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歷史猶如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想徹底了解它嗤疯,就只能從它的誕生一直追尋到它的死亡沸毁。
歷時十五年寫成的卷軼浩繁的《羅馬人的故事》終于在本卷畫上了句號谨朝。
最后的五卷其實一直都在描述羅馬帝國“死亡”的過程,所以真正讀到它的結局的時候我并不是那么悲傷佩捞,毋寧說有種麻木的感覺绞幌。羅馬早已死了,在日落西山的過程中一忱,它改變了政體莲蜘、宗教信仰谭确、民族精神……變得面目全非。所以看著它一次次被蠻族反復蹂躪菇夸,我倒有種希望它早日壽終正寢的感覺琼富。
在羅馬城經(jīng)歷了兩次蠻族入侵的浩劫之后,公元476年庄新,未代皇帝被蠻族首領廢黜鞠眉,西羅馬的歷史也安靜地畫上了句號。
《羅馬人的故事》第二卷中曾描寫過迦太基的滅亡择诈,那種被圍困的絕望械蹋,拼死抵抗的慘烈,國土被撒上鹽變得寸草不生的殘酷羞芍,讓人印象深刻哗戈。與此相比,羅馬的滅亡顯得很平靜荷科,像一個久病不愈的人終于從痛苦中解脫唯咬,甚至沒有發(fā)出一絲呻吟。作者說:如果回到公元476年畏浆,采訪羅馬大街上的人們胆胰,問他們對羅馬滅亡有什么看法。他們大概會一頭霧水地說:“羅馬滅亡了刻获?什么時候蜀涨?”
然而歷史并沒有就此終結,作者最后用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了西羅馬滅亡后在蠻族統(tǒng)治下的幾十年歲月蝎毡,以及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為收復失地與蠻族之間進行的慘烈的戰(zhàn)爭厚柳。終于,那座曾是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都市沐兵,令所有人心馳神往的永恒之都别垮,淪為了一座生靈涂炭,野有餓殍扎谎,人人避而不及的孤城宰闰,那種殘酷的畫面感讓人唏噓不已。
鹽野七生在敘述寫作目的時曾說:有許多人研究分析過羅馬滅亡的原因簿透,但少有人將目光聚焦在其滅亡的“過程”移袍。鹽野七生以其冷靜客觀的筆觸,不夾雜任何私人情感地老充,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羅馬滅亡的全過程葡盗,將是非功過留給后人去評說。
作者曾說:“寫這部15卷的《羅馬人的故事》,首先是因為我自己想了解羅馬人觅够,現(xiàn)在寫完了胶背,我可以由衷地說:我懂羅馬人了!”
而在經(jīng)歷了長達半年的閱讀后喘先,我似乎也稍微懂了一些钳吟。
祇園精舎の鐘の音 諸行無常の響き有り
沙羅雙樹の花の色 盛者必衰の理表す
“如果這就是歷史之理的話,那么我們后人應該做的窘拯,就是正冠整衣目送它红且,這也是我們對先人孜孜努力建構出的歷史應有的禮貌〉渔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