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姑家住在我家樓下,有次我上樓的時候聽到姑姑跟表哥在爭吵慎式,于是回家問我爸怎么回事伶氢,他便氣急敗壞地指責我哥的不孝,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瘪吏,只是不斷地重復道我姑姑是個多么好癣防、多么講理的人。這我當然也知道掌眠,可我想表達的是:不是所有好的人都會有一致的三觀和相同的行事方式蕾盯,也不是所有好人都能無憂無慮無矛盾地求同存異。我表哥是個相當固執(zhí)的人扇救,去年找了個對象刑枝,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女方家人對他也特別好迅腔,可到最后他一句培養(yǎng)不出感覺装畅,就結(jié)束了這段交往。他堅持要找有感覺的對象沧烈,這可比有房有車還難掠兄。但似乎也無可指摘,他把時間用來教書锌雀、考研和WOW蚂夕,目前正在準備考博。
幾千年來腋逆,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始終深入人心婿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是催你結(jié)婚生子的種子標語惩歉。而值得推敲的是等脂,孟子講的“無后”并不是指沒有繁衍后代俏蛮,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上遥,舜不告而娶搏屑,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粉楚±绷担”
——《孟子·離婁上》
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斷,“無后”是指向“舜不告而娶”這種行為模软,古時候父母之命是結(jié)婚的先決條件伟骨,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媳婦了,未盡做后輩的責任是為“無后”撵摆〉卓浚看來孟子也沒有這么不講道理嘛。至于后邊為舜開脫的“君子以為猶告也”特铝,是說舜的父母不愛他暑中,而老丈人堯已經(jīng)考察過舜了,就當告訴過了鲫剿。而東漢趙岐在為《孟子》作注的時候這么解釋這句話: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鳄逾,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灵莲;家窮親老雕凹,不為祿仕,二不孝也政冻;不娶無子枚抵,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明场。三者之后無后為大汽摹。”
——《孟子注疏》趙岐注/孫奭疏
我個人認為他是自己編的苦锨,其一逼泣,曲解了“無后”,其二舟舒,孟子原話中的“不孝有三”的“三”表示多的意思拉庶,不是指具體數(shù)量。但單把這句話提出來秃励,看上去也不無道理氏仗,尤其是第一事“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夺鲜〗远”我們總以為孝即是順帚稠,違背本心地去順從父母的意思是孝,殊不知這樣會陷親于不義之境地床佳。二十四孝里就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孝”,比如“埋兒奉母”榄审,因為家境貧困沒錢供養(yǎng)老母砌们,就把新出生的兒子給埋了,省錢奉母——為母殺兒搁进,雖未成真浪感,但敢問有這樣的念頭,是置母于何種境地饼问,不知何以傳誦千年影兽,我想郭巨的母親應該也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只會更難過罷莱革。
其實父母都是希望我們平安快樂峻堰,所以大多數(shù)父母從經(jīng)驗和教訓總結(jié)出的道理來引導、說服甚至改變我們盅视,避免我們走彎路捐名,避免我們摔倒,最終使我們過上傳統(tǒng)意義中的幸福生活闹击。而我們也只是在堅持我們認為對的方向镶蹋,在追求我們心中的理想生活。兩者殊途赏半,但均無對錯贺归,能相互理解自然最好,若無法達成共識断箫,我想也不能為了父母的期望而放棄自我的追求——“阿意曲從拂酣,陷親不義”啊。與其按著父母意愿娶妻生子瑰枫,到中年再怨爹娘:“當初都是聽了你們的話踱葛,放棄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獍樱”不如努力早日達成目標尸诽,然后告訴父母:“我現(xiàn)在特別好,我摔得每一個跟頭都值得盯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