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
迷悟有遲疾(一)
第二個偈頌是: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台谊,
只此見性門冤寿,
愚人不可悉。
(一)法即無頓漸
六祖直指的見性法青伤,又稱頓教督怜;與此對應(yīng)的,則是倡導(dǎo)漸修的漸教狠角。此為禪門兩大主流号杠。但六祖在此偈中,又說“法即無頓漸”,這是為什么呢姨蟋?
法就是緣起性空的法屉凯,也是整個法界運行的規(guī)律。見性之人眼溶,一定會見到這個規(guī)律悠砚。眼睛會看,耳朵會聽堂飞,這個規(guī)律到底在哪里灌旧?誰讓你的眼睛去看?誰讓你的耳朵去聽绰筛?誰在掌握這些東西枢泰?你看到的性能到底是什么?它有形相嗎铝噩?我們對身心深入觀察之后會發(fā)現(xiàn):身體是無常的衡蚂,沒有這些東西;思想是后天學(xué)來的骏庸,也沒有這些東西毛甲。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語言,比如漢語具被、日語玻募、英語等,這些都是有相的東西硬猫。而真正起作用的补箍,是背后那個運用語言的性能改执。我們懂得漢語啸蜜,一開口,說漢語的功能就顯現(xiàn)出來辈挂。我們學(xué)了英語衬横,說英語的功能一樣顯現(xiàn)出來。如果你做青蛙终蒂,叫起來“呱呱呱”蜂林,它們之間也能互相交流。
眾生無論在哪里拇泣,也無論做什么噪叙,只要有所表現(xiàn),就是它的性在生起作用霉翔。所以睁蕾,悟到這個見性的法,是沒有頓也沒有漸的。我們認(rèn)為佛法有頓漸之分子眶,實際上瀑凝,頓悟離不開漸修的基礎(chǔ)。我們聞法臭杰、思考粤咪、禪修,日積月累渴杆,有一日豁然開朗寥枝,為頓悟;逐漸明白将塑,為漸修脉顿。但從心性本自具足的角度說,你一下子悟到的那個并非從無到有点寥,而是本來就有的艾疟。
所以,既不能說是頓敢辩,也不能說是漸蔽莱。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戚长。怎么能說它一下子就有呢盗冷?但也不能說它慢慢地有。我們現(xiàn)在還不了解自己同廉,如果了解之后就知道仪糖,原來它一直就在,只是沒看見迫肖,很冤枉锅劝。(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