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邵陽人,談到邵陽的吃食蔚龙,第一個跳出腦海的非“邵陽米粉”莫屬冰评。邵陽米粉雖也是米做的粉,但又不同于桂林的米粉木羹,也不同于潮汕的米粉甲雅,更不同于廣府本地的米粉。
邵陽的米粉沒有韌性坑填,也似乎卷得不緊實抛人,一掐就斷,一條條晶瑩剔透的掰在水盆里穷遂。邵陽米粉好吃函匕,重在臊子,湯底我不太清楚怎么做蚪黑,但臊子通常由木耳盅惜、干豆腐絲、炒香的花生米忌穿、豆芽菜及肉絲組成抒寂,事先炒好放在一邊,碗底裝小半碗米粉掠剑,從湯鍋里舀出半瓢滾湯澆在米粉上屈芜,再舀一勺臊子,外加一勺辣椒油,一碗地道的邵陽米粉就成啦井佑!
邵陽米粉的突出特點就是那勺辣椒油属铁,潮汕的原味湯粉在邵陽肯定是失寵的,邵陽人無辣不歡嘛躬翁!
邵陽的“米豆腐”焦蘑,不知算不算特色,但我行走這么多地方盒发,只在貴州黔東南吃過例嘱,也該算是稀有吧!
一碗熱熱的米豆腐吃下去宁舰,可助人心情轉好拼卵,這是真的,我特別喜歡蛮艰。少時我媽做過腋腮,我三叔家也常做,但現(xiàn)在鄉(xiāng)下人家不做了壤蚜,只在菜市場還可以看到有賣低葫。
米豆腐怎么制成的不太記得了,但既然也是叫豆腐仍律,做法應該大同小異,只是材料不同而己实柠。記得成品呈淡黃色水泉,如老豆腐般(應該是擠干了水分),不太硬窒盐,也沒有軟到端不起來草则。做法也很簡單:油燒熱,下鹽蟹漓、辣椒粉(又是少不了辣椒)炕横、豆豉、大蒜末葡粒、生姜末炒香份殿,放適量水燒開,湯燒開后嗽交,放入切成小塊的米豆腐卿嘲,煮一會,滾開之后放蔥(蔥要切得極碎)夫壁,再滾一滾就可以起鍋了拾枣。剛做好的米豆腐,如果在冬天的寒夜里熱熱的吃下去,不知有多溫暖和滿足梅肤!
偶爾有一天司蔬,在樓下的菜市場看到有賣,買了一元錢姨蝴,依法炮制俊啼,但煮糊了,糊成了一鍋碎粥似扔,不知是材料的問題還是工藝的原因吨些,從此之后,再沒買過炒辉。
趕巧不巧豪墅,就在前天(6月11日),我們在深圳的八中師生聚會于羅湖紅嶺松園路的寶慶府(一家邵陽餐館)黔寇,老師點了一份米豆腐偶器,真叫一個激動!勾起我多少年前的記憶缝裤,不免懷舊了一番屏轰。
邵陽的特色吃食中,我要給“麥芽糖”隆重的一筆憋飞。那是我們少年時期最期待的美味霎苗。麥芽糖,會做的人不多榛做,至少我媽是不會做的唁盏,我三叔常在臘月里春節(jié)前做,做了不是為了自家吃检眯,而是用來招待來拜年的客人厘擂,尤其是招待小孩子,自家的孩子反而不許吃锰瘸,那時刽严,物質不豐富,沒什么東西待客避凝,只能在自家有的材料上打主意了舞萄。
做麥芽糖的原材料是稻谷,只記得一星半點(期望有懂的普及一下完整流程):先是把半籮筐稻谷浸在水里管削,得浸出芽來鹏氧,出芽后濾出來蒸煮,蒸得爛軟佩谣,然后搗碎過濾把还,濾出的水汁大火熬,直到熬得能拉出絲來,起鍋后要趁熱拉(有一個專門的工具來拉吊履,不知叫什么名字)安皱,不停的拉,反復的拉艇炎,拉出絲酌伊,直拉得呈米黃色帶紋路來,然后趁熱糅搓缀踪,糅成手指粗的條狀居砖,切成一指長的小段(也有團成圓餅狀的),在面粉(或米粉)里滾一下(避免粘住的作用)驴娃,靜置一會后奏候,麥芽糖都變脆變硬,一咬即斷唇敞,脆而甜蔗草,是小孩子最喜歡的春節(jié)吃食。
那時每到過年前幾天疆柔,三叔家必做咒精,我就會奔了去蹭吃,蹭吃的不止我旷档,家族里的小孩子都會擠在堂屋里模叙,偶爾幫個小忙獻個殷勤,偶爾也幫個倒忙鞋屈,在大人看來小小心思向楼,裝模作樣,在我們自己卻覺得其樂無窮谐区!
