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和別人分享玩具是一種什么體驗茴迁?太多人小時候都有這種“血淚經(jīng)歷”寄悯。
網(wǎng)友“慧“說,小區(qū)里有個七八歲的男孩不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泡泡機堕义,有個奶奶就一直指著他說自私猜旬。
還有網(wǎng)友說,朋友家兩個雙胞胎為搶玩具鬧翻倦卖,爸爸媽媽一致要求哥哥把玩具讓給弟弟洒擦,還美其名曰:“你是大的,要讓給小的怕膛∈炷郏”
被“強迫分享”的悲催經(jīng)歷讓不少人留下心理陰影,但美國一個媽媽卻用實際行動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褐捻,這件事在前段時間也刷遍朋友圈掸茅。
一椅邓、我的孩子沒義務(wù)和你分享
一位名叫Alanya Kolbergd的母親帶著兒子去公園玩。正當她兒子興致勃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昧狮,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被圍觀了景馁。一堆陌生孩子圍過來盯著他的玩具,還有至少6個孩子伸手想拿逗鸣。兒子當場就懵圈了合住,下意識地把玩具緊緊護在胸前,緊張地望著媽媽撒璧⊥父穑↓↓↓↓
碰到這樣的情況,許多家長會開始對孩子“循循善誘”:“把玩具分給小朋友玩吧卿樱,你要懂得分享僚害!” 如果孩子不愿意,一些“大方”的父母甚至還會開始“貼標簽”:“怎么這么小氣殿如?你一個人又玩不來這么多贡珊∽钆溃”
然而涉馁,這位美國媽媽卻做了一個與大多數(shù)父母不同的決定。
她告訴兒子:“你可以對他們說‘不’爱致,你不想給烤送,就拒絕!”得到了媽媽的支持糠悯,兒子馬上勇敢地拒絕了那些孩子帮坚。而那些被拒絕的孩子卻轉(zhuǎn)而向他媽媽告狀,說她兒子小氣互艾。
緊接著试和,這位媽媽認真地向這些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纫普,他已經(jīng)說‘不’了阅悍,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昨稼〗谑樱”↓↓↓↓
事后,這位媽媽將這整件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到了網(wǎng)上假栓,帖子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wù)和你分享寻行!”,這個帖子被轉(zhuǎn)發(fā)了20多萬次匾荆。
她在文中寫道: 我當時遭到了很多家長的鄙視拌蜘,但我一點都不后悔杆烁。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一個成年人简卧,在公園里吃三明治连躏,你會被任何一個陌生人要求分享你的三明治嗎?
當然不會贞滨!任何一個有教養(yǎng)的陌生人入热,都不會直接伸手過來搶你的三明治,更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表現(xiàn)出不高興晓铆∩琢迹↓↓↓↓
所以,那些鄙視我骄噪,說我和我兒子不禮貌的人尚困,請你們想想到底是誰不禮貌?是那些在別人明顯不情愿還強行索要別人東西的陌生人链蕊,還是我“不愿意把自己玩具給幾個素不相識的孩子”的兒子事甜?↓↓↓↓
我并不是小氣,我的目的只是想告訴我的孩子滔韵,如何像大人一樣行為處事逻谦。我知道有些人因為從小不懂分享,長大變得自私自利陪蜻。
但我知道更多的是邦马,很多人因為從小想說“不”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一輩子都不懂拒絕宴卖,害怕說“不”滋将,只會討好別人,卻不會照顧自己症昏。在不斷滿足別人的各種要求中随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而我,就是這樣的人之一肝谭【蛳埽↓↓↓↓
