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
作者:李通國
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是中國武術歷史上難忘的往事钦椭,一段不應該被湮沒的歷史彪腔。
從1979年國家體委啟動武術技擊研究開始到1989年武術散打正式成為全國的比賽項目德挣,中國武術技擊歷經了漫長的十年大實驗快毛。
這十年,無數(shù)來自官方和民間的武術家玄柏、武術運動員贴铜、武術愛好者投入其中绍坝,規(guī)模之大陷嘴,人數(shù)之廣灾挨,世界之罕見劳澄。他們一同經歷了武術技擊改革的陣痛蜈七,伴隨著武術技擊一同成長飒硅。
這十年三娩,人們對傳統(tǒng)武術散手的長處和缺點有了清醒的認識,在劇烈碰撞中實現(xiàn)了鳳凰涅磐双吆,成長為能夠實戰(zhàn)的中國技擊力量好乐。
這十年瓦宜,中國大地上有了形成慣例临庇,常年舉辦的國家級、地方級的格斗擂臺賽版扩,甚至跨越國門進行國際間的格斗對抗比賽。
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史無前例的大事件蜻韭!之前有武術家個人獨自在黑暗中的摸索肖方,之前有民國中央國術館系統(tǒng)內的探索和斷斷續(xù)續(xù)的有限幾場搏擊擂臺賽俯画,唯有它變革得如此系統(tǒng)如此徹底艰垂,只有它有如此大的規(guī)模猜憎,只有它產生了自己的技擊形態(tài)和系統(tǒng)的賽制體系搔课,它是中國武術技擊黎明時一抹最絢麗最多彩的曙光爬泥。
重溫這段不平凡的歷史袍啡,看看那些人葬馋,那些實驗,看看武術技擊的成長蛋逾。
一区匣、武術傳統(tǒng)拳種散手同類實驗
武術傳統(tǒng)散手能否進行實戰(zhàn)對抗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亏钩。民國時期的幾場武術擂臺賽并非我們想象中的傳統(tǒng)武術氣勢如虹姑丑,高手如云栅哀,它仍然是具有實驗性質的現(xiàn)代擂臺賽留拾,武術徒手格斗技術五花八門,最終以國術館改革的徒手技術在賽場上占有較大優(yōu)勢沦偎。后來頻繁的戰(zhàn)事豪嚎,國術館名存實亡疙渣,武術對抗比賽再也沒有機會繼續(xù)進行,國術館的格斗技術也沒有廣泛推廣泼菌。
傳統(tǒng)武術散手流傳時間長,流傳范圍廣荒揣,關于它技擊的傳說不絕于耳系任,因此在1979年武術對抗再次開展時俩滥,武術技擊運動進行了大量同拳種霜旧,如八卦掌儡率、形意拳、太極拳掷倔、劈掛拳等拳種的散手比賽實驗今魔。
在1982武術對抗表演賽期間就進行了一次同類拳種和流派散手形式错森,形意對形意涩维、八卦對八卦瓦阐、八極對八極等的對抗公開表演賽睡蟋。
運動員對抗實踐的反復檢驗表明戳杀,如果保持武術套路各個拳種的形式信卡、風格傍菇,就無法形成對抗性質的格斗運動界赔。這也是今天許多傳統(tǒng)武術名家站出來與現(xiàn)代搏擊選手對抗時咐低,無論對抗結果如何敛惊,在對抗過程中除了最初的那個架子,人們也根本看不出他究竟練的那門路子拳的原因儡湾。而人們不知道的是徐钠,早先已經進行過大量這種形式的對抗實驗尝丐,而且已經證明了無法對抗爹袁。
傳統(tǒng)武術散手基本上是同門師兄弟之間采用同拳種進行的“喂招”和“破招”假打訓練失息,它貌似對抗盹兢,實則是體悟和規(guī)范套路動作技術绎秒。
無數(shù)善良的人們對傳統(tǒng)武術散手技擊懷著很高希冀,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接受傳武竟然真不能真打的事實尼摹。
二见芹、不分拳種流派的綜合格斗實驗
這期間,進行最多的是不分拳種窘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斗比賽實驗辆童。
這種形式的對抗格斗比賽,采用統(tǒng)一的競賽規(guī)則惠赫,任何拳種流派的運動員都可以參加,任何拳種流派的技擊方法都可以使用故黑,在比賽中稱重分級別儿咱,同級別運動員在比賽中只要能夠戰(zhàn)勝對手就算取勝。
1979年國家體委正式下發(fā)文件场晶,正式確定在浙江體委、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三個單位試點散手運動搔体, 由張文廣(北京體院教授)、溫敬銘(武漢體院教授)、蔣浩泉(安大教授)等有中外技擊基礎的武術家向體委有關領導直接組織匯報結果逊抡。散打試點隊先后于1979年在廣西南寧、1980年在山西太原潜秋、1981年遼寧沈陽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武術觀摩賽中進行了散手技法的公開匯報表演牙勘,掀起了80年代武術實戰(zhàn)對抗熱潮的引爆點恭金。
