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章,作者借助王仰之先生和樂華之間的信件交流隧饼,闡述了作者對于學習“文學史”這一做法的觀點沈堡,那就是,如果想好好的研習中國文學桑李,一定要把重心放在琢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上面踱蛀,倘若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閱讀文學史上面窿给,對于文學作品還不曾研究,徒然知道一些“作家”率拒、“派別”崩泡、“源流”、“演變”猬膨,那完全便是隔靴搔癢角撞,空泛而談的功夫,幾乎對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沒有多大的意義勃痴。
個人理解:道理講得不錯谒所,不過還是太過于關(guān)注中國古代的文學了,這章的內(nèi)容大概了解一下就好沛申。
嘗試用批判性思維來練習拆解分析一下作者的思路:
前提1:
如果未讀過原作品劣领,僅僅只讀相關(guān)的文學史,不能獲得很大的收益铁材。
? ? 胡適的《哲學史大綱》原是好書尖淘,但在未讀過《論語》、《孟子》著觉、《老子》村生、《莊子》、《墨子》等原書的人去讀饼丘,實在不能得很大的收益趁桃。
前提2:
先了解了相關(guān)的原作品及其思想,再針對性的研究文學史中相關(guān)的部分肄鸽,才會有意義卫病。
? ? 知道了《論語》、《禮記》等原書的大概輪廓贴捡,然后去讀哲學史中關(guān)于孔子的部分忽肛,才會有意義,才會有真利益烂斋。
前提3:
單純讀文學史,只能知道一些關(guān)于文學的常識础废,無法讓人真正的懂得文學汛骂。
? ? 文學史上所講的以文學作品為主,對于文學作品若還不曾認識评腺,徒然知道一些“作家”哩帘瞭,“派別”哩,“源流”哩蒿讥,“演變”哩蝶念,便完全是隔靴搔癢的事情抛腕。……
? ? 比較起“人體常溫為攝氏三十七度”媒殉、“居室須常開窗以通空氣”那些常識來担敌,這些文學常識便見得毫無使用的價值。倘若破費了好多的功夫廷蓉,專為求得這樣毫無使用價值的常識全封,可說全無是處。
結(jié)論:
……先要接觸了文學作品桃犬,然后閱讀文學史才有用處刹悴。
個人理解:從批判性思考的角度可以提問:有沒有一種情況,只讀文學史攒暇,也可以提高個人文學修養(yǎng)土匀,除了一些文學史上的常識以外,還能真正懂得文學的形用?可能比較懸恒削,除非有人編撰了一部文學史,并且其中把大量的有代表性的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也一起引用進來尾序,相當于一本文學的百科全書钓丰,各個時代的代表文學作品,只讀這一本書就可以了每币,但顯然携丁,這樣的文學史恐怕還沒有出現(xiàn),因此兰怠,可以說作者的論證是有理有據(jù)梦鉴,合理有效的。
那能不能通過介紹“文學史”的書來找到各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呢揭保?
? ? 你以為文學史里所采輯的必然是代表作品肥橙,其實不盡然。我看過幾本文學史秸侣,只覺編輯者惟貪抄錄的便利存筏,就手頭的書本隨意引幾篇罷了。如果認被引的便是代表作品味榛,你就至少會上一半的當椭坚。……你要讀歷代的代表作品搏色,你要體會作品的“真味”善茎,與其去求教文學史,還不如去求教比較好的選本频轿。例如:要讀詩垂涯,就讀沈歸愚的《古詩源》烁焙、曾國藩的《十八家詩鈔》;要讀詞耕赘,就讀張惠言的《詞選》骄蝇;要讀明清小品文,就讀近人沈啟無的《近代散文抄》鞠苟。這類選本不像文學史那樣對于每家只選一兩篇乞榨,然而比較起來全集和總集來,卻已做了一番刪繁就簡取精去粗的功夫当娱;這樣吃既,正好使你認得那些作家,親自辨識他們的代表作品跨细。
個人理解:如果對中文古代文學感興趣鹦倚,倒是可以找找上面作者提到的幾本選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