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獎勵減少饶辙,而導(dǎo)致態(tài)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斑粱,而導(dǎo)致態(tài)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之為“阿倫森效應(yīng)”畸悬。
阿倫森效應(yīng)也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珊佣、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蹋宦;最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咒锻、贊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冷冗。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從倍加褒獎惑艇,到小的贊賞蒿辙,乃至不再贊揚,這種遞減會導(dǎo)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承受小的挫折滨巴。對不但不被褒獎思灌,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遞增的挫折感恭取,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泰偿,甚至反感。
阿倫森效應(yīng)的實驗:
將實驗人分4組蜈垮,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耗跛,借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
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攒发;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调塌;第三組:先褒后貶;第四組:先貶后褒惠猿。
此實驗對數(shù)十人進行過后,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人羔砾,對第四組先貶后褒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先褒后貶最為反感。
阿倫森效應(yīng)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yīng)該盡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現(xiàn)不當(dāng)偶妖,所造成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zhuǎn)姜凄。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對別人形成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不良方向的影響餐屎,而形成的錯誤態(tài)度檀葛。
社會心理學(xué)中的“人際吸引增減效應(yīng)”:在人際交往中玩祟,人們實際上更喜歡那種先否定腹缩,后肯定自己的人,而不是一直都對自己持肯定態(tài)度的人。美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阿倫森研究了這一現(xiàn)象藏鹊,所以润讥,又稱“阿倫森效應(yīng)”。
阿倫森認為盘寡,如果一直否定楚殿,人際交往值遞減,為負值竿痰;一直肯定脆粥,人際交往值為平值,沒有增加影涉;唯有先否定再肯定变隔,人際交往值才向上遞增。其次蟹倾,先前的否定態(tài)度匣缘、意見會給人增加壓力,令人不安鲜棠,而這種壓力的釋放和不安的解除肌厨,會使人感到輕松和滿足,像無形中獲得了某種東西一樣豁陆,所以“遞加增值”柑爸。
運用“阿倫森效應(yīng)”服務(wù)于生活和工作時,有三點原則:一是對于那些不良行為盒音,用獎勵遞減消除它竖配;二是對于那些需要鞏固和增強的行為,用獎勵遞增強化里逆;三是對待別人的表揚和批評进胯,要注意“阿倫森效應(yīng)”的存在。
狙公賦芧
《莊子·齊物論》中“狙( jū 原押,獼猴)公賦芧(xù胁镐,橡子)”的故事,就是用遞減獎勵诸衔,消除欲望盯漂。
原文:宋有狙公者,愛狙笨农,養(yǎng)之成群就缆,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谒亦。損其家口竭宰,充狙之欲空郊。俄而匱焉,將限其食切揭∧酰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廓旬,朝三而暮四哼审,是乎?”眾狙皆起畢怒孕豹。俄而曰:“與若芧涩盾,朝四而暮三,足乎励背?”眾狙皆伏而喜旁赊。
譯文:宋國有個養(yǎng)獼猴的人,(他)愛獼猴椅野,(所以)養(yǎng)了成群的獼猴终畅。(他)能理解獼猴的意思,獼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竟闪。(狙公)節(jié)省家人的口糧离福,(以此)滿足獼猴的食欲。不久缺少糧食炼蛤,要限制他們的食量妖爷。恐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的理朋,先欺騙他們說:“給你們橡子絮识,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跳起來發(fā)怒拢蛋。他不一會兒又說:“給你們橡子扰藕,早上四個浅侨,下午三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注釋:狙公——好養(yǎng)猴子的人逐沙。賦——給于,這里指喂養(yǎng)洼畅。損: 減少吩案。欲: 食欲。匱: 缺乏帝簇。誑: 欺騙徘郭。芧: 橡子靠益,橡果。暮:傍晚崎岂。皆:全,都闪湾。然則:既然這樣冲甘,那么。
“3+4”(遞增途样,增強欲望)和“4+3(遞減江醇,消除欲望)”,猴子需要“即時滿足”何暇,不能“延遲等待”陶夜,所以,“3+4”和“4+3”裆站,在猴子心中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条辟。
作者:一米陽光心理診所
鏈接:http://www.reibang.com/p/ae61dd085002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都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出處宏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