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或是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近年來常見的觀點沐祷,“直接批評兒童可能會使孩子無法接受嚷闭,要先鼓勵他們,再批評赖临“蹋”我將簡短寫幾句話來表明這種觀點是錯誤并且是有害的。
人的意向活動是一種心智活動兢榨。也就是說嗅榕,當你抱有“實際上想指責孩子”的想法而先表揚他時,你的意向(或說你的真實目的)是會被孩子感受到的吵聪。所以凌那,孩子在聽著你表揚他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舒服的感覺吟逝。而你將自己真實目的隱藏得如此深帽蝶,導致孩子只能感到不適,而無法查明原因块攒。
這個問題不僅對于孩子是這樣励稳,對于所有人都是這樣。
當你想請求你的老板幫忙而假裝討好他時囱井,他也完全能感受到你的這種奉承麦锯。只不過,成人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難以享受到真誠的表達琅绅,即便是這種假意的討好,他們也不忍心戳穿鹅巍,而是活在刻意制造出來的“溫柔鄉(xiāng)”里千扶。
其實料祠,有些批評無法讓人接受,但有些批評可以讓人很感激澎羞。這里的區(qū)別在于髓绽,你在批評別人犯錯誤時,是否會對那個人本身也連同做出評價妆绞。如果你暗含了對別人的嘲諷顺呕,別人自然會覺著不舒服;如果是真誠地針對那件錯誤的事情括饶,指出問題株茶,并非指責那個人,效果就會好很多图焰。
也就是說启盛,我們常常犯錯,但不意味著我們是壞人技羔,而是“錯誤的那個行為”不合適僵闯。我們的教育總習慣讓我們通過一個人做了什么來評價他,似乎一個人就是他所做的事情的總和藤滥。冷冰冰的行為怎么就能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呢鳖粟?
當然,能分清一個人的行為和這個人本身拙绊,是一種需要培養(yǎng)的品質(zhì)向图。幼小的孩子可能還沒形成這個品質(zhì),你可以幫助他时呀。
真誠地夸人张漂,真誠地批評,別搞那么多套路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