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同名weixin公眾號
收集實寄封的玩家一般都關(guān)注封所包含的郵政史恰画、歷史,一枚枚黑色郵戳上的日期正好記錄了封寄出的年代靡羡、收信的日期犀盟,是這枚獨一無二的實寄封的歷史銘記。
曾記否碎绎?收到信的那一刻螃壤,你有多么喜悅!手有多么迫不及待地想拆封筋帖,一睹書信的溫暖奸晴。
集郵人遇到自己的鄉(xiāng)鎮(zhèn)早年郵戳的時候,眼里是放光的日麸,心里是激動的寄啼。遇到家鄉(xiāng)早年的實寄封呢?會不會激動得立刻想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代箭?去猜想一下那段往事墩划,回味一下當(dāng)事人的心情。
這是一件解放初1953年6月13日江蘇省無錫縣八士橋朱巷小學(xué)寄往重慶市人民法院的掛號實寄封嗡综,6月21日到達(dá)重慶乙帮,歷時漫長的8天。
此封背貼普4天安門圖800圓橫雙聯(lián)极景、200圓橫雙聯(lián)察净,組成田字格,銷江蘇八士橋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三點線三格戳戴陡。這戳仍沿用民國右讀順序的戳式塞绿,字體厚重有力,不過字釘布局有點遺憾恤批。銷戳成了所謂的“死戳”异吻,但郵友糾正:這是那時常見的貼票(田字排列)及銷戳方式,不用在意喜庞。郵資舊幣2000圓诀浪,符合當(dāng)時掛號信郵資。封正面左上角手寫的掛號及圈紋在早期的實寄封上很常見延都。郵票上似有被揭去掛號單據(jù)的薄層殘痕雷猪。
封正面落地重慶“掛”字(甲十)戳,日期53年6月21日10時晰房,文字已改為左讀順序日期用阿拉伯?dāng)?shù)字表示求摇。采用新的戳式重慶自然比我的小地名家鄉(xiāng)要領(lǐng)先得多射沟。
封正面頂部有重慶市人民法院長方形三格收文章,可手填日期和收*字第*號与境,一旁有字號验夯。下方有邵姓黑色長方形投遞員章。
重慶法院惜紙如金摔刁,直接在信封上辦起公來了挥转!封正面右下角批示“李鳴華辦”,左邊的“Z (或2)-446”又是無從查起的代號共屈。
再略提一下八士橋的名字绑谣。江南水鄉(xiāng),河道星羅棋布拗引,水運重要借宵。有河便有橋,附近一帶的鄉(xiāng)鎮(zhèn)多以橋命名矾削,例如張涇橋暇务、長安橋。后來陸路交通發(fā)展后怔软,“橋”字便省略了垦细,但在老人口中,依然喊著“八士橋”挡逼!
這件陳年的封皮內(nèi)容豐富括改,讀(實寄封)來頗有趣味,心里又非常寧靜家坎,如同歷史的塵埃落定嘱能。這大概是集封者專屬的趣味吧。
歷史車輪滾滾虱疏,世事無常惹骂,舊時的信封能留下的越來越少。八十多年后做瞪,這件封能從重慶再次回到它的家鄉(xiāng)——八士橋对粪,何其有幸!如果沒有藏家重視它装蓬、珍視它著拭,很難留存至今。
還有更早的封嗎牍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