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 來自翰君軒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對古人來說姑子,不但是樂器,也是抒懷寄情之物测僵。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街佑,是國樂之精粹。古琴的歷史非常悠久捍靠,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沐旨,古琴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jié)晶,表現(xiàn)著華夏兒女對美好事物的贊頌與追求榨婆。古琴是一種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形式磁携,是傳統(tǒng)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良风,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tǒng)音樂谊迄。
琴,在古代又稱瑤琴烟央、七弦琴统诺。近現(xiàn)代,為了區(qū)別其它樂器疑俭,稱之為“古琴”粮呢。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钞艇、獨特的記譜及演奏方式以及美妙的音樂鬼贱。
中國十大古曲: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香璃、廣陵散这难、漢宮秋月、胡笳十八拍葡秒、梅花三弄姻乓、夕陽簫鼓、漁樵問答眯牧,十面埋伏蹋岩、平沙落雁。中有八支樂曲是琴曲学少。
古琴的起源
古琴是我們國家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剪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至今有5000年的歷史……關于是什么人發(fā)明的版确,或者說是誰發(fā)明了古琴扣囊,有很多傳說:有伏羲乎折、有神農(nóng)、有黃帝侵歇、還有舜帝幾種說法骂澄,以漢代著名學者蔡邕所著我國第一部琴學專著《琴操》為代表的典籍認為:伏羲氏造琴,例如《太古遺音》就說:“伏羲見鳳集于桐惕虑,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坟冲。其次,漢代的《新論》溃蔫、《說文解字》健提、《風俗通義》等經(jīng)典提到神農(nóng)氏造琴,教化天下伟叛。同時矩桂,《尚書》、《禮記·樂記》痪伦、以及漢代史學巨著《史記·樂書》都記載侄榴,帝舜制琴。如《禮記·樂記》中明確記載:“舜作五弦之琴网沾,以歌南風癞蚕,夔始制樂,以賞諸候”辉哥。另外桦山,還有不少遠古經(jīng)書將琴的始創(chuàng)者還有其他說法.比如黃帝、顓頊醋旦。
古琴及古琴音樂的發(fā)展演變
已知的三張最早的古琴實物分別是:曾侯乙墓的戰(zhàn)國初期的十弦琴恒水;長沙五里牌木槨墓的戰(zhàn)國九弦琴;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漢代七弦琴饲齐。
1钉凌、萌芽期的古琴:
最初的琴,十分簡陋捂人,只有五弦(或有三弦的說法)御雕,文王,武王為彰顯自己的功業(yè)各加一弦滥搭,是為七弦酸纲,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有古琴樂師為古琴增加弦數(shù)瑟匆,以適應音樂的需求闽坡。
當然,這一時期,古琴只可用來演奏空弦疾嗅。
2外厂、早期的古琴:
春秋到漢初古琴有了一些變化,古琴具有如下特點琴制短小宪迟,長形音箱,但都首寬尾窄交惯,面賀底平次泽,構(gòu)造較簡單,沒有琴徽席爽,早期的古琴意荤,不僅造型不統(tǒng)一,差別較大只锻,弦數(shù)也不一致玖像。
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齐饮,這一時期的古琴捐寥,在演奏上,以空弦為主祖驱,最早甚至完全依賴空弦握恳,晚期也只在同一根弦上使用了靠近琴尾的幾個按音,至于古琴后來使用較多的泛音捺僻,應該沒有使用乡洼,同時通過增加弦數(shù)以及轉(zhuǎn)換調(diào)式來豐富表現(xiàn)力。
3匕坯、發(fā)展完善期的古琴:
古琴在漢魏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束昵,有了完善的共鳴箱和標志音位的琴徽,同時作為主流葛峻,大多數(shù)正常使用的古琴弦數(shù)也規(guī)范為七弦锹雏。古琴作為樂器也基本上定形,與今天的古琴區(qū)別不大术奖。
?
