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初高中的家長都面臨一個問題:遇到問題的時候旁壮,不知道咋和孩子溝通。針對這個問題抡谐,其實紀瓊院長在實操班講的都有。
根據(jù)院長講的內(nèi)容框喳,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先清晰自己溝通的起心動念厦坛,給自己做情緒管理成為定海神針,用實操班的流程加上技術去溝通杜秸。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诞挨,尤其我們沒有學習的時候就容易踩坑呢蛤。
因為我們做父母太久了,我們認為自己是成年人其障,所以我們和孩子溝通時,80%的時間都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励翼、建議、經(jīng)驗抓狭。我們很多家長又不善于感受孩子的感受造烁,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午笛,又喜歡講太多有道理但無意義的廢話苗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溝通次數(shù)越多,孩子越不喜歡聽我們說話誉察。
初高中的孩子已經(jīng)進入了青春期惹谐,我們知道青春期并非叛逆期,而是覺醒期鸿秆。這個時期的孩子總是想嘗試自己不曾做過的事情怎囚!所以和孩子的溝通更多應該是傾聽與提問,控制我們想表達和說教的欲望恳守,讓孩子有充分的話語權。還記得院長教我們的成長對話嗎催烘?簡直是萬能的溝通模版,真的是誰用誰知道考杉。
當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傾聽的時候舰始,就會看到孩子更全面的觀點;如果能學會提問丸卷,那么效果會更好,最好的提問是什么呢抽莱?是不帶點評骄恶,不帶任何評價的,就事論事的去提問僧鲁,只為讓孩子更全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象泵。比如:當我們看到孩子玩手機時斟叼,如果我們問“乖,你覺得你玩手機對不對忽孽?”不如問“乖谢床,對于你現(xiàn)在玩手機這件事,你是如何看待的识腿?”
如果我們想更好的和孩子溝通,想達到既溝又通的效果骂束,那么請調(diào)整我們說和聽的比例成箫,調(diào)整建議和提問的比例。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蹬昌,當我們80%都是在聽和提問時,孩子的問題也已經(jīng)基本解決凳厢。如果再學會及時關注孩子的感受先紫,也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治泥,效果就會更好遮精。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的准脂,深思熟慮的檬洞,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溝通是教育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添怔,小心翼翼不是讓我們卑微地和孩子溝通贤旷,而是時刻注意用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靠近我們的孩子砾脑,拉近我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近了盅藻,一切都不是問題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