卡森(她兒子的名字)并不是一個不會分享的孩子,我是他的媽媽分苇,我比誰都了解我的兒子添诉,他想分享的時候自然就會分享。
那天他帶那么多玩具去公園医寿,其實是想給我朋友的女兒一個驚喜栏赴,分享給她玩。玩具是他的靖秩,在我們買回來送給他的那一刻就屬于他了须眷,我沒有資格替他決定應(yīng)該分享給誰竖瘾,誰也沒有資格要求他一定要分享給誰』牛↓↓↓↓
這件事在網(wǎng)絡(luò)上掀起了討論熱潮捕传,有一大波媽媽為這個母親點贊:
“有些人根本不能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她不是不讓孩子分享扩劝,她是在教孩子從容的自主裁定和控制庸论。沒人有義務(wù)和陌生人分享。先要破冰棒呛,大多數(shù)孩子在放松和準備好以后是很愿意分享的聂示。”↓↓↓↓
“孩子們需要分享公共設(shè)施比如公園里的那些玩具簇秒,滑梯和秋千等鱼喉。但是他自己的東西比如T恤或者鞋子之類的,他沒有必要分享自己的私人物品趋观。真可笑扛禽,現(xiàn)在人真瘋狂≈逄常”↓↓↓↓
二编曼、強迫分享背后的強盜邏輯
1.強扭的瓜不甜
強迫分享最大的問題在于“強迫”。家長逼迫孩子分享的時候麸恍,是不是同時也在告訴他:可以用強行的方式要求別人做不想做的事灵巧?
強迫分享的本質(zhì)是:家長利用自己的權(quán)威,逼迫孩子抹沪。而這種權(quán)威本來就是建立在一種不對等的關(guān)系上。
但對于這種不平等瓤球,許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融欧,反而打著“分享”的旗號,自認為在孩子心理播下“樂于分享”的種子卦羡。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被老板強行要求發(fā)朋友圈噪馏,替公司推廣宣傳。這時大家會在心里大罵:朋友圈是私人的绿饵,憑什么要替公司轉(zhuǎn)發(fā)欠肾?
有一個同事形容自己被迫發(fā)朋友圈時的感覺說:“說不出來的一種感覺,感覺自己不是個人拟赊〈烫遥”
既然被強迫的時候我們覺得不被尊重,為什么不能想一下吸祟,我們強迫孩子分享的時候瑟慈,他們是什么感受呢桃移?“強扭的瓜不甜”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不過事情到了教育下一代身上葛碧,卻變了味借杰。
2.你侵犯了我,還一笑而過
只要稍微換位思考就知道进泼,我們的口紅蔗衡、房子并不愿意拿出來和別人分享,憑什么強行要求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乳绕?別人沒有的東西粘都,我們憑什么就應(yīng)該無條件分享給他?這種邏輯的荒謬在于: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侵犯人對私有物的支配權(quán)刷袍。
就如同不少鍵盤黨標榜的:明星那么有錢還捐款那么少翩隧,是人嗎?王思聰砸那么多錢在網(wǎng)紅身上呻纹,他為什么不做慈善堆生?
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哪條法律規(guī)定雷酪,有錢淑仆、有資源、有優(yōu)勢的人必須要付出哥力?
網(wǎng)友“愛猜想”說了自己的經(jīng)歷:直到現(xiàn)在蔗怠,她都清楚地記得八歲的時候,小姨給每家女孩買了發(fā)箍吩跋,分著分著少一個寞射,其中一個姐姐沒有,哭得很傷心锌钮。她媽媽就把她的發(fā)箍拿給那個姐姐桥温。她說,懂事的孩子最可憐梁丘,會哭的娃有奶吃侵浸。她不明白,為什么別人沒分到玩具氛谜,媽媽就要犧牲女兒的利益來成全別人掏觉?
三、分享的本質(zhì)
我們從小被要求分享值漫,被教育:分享是將一份的快樂變成兩份澳腹,分享能夠收獲友誼。而又有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我們?yōu)槭裁匆⒆訉W會分享遵湖?
