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說史 | 晚清士大夫筆下的“自行車”
01?
時下怀骤,共享單車在全國各地廣泛應用。
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焕妙,到哪兒隨時都可以啟動蒋伦。
02?
方便我們生活的自行車,在上個世紀焚鹊,曾是我們的重要交通工具痕届。
也是很多地方的結婚的聘禮之一。
“三轉一響”流行了十幾年末患。
03?
1866年研叫,大清帝國第一次派遣使團奔赴歐洲。
在歐洲璧针,他們遇到了剛剛發(fā)明的自行車嚷炉。
斌椿在《乘槎筆記》里記載:
有木馬形長三尺許,兩耳有轉軸探橱。人跨馬申屹,手轉其耳,機關自動隧膏,即馳行不已哗讥。殆亦木牛流馬之遺意歟。有木馬形長三尺許胞枕,兩耳有轉軸杆煞。人跨馬,手轉其耳曲稼,機關自動索绪,即馳行不已。殆亦木牛流馬之遺意歟贫悄。
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新事物瑞驱,變成了我們科技文化中的“木牛流馬”了。
這是一張19世紀歐洲的自行車窄坦。
04
兩年后的1868年唤反,自行車已經在上海頗為普及了凳寺。
迄今為止,自行車傳入中國的最早證據是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報》:
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彤侍,乃一人坐于車上肠缨,一輪在前,一輪在后盏阶,人用兩腳尖點地晒奕,引輪而走。又一種名斟,人如踏動天平脑慧,亦系前后輪,轉動如飛砰盐,人可省力走路闷袒。不獨一人見之,想見者多矣岩梳。詢之外國人囊骤,據云,外國地方馬路平坦之極冀值,有一人乘此車與馬賽之也物,經六點鐘時候,行一百三十五里之遙池摧,車遲到半點鐘功夫焦除。因有逆風激况,所以后到作彤,若非逆風,力過于馬也乌逐。又聞外國水陸軍營新報云竭讳,現在兵丁欲與兵官商量,皆作此車以代行路之力而養(yǎng)其兵之銳浙踢,且免背負行囊器械之勞绢慢,到戰(zhàn)場,車棄一旁洛波,兵有養(yǎng)息之力胰舆,易于前進,誠良法也蹬挤。即中國行長路缚窿,客商盡可購而用之,無不便當矣焰扳。
參考:徐濤倦零,《踏車而飛:自行車與中國騎車人(1868-1949 年)》误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