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真念一思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For each ecstatic instant
We must an anguish pay
In keen and quivering ratio
To the ecstasy.
For each beloved hour
Sharp pittances of years,
Bitter contested farthings
And coffers heaped with tears.
為每一個欣喜若狂的瞬間
我們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
償之以與狂喜同等比例的
苦痛的銳利與顫抖
為每一個心之所愛的時刻
付出多年極其微薄的薪水
辛苦爭奪來的半分八厘
和一個個積滿淚水的錢箱......
相關資料延展閱讀
作者簡介: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2.10-1886.5.15)
美國傳奇詩人。出生于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guī)宗教教育育叁。她20歲開始寫詩寨躁,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從1858年后開始棄絕社交榄鉴,如女尼般閉門不出,70年代后幾乎不出房門诵冒,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耕皮。
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境蜕,留下詩稿1775余首。在她生前只有 7首詩被朋友從她的信件中抄錄出并發(fā)表凌停,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粱年,并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罚拟。她的詩在形式上富于獨創(chuàng)性台诗,大多使用17世紀英國宗教圣歌作者艾薩克·沃茨的傳統(tǒng)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許多變化赐俗,例如在詩句中使用許多短破折號拉队,既可代替標點,又使正常的抑揚格音步節(jié)奏產生突兀的起伏跳動阻逮。她的詩大多押半韻粱快,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叔扼、生命事哭、信仰、友誼瓜富、愛情鳍咱。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食呻,描繪真切流炕、精微,思想深沉仅胞、凝聚力強每辟,極富獨創(chuàng)性。
她被視為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干旧。美國詩人中最著名的佼佼者便是美國文學之父歐文渠欺,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她深鎖在盒子里的大量創(chuàng)作詩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禮物椎眯。在她有生之年挠将,她的作品未能獲得青睞,然而周遭眾人對她的不解與誤會编整,卻絲毫無法低損她豐富的創(chuàng)作天分舔稀。根據統(tǒng)計,艾米莉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為世人留下1800多首詩掌测,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與新近發(fā)現(xiàn)的25首内贮。
作品風格:
狄金森的詩采用一般教會贊美詩的格律:每節(jié)四句,第一、三句八音節(jié)夜郁,第二什燕、四句六音節(jié),音步是最簡單的"輕竞端、重"屎即,第二、四句押韻事富。例如本篇譯文中的第二首詩: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詩的篇幅短小技俐,多數(shù)只有兩至五節(jié),經常破格赵颅,常押所謂"半韻"(half rhyme);放棄傳統(tǒng)的標點虽另,多用破折號,名詞多用大寫(但這個習慣在當時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饺谬,有時甚至連動詞也省掉;句法多倒裝捂刺,有學者指這是受拉丁文詞序的影響。
狄金森的詩富于睿智募寨,新奇的比喻隨手拋擲族展,順心驅使各個領域的詞匯(家常或文學的拔鹰,科學或宗教的)仪缸,舊字新用,自鑄偉詞列肢。喜歡在詩中扮演不同角色恰画,有時是新娘,有時是小男孩瓷马,尤其喜歡用已死者的身分說話拴还。
狄金森描寫大自然的詩篇在美國家喻戶曉,常被選入童蒙課本欧聘。痛苦與狂喜片林,死亡與永生,都是狄金森詩歌的重要主題怀骤。
狄金森詩作的音樂性和圖象性费封,成了批評家關注的題目。其詩用的破折號蒋伦,時長時短弓摘,有時向上翹,有時向下彎痕届,有批評家指這些是音樂記號衣盾,代表吟詠或歌唱那首詩時的高低抑揚;其詩的詩行往往不是一寫到尾寺旺,有時一句詩行會分開兩、三行寫(即是說每行只有兩三個字)势决,有學者認為這是刻意的安排,跟詩意大有關系(另外蓝撇,狄金森有時會在寄給朋友的詩里會附上"插圖")果复。因此,有人主張要研究狄金森的詩渤昌,必須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為文本虽抄,才不致扭曲詩意。
延展閱讀內容及圖片來自網絡独柑,向原作者致敬致謝迈窟!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專題:名詩我譯
不斷更新中忌栅,敬請關注賜教车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