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愿更多的父母們,都能接受自己及孩子的現(xiàn)狀脸侥,不把自己未滿足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建邓,避免頂著愛的名義對孩子施以精神傷害盈厘。
------------------------------------------
最近讀完的一本小說名叫《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睁枕,講的是一個跨種族家庭中的矛盾與掙扎,它們既存在于父母之間沸手,更橫亙于父母與子女間外遇。因為父母未能了解子女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這些矛盾經(jīng)過日積月累最終釀成了悲劇----不堪重負的女兒從原本的品學兼優(yōu)走向了叛逆契吉,直至發(fā)展為輕生跳仿。
上世紀五十年代,瑪麗琳在選修課上遇到了任教的詹姆斯【杈В瑪麗琳是白種人菲语,成長于單親家庭,從小被母親寄予厚望惑灵,希望她嫁一個“優(yōu)秀的哈佛男人”山上。詹姆斯是美籍華裔,父母都沒有十分體面的工作英支,父親當年還是頂著假名蒙混入境的佩憾。盡管詹姆斯成績優(yōu)異,卻一直擺脫不了自卑干花,再加上走到哪里都能遇上他人異樣的目光妄帘,所以他的內(nèi)心始終存在解不開的結(jié)。
瑪麗琳被詹姆斯的與眾不同所吸引池凄,詹姆斯未曾想過自己會獲得白人女孩的青睞抡驼。兩人一見傾心,迅速墜入愛河≈茁兀瑪麗琳讀到大三時未婚先孕致盟,于是兩人奉子成婚桑阶。
瑪麗琳暫停了學業(yè),計劃等孩子大一些后回醫(yī)學院修完學分勾邦,畢業(yè)后當一名醫(yī)生蚣录。沒想到,直到她生了兩個孩子眷篇,她都未能重返校園萎河,家務(wù)事一再拖累著她。她在對生活的倦怠與不滿中度日如年蕉饼。
中途她離家出走過一次虐杯,在學校附近租了房,想完成學業(yè)后再回家昧港。無奈命運又和她開了一個玩笑擎椰,離家?guī)字芎螅l(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创肥,于是不得不回到家中繼續(xù)家庭主婦的生活达舒。至此,瑪麗琳終于“放棄”了童年時代的夢想叹侄。
------------------------------------------
瑪麗琳和詹姆斯一共生育了三個子女:內(nèi)斯巩搏、莉迪亞、漢娜≈捍瑪麗琳和詹姆斯共同背負著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贯底,在對自己的現(xiàn)狀產(chǎn)生失望后,他們不約而同地將全部期望都寄托在了子女們身上撒强,希望子女們代替自己活出他們心目中那個“完美的形象”:
一禽捆、詹姆斯因為自己的華裔身份,始終被周圍的人視為美國這個大熔爐中的“他者”飘哨。他從小忍受嘲笑與歧視胚想,即使人到中年,依然要面對許多不公杖玲。對于自己遭受到的不平等顿仇,他早已習慣,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們都能很好地融入社會摆马,被他人接納臼闻。這個愿望本無可厚非,可是他卻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囤采。
看到內(nèi)斯瘦弱如年少時的自己述呐,膽怯地無法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時,他并沒有耐心地提供幫助蕉毯,而是帶著一股恨鐵不成鋼的怨恨乓搬,將氣撒在了孩子身上思犁。最過分的時候,詹姆斯甚至動了手进肯,事后他有悔意激蹲,卻又礙于面子不向兒子道歉,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傷了孩子的心江掩。
二学辱、瑪麗琳一心盼望莉迪亞成為醫(yī)生,圓她當年的夢环形。書中有這么一段關(guān)于瑪麗琳的心理描寫策泣,將她這份希望描繪得淋漓盡致:
瑪麗琳在心中用金線為莉迪亞編織了一個華麗的未來,她相信女兒也希望擁有這樣的未來:莉迪亞穿著高跟鞋和白大褂抬吟,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萨咕;莉迪亞站在手術(shù)臺前,周圍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觀摩她嫻熟的技術(shù)火本。對瑪麗琳而言危队,每過一天,這個未來仿佛都變得更加真實了一些发侵。
瑪麗琳從來只關(guān)心莉迪亞的成績優(yōu)異與否交掏,這是她判斷女兒能否最終成為一名醫(yī)生的唯一標準妆偏。她一廂情愿地為莉迪亞決定選修生物課刃鳄、自然科學課、物理課钱骂,卻根本不問莉迪亞是否真心喜歡這些課程叔锐。每當莉迪亞達成了她為之設(shè)定的目標,瑪麗琳都覺得自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见秽。
每逢圣誕節(jié)愉烙,她送給女兒的禮物只有書,而且是晦澀難懂或者是令女兒厭煩的書解取,例如《人體解剖學彩色圖集》步责、《著名的科學女性》。她根本不知道禀苦,女兒對這些書反感至極蔓肯。
莉迪亞后來變得叛逆,成績下滑≌穹Γ瑪麗琳竟然把莉迪亞不及格的物理考卷釘在廚房的墻上蔗包,正對著女兒的座位。從早到晚慧邮,瑪麗琳都端著物理書和女兒一道研究考卷调限,直到女兒能夠答對每一道題才罷休舟陆。
……
