論兩個主題:一是人和人的關系蛀醉,一是人對生活的認識悬襟。
前者體現(xiàn)在父女之情,后者則是女主通過父親的“介入行為”拯刁,由被動到主動追尋的一段“自我認知旅程”脊岳。前后兩者都是互為聯(lián)系,共同作用的垛玻。
父女這對人物的關系是互益的割捅,其實片中那位虛構的人物“托尼·厄德曼”同等重要。正是他在中間充當緩沖劑帚桩,才讓這對父女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亿驾。女兒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位托尼·厄德曼是自己的父親,當他出現(xiàn)在自己朋友账嚎、同事面前時莫瞬,她礙于面子上掛不住儡蔓,沒有揭穿他。父親也沒有故意不讓女兒認出來疼邀,他只是通過這種方式喂江,想知道女兒到底過得怎么樣。他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闖入”了女兒的世界檩小,一路下來开呐,知道女兒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也知道女兒并不幸福规求。父親的種種行為都基于他對女兒的愛筐付,直到他化成巨型長毛玩偶,最后女兒給他的擁抱讓影片的情緒達到最高點阻肿。
“埋頭擁抱”這一個動作瓦戚,便是父女矛盾消解的有力憑證。
女主對自己生活的認知丛塌,是這個角色內(nèi)心的“自我沖突”较解,這種沖突比父與女在故事情節(jié)上所具體表現(xiàn)的“三觀沖突”要深刻得多。
“自我沖突”已經(jīng)不僅僅關系到她本人的工作赴邻、她為了談成一個項目所付出的心力印衔、她生活里的種種壓力和遭遇等等這些了,而是上升到“我是誰”的哲學命題上姥敛。
不管是女主所代表的奸焙,具有普遍意義的當代中產(chǎn)階級的生存壓力和精神焦慮這一時代病癥,還是在此病癥下女主所作出的“吸毒”“泡吧”“怪異的性愛”這樣的宣泄行為彤敛,都只不過是促使她最后思考“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外在刺激因素与帆。
電影里,女主追尋的結果是樂觀的墨榄,當她從父親那里拿來假牙戴在自己的嘴里時玄糟,我們就已經(jīng)知道,女主選擇了“幽默”袄秩,導演并沒有把它拍成一部“追尋的反諷電影”阵翎。
導演通過大量的手持攝影,造成一種自然真實的影像美學之剧,極力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跡贮喧,呈現(xiàn)出女主逼真的工作和生活圖景,當這種“銀幕真實”外延到屏幕之外猪狈,你的“真實”時,你又是否想過你的生活呢辩恼?是否想過人活著究竟有什么意義雇庙?
這樣的問題谓形,確實存在“假大空”嫌疑,但卻是隱藏在很多人內(nèi)心蕾哟,讓他們產(chǎn)生焦慮的根源超燃。如果細想人生的話胚委,實在充塞了酸楚無奈和痛苦,叔本華認為這是人生活的本質(zhì)童太,你想辦法避開它的人,無疑是智者胸完。
正如影片所示书释,避開痛苦的一大利器,無疑是適當?shù)摹坝哪屯嫘Α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