整個80年代耿焊,在體制的推動下整個中國眾多體育院校及民間流派都進入了一個武術散手對抗實驗的狂熱時代。
北京體院散打試點隊的組織者張文廣教授曾于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即練過散手,因此北京體院很快就按照要求展開研究工作,從體院77級中挑選學員組織散打隊,張文廣親自示范手把手指導钳枕,與學員們一起對練昔瞧,進行實戰(zhàn)對抗酬荞,同時編寫整理了中國第一本散打相關教材《散手拳法》,1982年正式出版凿傅。
同樣出身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蔣浩泉教授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蔣氏散打體系止吁,后來出任上海武警總隊“格斗新技”顧問宏怔。
1980年北京什剎海體校的兩位教練斜脂,練過拳擊與程派八卦掌散手的梅惠志與學習過意拳和摔跤的李寶如都有散手基礎庐椒,兩人看到散手實驗的文件后覺得也可以在什剎海體校進行散手對抗的試點,兩人想法得到了校長李宗權的肯定涝动,梅惠志任散手教練鼻吮,李寶如任摔跤教練士鸥,請王守忻任拳擊教練舆绎,吳彬任武術顧問梧税,組建了什剎海體校的第一支武術散手隊尸执。
浙江武術隊教練王信得師承 “少林金剛禪自然門”竭鞍,執(zhí)教期間對金剛禪自然門技擊術加以改造丐怯,訓練出一支有少林技術特色的浙江散打隊丐枉,在79年南寧武術觀摩賽上進行了公開實戰(zhàn)表演识补。他的散手體系快速而又勇猛刁鉆的立體打法澎胡,獲得眾人好評垦搬。
陜西省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孫豹隱組建了第一支陜西業(yè)余散打隊义郑。孫豹隱擅長形意拳,其風格兼具山西及河北的特長和優(yōu)點填大,發(fā)力脆狠允华。他以形意拳技術為基礎百炬,吸收國外搏擊技巧,研究出一套有傳統(tǒng)武術風格又較為實用的散打體系,這些技術匯總在他的著作《現(xiàn)代散打二十法》中源祈。
陜西警校武術教員王景秀在散手教學中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锋拖,在張文廣散手拳法基礎上吸取泰拳、空手道等技巧祸轮,創(chuàng)建了一套適用于比賽及軍警制敵的散打體系兽埃。
遼寧省武警總隊成立散手隊后,東北戳腳翻子門武術家佟慶輝出任教練倔撞,對傳統(tǒng)戳腳散手進行試驗改進讲仰,結合現(xiàn)代搏擊技術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技術體系,而后連續(xù)出版了一系列經典散打教材。
北京意拳(大成拳)武術家姚宗勛得知國家體委開始推行武術散手后鄙陡,覺得意拳就是從實戰(zhàn)出發(fā)的徒手搏擊冕房,于是組建了一支意拳散手隊伍。姚宗勛在全面繼承王薌齋的拳學基礎上趁矾,引進西方拳擊的體能訓練和器材訓練耙册,如:“1.中長距離跑步2.快速沖刺急停練習3.提高身體保護性反射能力練習(科學的抗擊打能力訓練)4.眼功5.沙袋練習6.手靶練習等『恋罚”其實在1930年代王薌齋已經開始研究西洋拳擊技術和訓練方法详拙,并在深縣對弟子們進行集訓時就進行過打沙袋和意拳的各種出拳技術訓練。
人們所談及的1986四川傳統(tǒng)武術擂臺賽就是這種形勢下舉辦的一場公開比賽蔓同。人們普遍認為饶辙,這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散手能打的最好證明,事實是斑粱,這是一場對抗性實驗弃揽,使用了一些正在實驗中的散打競賽規(guī)則,許多運動員的格斗技術還不成熟则北。
十年矿微,無數(shù)場的實戰(zhàn)實踐證明了,不分拳種尚揣、不分流派的綜合格斗方式符合武術技擊的基本原理涌矢,符合武術格斗的運動規(guī)律,經受住了實戰(zhàn)的檢驗快骗,經過不斷總結經驗娜庇,修改競賽規(guī)則,武術格斗對抗項目不斷完善滨巴。
不分拳種思灌、不分流派的綜合格斗切實可行,這種格斗形式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恭取。
三泰偿、其他實驗
除了散打技術,還進行了其他形式的實驗蜈垮。
如:武術散打進行了戴護胸耗跛、不戴拳套、不戴護頭攒发,不打頭部的實驗调塌。還進行了戴分指手套、戴護胸可以攻擊頭部的實驗惠猿。
1982年1月6日至14日羔砾,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了歷時9天的全國武術散手競賽規(guī)則研究會。參加會議的有夏柏華、朱瑞琪姜凄、曾慶煌政溃、李天冀、趙秋榮等來各院校及民間的十八位武術家态秧。