很顯然,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分享中變得有愛心延旧,收獲友誼谋国,收獲兩份快樂。分享應(yīng)該伴隨的是溫暖和愉悅迁沫,而不是讓分享伴隨著失去和痛苦芦瘾,讓孩子感受分享的美好才是我們的初衷。
失去和痛苦的感受只會讓孩子更討厭分享這件事集畅,以及不喜歡那個被分享的孩子近弟。只一味的執(zhí)行“分享”動作,而背離初衷挺智,到底是孩子不懂分享祷愉,還是我們不懂分享呢?
我們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對赦颇,是感受到)二鳄,在分享中可以結(jié)識好朋友、擁有一段快樂的游戲時光媒怯,而且分享不會失去只會贏得更多订讼。如果感受不到這一切,作為媽媽我連自己都無法說服扇苞,如何去要求他欺殿。
懂分享的意義才是分享存在的前提,就像懂得愛是愛情美好的前提鳖敷。有的老一輩父母脖苏,強迫我們在適齡時候硬逼相親,為了結(jié)婚而結(jié)婚哄陶,這就是不懂結(jié)婚是為了幸福帆阳,而把結(jié)婚當成了必須做的事而強制執(zhí)行。
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屋吨,而是愉悅自己,談情說愛也一樣山宾,只為悅己至扰。
四、孩子為什么不分享资锰?
在談?wù)摵⒆釉摬辉摵蛣e人分享玩具的時候敢课,還應(yīng)當討論:孩子為什么不分享?是不愿意,還是做不到直秆?
2-3歲的孩子濒募,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在萌芽。他們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qū)分開圾结,并逐漸將這種區(qū)分延伸到物品瑰剃、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筝野。這其實是孩子在進行物權(quán)歸屬的練習晌姚,通過對物品歸屬權(quán)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guān)系歇竟。
“我的孩子拒絕與任何人分享他的玩具挥唠,當其他小朋友要玩的時候,他還會把玩具奪回來焕议,大喊:‘不許你碰宝磨,這是我的,不是你的盅安!’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憤怒的出手打人唤锉。”
對于這樣始終抗拒分享的孩子宽堆,強迫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抗拒,家長務(wù)必不能強迫壁肋,而是要找到自家孩子不愿意分享的真正原因并加以引導浸遗。
但大部分孩子不是這樣始終抗拒分享届惋,只是在某些時候不喜歡郑藏、不情愿必盖,我們應(yīng)該包容這些時候的存在歌粥,我們自己也有不想和人分享的東西啊土居,孩子為什么不可以有?偶爾的不分享并不是自私埂奈。
五、家長怎么做垮抗?
要想讓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分享,家長可以參考以下方式:
? 在孩子的物權(quán)敏感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续室,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丰泊。這樣做有利于孩子建立起清晰的物權(quán)意識趁耗。
? 等這段時間過了,引導孩子觀察別人的情緒径簿。告訴孩子缠捌,別的小孩很喜歡他的玩具曼月,如果不能玩到哑芹,可能會不開心。但要不要分享玩具,自主權(quán)應(yīng)交到孩子手里盟榴。
? 在其他孩子愿意把玩具分享給你的孩子后,問他是否開心,孩子點頭后礼饱,可以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的時候洒忧,他們也會很開心的”履磨,然后就此打住驶忌。
?讓他知道分享不等于失去矛辕。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還能要回來的。如此一來付魔,孩子的焦慮就會大大減小聊品。
家長最不應(yīng)當做的就是給孩子貼標簽,說他們“自私几苍、小氣或者霸道”翻屈。要知道,你的標簽可能會毀了孩子擦剑,他們要么躲下標簽下妖胀,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要么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惠勒,對大人失去信任赚抡。
“分享”不是萬能靈藥,不要強迫自己的孩子分享纠屋,也別要求別的孩子分享涂臣。“強制灌輸”的禍根在今天種下售担,不遠的將來赁遗,你可能就會得到一個膽小畏縮的孩子。
我以為族铆,教育沒有“理所當然”岩四,只有一次次的思考和打破常規(guī),然后哥攘,在言行中給孩子做好長期的引導和示范剖煌,靜待花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