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周四 雨Day245
“志道樂學(xué)·國學(xué)經(jīng)典” D388
《孟子》梁惠王上(1)
三
? ? 【原文】
? ? 梁惠王曰:“晉國[1],天下莫強焉咪惠,叟之所知也惩猫。及寡人之身嘁灯,東敗于齊辞友,長子死焉[2];西喪地于秦七百里[3]溃睹;南辱于楚[4]而账。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5]之因篇,如之何則可福扬?”
? ?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惜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狠裹,薄稅斂虽界,深耕易耨[7],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涛菠,入以事其父兄莉御,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俗冻、楚之堅甲利兵矣礁叔。
? ?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迄薄。父母凍餓琅关,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讥蔽,王往而征之涣易,夫誰與王敵画机?故曰:‘仁者無敵图贸∮蟛荆’王請勿疑!”
? ? 【注釋】
? ? [1]晉國:韓俩滥、趙徒爹、魏三家分晉荚醒,被稱為三晉,因此隆嗅,梁(魏)惠王才會稱魏國為晉國界阁。
? ? [2]東敗于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榛瓮,魏國與齊國在馬陵交戰(zhàn)铺董,魏國大敗,主將龐涓被殺禀晓,太子申被俘精续。
? ? [3]西喪地于秦七百里:馬陵之戰(zhàn)后,魏國開始衰落粹懒,屢次敗于秦國重付,最后不得不獻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里地凫乖。
? ? [4]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确垫,魏國在襄陵與楚國交戰(zhàn),戰(zhàn)敗帽芽,失去八邑删掀。
? ? [5]比:替,為导街。壹:全披泪,都。灑:洗刷搬瑰。即為亡者報仇雪恨的意思款票。
? ? [6]地方百里:方圓百里的土地。
? ? [7]易耨:及時除去雜草泽论。易:疾艾少,速,快翼悴。耨:除草缚够。
? ? 【譯文】
? ? 梁惠王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是沒有比它更強大的國家,這一點是先生了解的潮瓶。(可是)到了我手里陶冷,東面敗給了齊國,我的長子(在戰(zhàn)爭中)被俘毯辅;西邊又獻給了秦國七百里地方埂伦;南邊為楚國所辱,打了敗仗思恐。為此我感到十分恥辱沾谜,一心想要為亡者報仇雪恨,怎么辦才好呢胀莹?”
? ? 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國也可以奪取天下基跑。如果大王能夠?qū)Π傩帐┮匀收賱佑眯塘P描焰,減少賦稅媳否,(提倡)深耕細作,勤除田里的雜草荆秦,讓年輕力壯的人可以在耕種的空閑時間來學(xué)習(xí)孝敬父母篱竭,尊敬兄長,了解忠誠守信的道理步绸,在家中用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掺逼,在外用這些道理來尊敬老者,(如此一來)便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去打贏那些擁有尖兵利器的秦楚兩國軍隊了瓤介。
? ? “他們(秦吕喘、楚)妨礙百姓適時生產(chǎn),讓百姓不能耕作刑桑,更無法侍奉父母氯质。父母挨餓受凍,兄弟妻兒到處逃亡祠斧。他們讓自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闻察,(倘若)大王去討伐他們,誰又能與大王對抗呢梁肿?所以(古語)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僬茫’請大王不要懷疑這個道理吩蔑。”
? ? 【解析】
? ? 孟子認為填抬,在戰(zhàn)國當時的局勢下烛芬,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奪得民心,贏天下。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當時比較新的治國之道赘娄。相較于孔子的“禮樂”來說仆潮,孟子所言更為完整,但是因為沒有實踐驗證遣臼,其空想成分較多性置。正如李澤厚所言,孟子之所以會提出“仁政”的概念揍堰,是因為當時氏族制度已經(jīng)全面瓦解鹏浅。“禮”完全等同于“儀”而失去了其重要性屏歹,因此孟子已經(jīng)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繼續(xù)解釋“禮”或者維護“禮”隐砸,而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仁政”。
? ? 四
? ? 【原文】
? ? 孟子見梁襄王[1]蝙眶,出季希,語[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幽纷。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式塌?’