到了春節(jié)(鄉(xiāng)下的春節(jié)在時間上是以初一到十五為限的,因為有“吃了元宵肉逻卖,各人尋門路”之俗語宋列,尋門路,就是尋活計的意思吧)评也,我們去給三叔拜年炼杖,惦記的就是三叔家的吃食,三叔好客盗迟,愛面子坤邪,初一那天,會擺十個八個碟子罚缕,花生瓜子糖果自然少不了艇纺,豬血丸子、臘豬耳朵(或豬心、豬肝黔衡、豬舌)煮熟了切成片也要湊成食碟子蚓聘,麥芽糖更少不了啦!
在麥芽糖的基礎上盟劫,添點不同材料夜牡,工藝上變化一下,就變成了另外的小吃侣签,味道上更勝一籌:一種是將成型的麥芽糖(條狀或圓餅狀)重新入鍋加熱塘装,待表面少許融化,馬上裹一層炒得噴香的芝麻影所,吃過的人才知道那叫一個香蹦肴!另一種是將爆米花(舊時有專門做爆花米的行當,一到臘月臨近過年就走村串寨攬活)倒入尚未完全成型的麥芽糖漿里型檀,快速翻炒冗尤,待所有米花粘上糖漿之后起鍋,在案板上壓平胀溺,切成小塊裂七,我們稱為“英明糖”(音),這也是糖仓坞,因為米花占比多背零,不太費錢,大人給小孩子也就更慷慨些无埃!
今年春節(jié)徙瓶,與母親去鎮(zhèn)里買東西,看到通往菜市場的弄堂里有賣麥芽糖的嫉称,每斤10元侦镇,但買回來一嘗,就知那不是麥芽糖织阅,那是白糖熬出來的替代品壳繁。
城里也有挑擔賣麥芽糖的,其顯著特征就是手里拿著個鐵器荔棉,邊走邊敲闹炉,弄出聲響來吸引人,你叫住他润樱,他就用手頭的鐵器給你敲幾塊渣触,我也買過,一嘗還是白糖熬的壹若,真正的麥芽糖是要用稻谷做的嗅钻,如今誰還用貨真價實的稻谷做純手工零添加的麥芽糖呢皂冰!
邵陽的特色吃食中,不得不提一種糯米做的年糕啊犬,我們鄉(xiāng)下稱它為“糍粑”(音)灼擂。我曾有文專門記述糍粑的制成過程及制作現(xiàn)場的氛圍、工具觉至,還有現(xiàn)場照片輔以說明剔应,這真的是只有邵陽才有的特色食品,韓國的年糕沒吃過语御,不知與我們的糍粑有多大的相似度峻贮。
做糍粑自然不會在青黃不接的春天,也不會在炎炎夏日的農忙季節(jié)应闯,總是在臘月里纤控,多半是在臘月25-27日左右,材料依然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糯米碉纺,做法就不說了船万,但要給那些印模叫聲好,印模是家族里爺輩的家當骨田,是專門請了木匠雕出來的耿导,通常一塊板上有4個印模,每個印模都陰刻著花紋态贤,多半是花草圖案舱呻,但每個印模的花草圖案不一樣,樁得爛爛的糯米團悠汽,趁熱摘一團在手里糅扁箱吕,放入印模里按壓,壓出圓形柿冲,起出來之后茬高,印模里的陰刻花紋就印在了糍粑上,活色生鮮假抄,美侖美奐怎栽,美不勝收!鄉(xiāng)里人經年看慨亲,也不覺稀奇,但倘若給城里人看到宝鼓,一定奉為藝術品刑棵。
有沒有注意到,做麥芽糖和糍粑愚铡,幾乎都在臘月臨近過年蛉签,沒有一個是在農忙季節(jié)的胡陪,這從側面反映了農耕階層的生活特點:一是做這些吃食很費工夫,農忙季節(jié)哪有閑工夫碍舍?二是他們很在意彩頭柠座,一年到頭辛苦下來,做這些吃食片橡,一則表示五谷豐登妈经、豐衣足食,二者也是為圖個好彩頭捧书,鄉(xiāng)下人純粹吹泡、簡單、直接可見一斑经瓷。
