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vivi薇薇
轉載時請務必標注作者姓名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先說說纹份,每個人學習一樣新東西的進度苟跪,必須要一致(標準化)嗎?
在1998年蔓涧,有一個女科學家件已,克倫·阿道夫(Karen Adolph),為了研究孩子到底是如何學會走路的元暴,實地觀察了28個孩子篷扩。這一次她沒有采用平均值或者把所有孩子看作一個整體的做法。她把每個孩子都當做獨立的個體茉盏,全程觀察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鉴未。
通過這28個孩子枢冤,她竟然總結出了25種從爬行到走路的成長模式⊥眩可以說每個小孩的過程都不同淹真!有些小孩可能直接跳過爬行這一步,學會了走路连茧;還有小孩在中途還出現(xiàn)過退步的現(xiàn)象核蘸。但不論如何,最終所有的孩子都學會了走路啸驯,都走得一樣好客扎。
阿道夫得出結論:
所謂成長階段,是沒有科學根據(jù)的說法罚斗。
我們身邊那些成功的科學貢獻者徙鱼,按照其成長學習的過程,也被分成了兩類(統(tǒng)計結果):
1-55%的人惰聂,他們走的是”快速通道”疆偿,就是天賦異稟、一帆風順之人搓幌,二十多歲博士學位杆故,三十多歲教授職位(“別人家孩子”模式);
2-剩下45%的人溉愁,可以說是路線各異处铛,其中的艱辛與曲折一時難以表述,他們中有很多成功前曾經(jīng)歷反復失業(yè)在家拐揭,反復重回學術界撤蟆;
每個人學習的快與慢都是與”情景”相關的,學習本就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堂污,并不存在一種所謂“正常的學習軌道”家肯,所以大家才會看到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最終做出的貢獻盟猖,兩類人也是不分伯仲的讨衣。
科學家們還計算出,同樣的學習目標式镐,至少會有七種不同的路線圖反镇。
就是這本書《The end of Average:How we succ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Todd Rose《平均的終結者:我們怎樣在一個崇尚相同性的世界中獲得成功》,內(nèi)容中給大家列舉了大量此類的統(tǒng)計結果娘汞。
總結:
(結合書中內(nèi)容&我的理解)
1-這里的錯誤概念就是-標準化歹茶,但凡偏離標準就是標準偏誤(normative bias),其實每條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2-中國是一個城市人口密集的國家惊豺,造成大家更易制造出標準化原則燎孟,導致互相的模仿。不同的人尸昧,相同的路線缤弦,那是體制批量生產(chǎn)和相互模仿的結果。
思考與行動:
1-現(xiàn)在還覺得自己事業(yè)上取得成功的進度彻磁,必須要和某種“標準化”的要求一致碍沐,這樣了,就是事業(yè)有成嗎衷蜓?
2-正常的人累提,本就應該走不同的線,從而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磁浇,不是嗎斋陪?
3-相信我,你目前事業(yè)上的“不盡如你意”也許恰恰說明你是那45%中的一員置吓,而最終的成功(做出的貢獻)一樣的巨大无虚,不是嗎?
PS:
就連最厲害的美國總統(tǒng)衍锚,都不是中規(guī)中矩升起來的友题。(Jefferson、Jackson戴质、Reaga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