種種行為都說明,詹姆斯和瑪麗琳正陶醉在自己的幻想里耻矮,極端偏執(zhí)并以自我為中心秦躯,對孩子們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渾然不知。這些所謂的厚望以及過分的疏忽裆装,導致了三個孩子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宦赠。最糟糕的莫過于莉迪亞,她一直被父母們視為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米母,然而她根本就不想去背負父母們的夢想勾扭,最終她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為自己找了一種解脫的方式铁瞒。
------------------------------------------
在造成莉迪亞自殺這一悲劇上妙色,瑪麗琳和詹姆斯都是罪魁禍首。他們把自己未滿足的愿望投射到了莉迪亞身上慧耍,一廂情愿地為她規(guī)劃未來身辨,教育她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種教育芍碧,不是基于了解莉迪亞的內(nèi)心渴望煌珊,而僅僅是基于他們自己人生的失敗。
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艾里厦诙梗·弗洛姆在他的代表作之一《愛的藝術(shù)》(The Art of Loving)中定庵,曾經(jīng)探討過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這個問題。這本書寫于1956年踪危,雖然當中的一部分理論已經(jīng)跟不上當今時代蔬浙,絕大部分內(nèi)容在六十年后依然值得人們深思,依然可以被用來解釋許多家庭悲劇贞远。
弗洛姆提到了“病態(tài)情感”的概念畴博,說投射法是病態(tài)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這種投射做法能導致回避自己的問題蓝仲,從而把注意力放到“所愛者”的錯誤和缺點上……有些人對他人的每一個細微錯誤的反應(yīng)都十分靈敏俱病,而對自己的問題和弱點卻不聞不問,他們永遠是在考慮如何指責對方或者教育對方袱结。
投射除了反映在情侶或者夫妻之間亮隙,更多地反映在父母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即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沒有能力賦予自己的生活一種意義時擎勘,他就會試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義咱揍。
這就是瑪麗琳和詹姆斯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犯的最大錯誤。
------------------------------------------
但是正如弗洛姆所寫棚饵,這種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投射煤裙,必然會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造成失敗的結(jié)果掩完。
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存問題只能由自己解決,而不能通過一個代理者硼砰。
即便莉迪亞真的不負瑪麗琳的期望成為了一名醫(yī)生且蓬,瑪麗琳內(nèi)心的空虛和無助也不會被孩子這份所謂的成功而真正地填補。她依然可能在某個深夜醒來题翰,想到自己沒能完成最后一年的學業(yè)恶阴,如愿成為一名醫(yī)生,發(fā)出痛苦的悔恨:“我意識到豹障,我現(xiàn)在的生活并不快樂冯事。我頭腦里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愿違血公£墙觯”
另外一個原因是有這種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導孩子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累魔。
在這部小說里摔笤,瑪麗琳和詹姆斯因為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莉迪亞的學習上,完全沒有注意到孩子有任何“生存問題”垦写。對孩子基本的了解都做不到吕世,更無從提什么引導孩子去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毫不夸張地說梯投,瑪麗琳和詹姆斯對女兒莉迪亞的了解命辖,遠不及內(nèi)斯和漢娜對姐妹的了解。
漢娜和內(nèi)斯都可以輕易地分辨莉迪亞的假笑與謊言晚伙,而父母卻根本看不出女兒微笑背后的苦楚與壓抑吮龄,看不穿鎮(zhèn)靜的表面之下隱藏著無助與恐懼。
詹姆斯一直以為莉迪亞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咆疗,在莉迪亞失蹤時應(yīng)警方要求列了一堆同學名單,準備致電他們詢問莉迪亞失蹤前的情況母债。內(nèi)斯卻十分清楚午磁,莉迪亞在學校從未真正擁有過什么朋友。詹姆斯很多時候看見莉迪亞站在樓梯上打電話毡们,以為她朋友眾多迅皇。其實莉迪亞面對的不過是撥號音,她知道每當自己佯裝給同學打電話衙熔,就會讓父親感到自豪登颓,為了滿足父親的虛榮心,她就這么做了红氯。