? ? “吾對曰:‘定于一∨椋’
? ? “‘孰能一之珊搀?’
? ?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补剑’
? ? “‘孰能與[3]之境析?’
? ?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派诬?七八月[4]之間旱劳淆,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默赂,沛然下雨沛鸵,則苗浡然[5]興之矣。其如是缆八,孰能御之曲掰?今夫天下之人牧[6],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奈辰。如有不嗜殺人者栏妖,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奖恰,民歸之吊趾,由[7]水之就下宛裕,沛然誰能御之?’”
? ? 【注釋】
? ? [1]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论泛,名嗣揩尸,公元前318到公元前296年在位。
? ? [2]語(yù):動詞屁奏,告訴岩榆,告知。? ? [3]與:從了袁,跟朗恳。
? ? [4]七八月:為周代的歷法,相當于如今的五六月载绿,正是禾苗干旱缺水之時粥诫。
? ? [5]浡然:興起的樣子。浡然興之崭庸,即蓬勃地興起怀浆。
? ? [6]人牧:管理人民的人,也就是國君怕享≈瓷模“牧”為牧羊、牧牛的引申義函筋。
? ? [7]由:同“猶”沙合,如同,好像跌帐。
? ? 【譯文】
? ? 孟子去見梁襄王首懈,退出來之后,告訴別人說:“從遠處看谨敛,他(梁襄王)毫無風(fēng)度究履,根本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到跟前去看他脸狸,也沒看到什么讓人敬畏的地方最仑。他突然問我:‘天下如何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統(tǒng)一了便會安定下來炊甲∧嗤’(他又問:)‘誰能讓天下統(tǒng)一?’我回答說:‘討厭殺人的國君便能讓天下統(tǒng)一卿啡∫髁撸’(他又問:)‘誰會(愿意)歸順他呢?’我回答說:‘全天下的人沒有不歸順服從的牵囤。大王可知曉禾苗生長的情況爸黄?在七八月間遇到干旱時,禾苗便會枯蔫揭鳞。(假如此時)天上忽然飄來烏云炕贵,下起大雨,那么禾苗便會再次生機勃勃地生長野崇。國君如果能夠像甘霖一般称开,誰又能阻止百姓去歸順他呢?如今乓梨,天下的國君都喜歡殺人鳖轰。一旦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出現(xiàn)),那么天下的百姓必然會伸長了脖子期望歸順于他扶镀。如果真的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國君蕴侣,那么老百姓歸順于他,就像水往低處奔流一樣臭觉,氣勢浩浩蕩蕩昆雀,誰又能夠阻攔得住呢?’”
? ? 【解析】
? ? 孟子給梁襄王談的是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第一層蝠筑,天下想要安定需要統(tǒng)一狞膘;第二層,不喜好殺人的君主才能統(tǒng)一天下什乙。當然挽封,這里面不好殺人的人的特定身份已經(jīng)固定,那是一國之君臣镣。所以辅愿,百姓不好殺人是無用的。
? ? 孟子提出這段建議之時退疫,正處于七雄爭霸渠缕、戰(zhàn)亂不止之時,孟子的“不嗜殺人者”實際上也指不喜歡戰(zhàn)爭的人褒繁,也就是維護和平的人亦鳞。當時各國紛爭不斷,百姓飽受戰(zhàn)爭之苦棒坏,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燕差,痛苦不堪。如果當時誰能夠給百姓一個和平的生活環(huán)境坝冕,不再到處征戰(zhàn)徒探,那么百姓必然會聞風(fēng)而至。由此而言喂窟,其實這段的實際理論依據(jù)便是贏取民心测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