邵陽另有一道別處不曾有的吃食爆哑,無專有稱呼,都叫它“糖粑粑”舆吮,是一款糯米(又是糯米)做的小吃:糯求樁成粉末狀揭朝,加適量水團成球,壓扁成餅狀色冀,澆上糖水(紅糖水)潭袱,丟入油鍋里炸香炸酥就成了,糖粑粑經高溫油炸呐伞,其色澤金黃敌卓,賣相頗佳,光看就流口水伶氢,味道甜而糯趟径,超級贊,這是我最喜歡吃的點心癣防。去年某天蜗巧,在西鄉(xiāng)大道的店小二(一家湘菜館)吃飯,看到有糖粑粑這樣一道點心蕾盯,毫不猶豫點了一份(20元一份)幕屹,擺上桌來,一看便知不是高溫油炸的级遭,而是直接蒸熟了澆糖汁的望拖,味道雖也不錯,但相比邵陽的做法差遠了挫鸽。
說到糯米粑粑说敏,還有一種,基本原料雖是糯米丢郊,但不是蘸紅糖水油炸盔沫,而是添了一種鄉(xiāng)下的野草(也可作野菜)医咨,剁碎拌在糯米粉里做成餅狀蒸熟,這種野草在鄉(xiāng)下叫“水娘花”(音)架诞,學名叫“兔耳朵草”拟淮,鄉(xiāng)下人不知其學名,只將這種糯米粑粑的名順勢叫做“水娘花粑粑”谴忧。
我成長的那個年代很泊,這種野草通常是喂豬的材料。春天俏蛮,這種野草遍地都是撑蚌,一叢叢,綠茵茵的搏屑,葉和莖都肥厚争涌,其態(tài)憨厚可掬,我少時幫媽媽打豬草辣恋,最愛它亮垫,嫩嫩的,綠綠的伟骨,肥肥的饮潦,不僅給人視覺上的美感,觸摸它也有一絲溫情與滿足感携狭。
做這種粑粑極具季節(jié)性继蜡,因為這種野草只在端午前節(jié)最茂盛。大清早逛腿,趁太陽還沒露頭稀并,趁露水還沒有干,把最嫩的尖葉摘下來单默,洗凈碘举,搗碎,和糯米粉搁廓,糅成餅狀(有些人家在糅時加點白糖)引颈,一個一個平攤在蒸籠里蒸熟,蒸熟后的粑粑碧綠如玉境蜕,那顏色用語言描繪不出蝙场,但可以說是視覺的盛宴!尤其是味粱年,極清香售滤,極軟糯,美味無比”破現(xiàn)時也有一些人把兔耳朵草換成艾葉的趴泌,也不錯,清新可口拉庶。
邵陽的吃食嗜憔,千萬不要漏掉“甜米酒”,材料仍然是糯米(不要吐糟氏仗,糯米這種原材料在農耕的鄉(xiāng)下得來容易些)吉捶,做法也不難:糯米浸軟蒸熟(蒸熟就可以了,不必蒸得爛熟)皆尔,攤平自然冷卻呐舔,放入適量酒曲(舊時酒曲也是自己做的,見我媽做過一次慷蠕,具體流程不清楚)珊拼,依個人喜歡的口味放不同份量的酒曲,然后用一個有進深的容器(如陶瓷的缸)盛了流炕,蓋嚴澎现,等著酒曲發(fā)酵,一般幾天時間就可以發(fā)酵成酒每辟,這種酒甜度適當剑辫,連水帶渣吃的,一種吃法是舀半碗酒水渠欺,和半碗清涼的井水直接吃妹蔽,這是一種美味;一種是燒一鍋水挠将,待水燒滾胳岂,放入半碗酒水,再加點紅糖捐名,滾一滾就可以了旦万,在寒冷的冬天吃,那是一種享受镶蹋,更講究點的成艘,在酒水里打入一個雞蛋,那就更美了贺归。