安全問題是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部分董虱,也是建國后近三十年一直不敢推行散手對抗的最大障礙。會議最終決定穿全套運動服申鱼,上身外套背心樣式的輕便護甲愤诱,手戴四指并攏的分拇指薄拳套,腳穿中統(tǒng)輕便運動鞋捐友,全套裝備顏色分全黑和全白兩種淫半。這是最初的散打護具樣式,顯然不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樣子匣砖,以后又經歷多次這樣的規(guī)則修改撮慨。
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可以打頭,是否戴頭罩以及如何打頭脆粥。會議期間安排了兩次實驗,做了不打頭的實戰(zhàn)示范影涉,結果證明变隔,因為運動員頭部不能被攻擊,為了防止對方進攻其他部位蟹倾,經常以頭部為擋箭牌匣缘,雙方很難施展攻擊技法,這種規(guī)則會導致武術技擊的畸形發(fā)展鲜棠。
最終的意見在《1982散手競賽規(guī)則(初稿)》是這樣的:“頭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輕點單擊肌厨,不得重擊和連擊,嚴禁用腿法和膝法豁陆、肘法打擊頭部(后腦柑爸、咽喉為禁打部位,同時禁止采用轉身鞭拳打擊頭部)盒音”眵ⅲ”
諸如此類的實驗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祥诽。
實驗不是賽場實戰(zhàn)譬圣,賽場實戰(zhàn)是最好的實驗。十年間中國武術技擊擂臺賽雄坪,從國家到各省厘熟、市舉辦過N多場次的比賽。下面僅列舉重要的國家賽事,及走出國門的賽事绳姨。
四登澜、十年間的主要擂臺賽
1979年5月,在南寧舉行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就缆,散手和短兵進行了嘗試性表演帖渠,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竭宰、武漢體育學院這三個試點單位進行了匯報表演空郊。廣東、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切揭。
1979年10月狞甚,第四屆全運會期間,國家體委調浙江省和北京體院散手代表隊赴石家莊賽區(qū)廓旬,與河北省體委選拔組成的散手隊進行公開表演哼审。散手試驗比賽不設擂臺,只在地上畫一直徑為六米的圓圈孕豹,出圓即為出界涩盾,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下臺。
1980年5月励背,在太原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春霍,進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來越多叶眉,北京體育學院址儒、武漢體育學院還進行了內部交流。
1980年10月衅疙,在昆明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賽莲趣,期間國家體委調集了散手試點單位有關人員開始制定全國散手競賽規(guī)則,擬定《全國散手競賽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饱溢。
1981年5月喧伞,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沈陽市舉行,北京體育學院隊與武漢體育學院隊首次公開進行散手對抗表演賽理朋。
1982年1月絮识,國家體委又調集了北京、山東嗽上、河北次舌、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6個單位的有關人員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散手競賽規(guī)則研究會,制定了《散手競賽規(guī)則》(初稿)并按體重分設9個級別兽愤。隨后按照這個規(guī)則彼念,11月份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武術對抗項目的表演賽挪圾。
1982年5月8日至18日,江西南昌舉辦了第二次關門散手表演賽賽逐沙。
1982年11月21-25日哲思,全國首屆武術對抗項目——散手及太極推手表演賽在北京舉行,采用了新規(guī)則吩案,參加散手比賽的有北京棚赔、上海、浙江徘郭、河北靠益、云南、廣東残揉、山東胧后、山西、陜西抱环、河南壳快、甘肅、北京體育學院镇草、武漢體育學院13個單位51名運動員眶痰。自此,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武術對抗性項目表演賽梯啤。