東晉(317-420)顧愷之《斫琴圖》
蔡邕的《琴操》逼侦,以及嵇康的《琴賦》、《聲無哀樂論》等著作顯示了古琴的藝術及理論已經(jīng)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腰耙。
到了南北朝時期榛丢,古琴已經(jīng)用文字進行記譜。現(xiàn)存最早的琴譜是《碣石調(diào)幽蘭》挺庞。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晰赞,是南朝梁代丘明據(jù)民間曲牌所作的琴曲。
北齊(550-577)楊子華《校書圖》
古琴到了唐代,無論是在制琴掖鱼,琴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然走,還是有記譜方式上都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制琴有蜀中雷氏家族戏挡,春雷芍瑞、吳地、張越褐墅、唐代的琴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面板厚且圓拆檬,音色渾厚,較適于唐代(以及之前的)聲多韻少的演奏風格妥凳。在記譜方面唐代曹柔新創(chuàng)了“減字譜”并一直延用至今竟贯。《大/小胡笳》在古琴發(fā)展史乃至中國音樂發(fā)展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逝钥。作者宮廷樂師屑那、古代著名音樂家董庭蘭,就因為這兩支琴曲的創(chuàng)作而知名天下艘款。高適有一首著名的唐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持际,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哗咆,天下誰人不識君”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选酗,這兩支琴曲的影響力。
南唐 周文矩《宮中圖》
4岳枷、古琴藝術的成熟期:
經(jīng)過五代十國芒填,北宋,到南宋空繁,(雖然在政治殿衰、軍事上十分腐敗,而在文化上卻比較繁榮)盛泡。古琴藝術已經(jīng)發(fā)展得十分成熟闷祥,突出的表現(xiàn)是浙派的出現(xiàn),以及左手指法技巧的成熟完美傲诵,(當時已有閣譜——官方宮庭用譜凯砍、江西譜——民間文人中流行)古琴的“韻”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
北宋(960-1127) 趙佶《聽琴圖》
古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拴竹。這一時期的浙派琴家南宋·郭沔的具備極高水平的傳世琴曲悟衩,如《瀟湘水云》《忘機》《漁歌》《樵歌》《佩蘭》《涂山禹會》等。隨著左手技法的豐富栓拜,古琴在樣式及制作上也有顯著變化座泳,更加扁平惠昔。故有“唐圓宋扁”的說法。與此同時北方的遼挑势、金镇防、以及后來的元各朝,古琴都有許多古琴名家及論著:金·苗秀實《琴辯》潮饱,元·袁桷《琴述》来氧。
5、古琴的大發(fā)展時期:
表現(xiàn)在香拉,名家備出啦扬、不同風格不同琴派爭鳴。大量琴譜整理缕溉、出版和大量曲目的創(chuàng)作考传。
明初一直到清初吃型,由于受到當局者的推崇证鸥,古琴在文人世界備受重視。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勤晚。此時明朝政府需要重修禮樂枉层,古琴自然成了一種比較理想的工具。
明(1368-1683) 杜堇《梅下橫琴圖》
明代出現(xiàn)了許多職業(yè)琴家赐写。著名的如“浙操徐門”等鸟蜡。同時先后產(chǎn)生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琴派,如松江派挺邀、虞山派揉忘、廣陵派、新浙派端铛、川派泣矛、諸城派(梅庵派)、嶺南派禾蚕、閩派您朽、九嶷派等等。他們不斷完善前人作品的同時换淆,還創(chuàng)作了《平沙落雁》哗总、《漁樵問答》、《龍翔操》《憶故人》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古琴曲倍试。
明(1368-1683) 仇英《停琴聽阮圖》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於戰(zhàn)亂和社會變遷讯屈,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县习。當時耻煤,全國各地也出現(xiàn)了一些琴會組織具壮,如北京的“嶽云琴集”、濟南的“德音琴社”哈蝇、上海的“今虞琴社”棺妓、長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炮赦、揚州的“廣陵琴社”怜跑,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吠勘,它們的活動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性芬。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續(xù)時間最長剧防,對琴界影響最大植锉。
清(1916-1911)禹之鼎《幽篁坐嘯圖》
6、解放之后的古琴藝術傳承:
老一輩古琴家了了可數(shù)(當時全國會彈古琴的人不過八十余人)
管平湖峭拘,打譜了《流水》《廣陵散》《欸乃》《獲麟操》等俊庇;
查阜西,解放前發(fā)起組織了今虞琴社鸡挠,《琴曲集成》辉饱,組織對古琴的搶救;
吳景略拣展,張子謙彭沼,琴藝高超一代宗師。
當代琴家:著名琴家王永昌备埃、王迪姓惑、龔一、吳文光按脚、李祥霆于毙,吳釗,還有青年古琴演奏家趙家珍乘寒、李鳳云等望众。
?
張大千 《高士撫琴圖》
閱讀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j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