這種甜米酒淆两,是鄉(xiāng)下女人月子里的必備食品,剛生完孩子的女人拂酣,每餐都要吃這種甜米酒秋冰,整整吃一個月,鄉(xiāng)下人認為這個東西補婶熬,月婆子吃的甜米酒剑勾,除放紅糖埃撵,雞蛋也是少不了的,寫到這里虽另,我就憶起我三嬸生最小的堂弟那年暂刘,我大概5-6歲,常常去三嬸家蹭甜酒吃捂刺,竟吃上癮了谣拣,我媽喊都喊不回,要動粗才肯回族展,當然森缠,我媽也沒對我真正動過粗,總是嚇一嚇罷了仪缸。
還有一種小吃贵涵,具體叫什么名,不得而知恰画,是用小麥做的独悴,把小麥磨碎了,做成餅狀锣尉,長時間的文火隔水蒸刻炒,聽說要蒸十幾個小時,蒸的爛爛的自沧、軟軟的坟奥,酣甜無比,這個不是太普及拇厢,但我少時吃過爱谁,是我姑媽送來的,也就吃過那么一次孝偎,因為只吃過一次访敌,倍覺珍貴,一輩子沒忘那個美味衣盾。
邵陽小吃界的乘峦客,還有俗稱“餛飩”的势决,我們那里統(tǒng)稱“餃子”阻塑,沙縣小吃的云吞進駐以前果复,邵陽本地人開的餐館里也賣餃子陈莽,餃子在邵陽市區(qū)早已從正餐演化為早點的一種,但就我鄉(xiāng)下而言,仍然受冷落走搁,受冷落的原因只是跟鄉(xiāng)下人飲食習慣有關躯肌,鄉(xiāng)下人一日三正餐晰筛,就是早餐也是吃米飯的,沒有像城里人那樣把早餐移到家外吃父泳。
沙縣小吃進駐前脾歇,餐館里賣的餃子宦棺,多半只是在趕集那天作為“點心”露個臉奋岁。沙縣小吃進駐后光绕,本地人餐館里的餃子就基本處在半退休狀態(tài)谷徙,幾乎退出了餐飲舞臺演熟,只成了端午節(jié)的象征了大溜,我們鄉(xiāng)下,端午節(jié)的中午是吃餃子的窖贤。邵陽人吃的餃子,一眼看去赃梧,一碗紅湯滤蝠,類似于四川的抄手,紅湯自然是辣椒紅油放的多授嘀,絕不像沙縣小吃里的云吞那樣清淡物咳、那樣斯文!
饅頭览闰、包子巷折、油條自然也是邵陽人早餐桌上的常客锻拘,小籠包是外來入侵者,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是沒有什么小籠包的际邻。說到包子,就想起讀初中那時世曾,有天父親因為我考得好谴咸,賞了我2毛錢,是紙幣岭佳,捧著2毛錢的我興奮得像個瘋子,與一閨蜜馬上進了供銷社的食堂買了4個包子(包子的餡只有白糖珊随,白糖經高溫融化成半液體狀),也顧不得燙鲫凶,狠吞虎咽就把2個包子卷進了肚子衩辟,吃得太快,都沒嘗到什么味艺晴,事后回想起來,只記得甜味封寞。
說起饅頭包子,就不得不提推著車走街串戶的河南人沾瓦,通常是下午谦炒,村道上響起賣饅頭包子的喇叭聲,帶著濃烈的河南口音宁改,一聽到這個聲音,小孩子就興奮还蹲,央求大人買也算是有個正當?shù)睦碛桑喝思叶妓蜕祥T了嘛耙考!大人一般都會“慷慨”的丟給孩子1元錢,買2個饅頭潭兽,有時大人自己也買了來吃,算是鄉(xiāng)下人的“下午茶”了鞋邑!我家的小朋友账蓉,才1歲多,話還說不順呢铸本,一聽到喇叭聲,就會如箭一般沖出來箱玷,直奔到人家的推車前,那熱情之態(tài)大人好意思不買波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