1982年春節(jié)期間凛驮,香港羅漢門菁華武術會代表團由港抵達廣州,與廣州武術隊進行了散手對抗表演条辟。從這里開始打開了早期中國大陸散打對香港自由搏擊多年的征戰(zhàn)之門。
1983年5月宏胯,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羽嫡。
1983年5月8-19日,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及散手肩袍、太極推手表演在南昌舉行杭棵。參加散手表演的有上海、浙江氛赐、河北魂爪、云南、廣東艰管、甘肅滓侍、陜西、山東牲芋、山西撩笆、河南捺球、武漢體院11個代表隊的52名運動員。
1984年6月1-7日夕冲,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氮兵,有北京、上海歹鱼、天津泣栈、黑龍江、遼寧弥姻、河北南片、山東、陜西蚁阳、河南湿故、山西、新疆胎署、廣東逮矛、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17個單位的12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定血。
1984年冬赔癌,廣東散打隊受香港功夫健身協(xié)會邀請,參加了省港澳搏擊大賽澜沟,比賽在香港灣仔伊麗莎白體育館舉行灾票,香港、澳門拳手作對抗性競賽茫虽,廣東拳手作示范表演刊苍,泰國拳手也到場作對抗示范。這是我國內地地區(qū)首次將散打運動向港澳地區(qū)介紹濒析,也是首次領略港澳地區(qū)的搏擊技術正什。
1985年4月初,由香港鐵虎會号杏、香港柔道國術會婴氮、公民體育會、吳添國術會挑選的十名拳手武術家(包括2名泰國拳手及8名香港拳手)組成的港泰聯(lián)隊應邀抵達上海參加中港泰拳師擂臺賽盾致。
1985年6月11-17日主经,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同年庭惜,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tǒng)的武術散手比賽罩驻,自此武術散手比賽成為公安武警系統(tǒng)每年舉行一次的正式項目。
1988年9月8-13日护赊,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鉴腻。在1983年以后逐年舉行的散手對抗表演賽的基礎上迷扇,首次進行設臺比賽。臺高60厘米爽哎,長蜓席、寬各為8米,中心有太極圖课锌,更加突出了武術的民族色彩厨内。自此,武術散手的擂臺形式比賽被確定下來渺贤。
1988年10月11-12日雏胃,中國首屆國際武術節(jié)暨第三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深圳市舉行的國際武術散打擂臺邀請賽上,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60名運動員參加了為期3天的激烈角逐志鞍。中國隊獲得了7個級別中5個級別的冠軍瞭亮。
十年間,舉辦的各種擂臺賽場次之多固棚,范圍之廣统翩,都使民國時期的技擊擂臺賽望塵莫及,這是中國在強大此洲,歷史的進步厂汗。
五、結語
從1979到1988年呜师,十年實驗娶桦。1989年武術散打被國家題為批準為全國正式的錦標賽項目,標準散打實驗期的圓滿結束汁汗。
中國武術十年技擊實驗衷畦,并沒有脫離傳統(tǒng)武術體系另辟蹊徑,而是沿襲傳統(tǒng)武術技擊理論和技術方法知牌,始終堅持傳統(tǒng)武術技擊的內涵和特色霎匈。它不是各種格斗技術的“大雜燴”,是為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武術送爸。中國武術散打,是中國武術家集體智慧結出的果實暖释。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編.武術散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曾于久.武術散打訓練新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3]徐帆.散打的黎明.見知乎武術技擊百年
[4]史濤.散打發(fā)展歷史.見《中華武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