自從母親有過一次離家出走的經(jīng)歷框咙,莉迪亞留下了心理陰影咕痛。她時時害怕自己會再度失去母親,所以她放棄曾經(jīng)收到過的唯一一次派對邀請喇嘱,放學后立刻回到母親身邊茉贡。她根本不想在生日或者節(jié)日時收到任何書籍,可是她卻假裝欣然收下母親送的各種生物學醫(yī)學相關(guān)的書者铜。每當母親要求她做任何她不喜歡的事情腔丧,她也從不反抗,只會答應(yīng)說“是的作烟,是的”愉粤。
在父母們的投射面前,子女們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偽裝拿撩,當有一天偽裝達到了極限科汗,自己已經(jīng)無力承受來自父母那以愛為名義的精神傷害時,孩子們開始叛逆绷雏。
往往這個時候头滔,父母們會陷入大惑不解:我的孩子什么時候變成這樣了?
其實都是他們自己釀的悲劇----改變早就已經(jīng)顯而易見涎显,只是他們的注意力根本不在那些變化上坤检。
------------------------------------------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中專門用了一章來分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在談及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應(yīng)當符合孩子的要求時期吓,弗洛姆給出了下列建議:
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早歇,而父親的任務(wù)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讨勤,也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箭跳。母親應(yīng)該相信生活,不應(yīng)該惶恐不安并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潭千。她應(yīng)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谱姓。
父愛應(yīng)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應(yīng)該是寬容的刨晴、耐心的屉来,不應(yīng)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yīng)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狈癞,最后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茄靠,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quán)威。
弗洛姆總結(jié)說: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蝶桶,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慨绳。母親的良知應(yīng)當讓子女明白,不論自己犯了什么錯,都不會失去母親對自己的愛以及對自己的幸福所給予的祝福脐雪。而父親的良知應(yīng)當讓子女明白厌小,自己只要做錯了事,就不得不承擔后果喂江,自己要學會改變自己召锈,這樣才能得到父親的愛。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获询,父母之間若是有一方非常專制或者非常冷漠或者十分嬌慣孩子涨岁,都可能導致孩子患上神經(jīng)(機能)疾病,失去愛的能力吉嚣,無法面對現(xiàn)實生活梢薪,甚至厭世。
------------------------------------------
“我們終此一生尝哆,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秉撇,找到真正的自己∏镄梗”
這是印在《無聲告白》封面上的一句話琐馆,發(fā)人深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恒序,并不是父母未完成希望的延續(xù)瘦麸,更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歧胁,不論成熟與否滋饲,始終需要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與聆聽。
從來都不存在什么完美的父母喊巍,既然如此屠缭,身為父母就更沒有資格去指望自己的子女處處做到毫無瑕疵、無可挑剔崭参。
我不止一次地聽人說呵曹,他們最厭惡的幾句來自父母的話就是:“我這輩子就指望你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阵翎。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
說出這些話的父母逢并,總以為自己的愛很偉大。卻不曾想過郭卫,這些話會變成一把把利刃,對子女造成深深的傷害背稼,甚至可能像《無聲告白》里的故事一樣贰军,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