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行動的Q&A
道理册踩,你真的懂了嗎
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情況是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滋味,苦澀又無奈乍赫。大家以為,很多道理是天然正確的陆蟆,問題出在我們自身的行動上雷厂,我們出于各種原因不去做而已。
其實叠殷,反思自問:道理改鲫,你真的懂了嗎。你知道這份在心里陳釀已久泡得發(fā)酸的道理林束,它究竟什么時候做像棘,具體又應該如何做嗎。如果把自己的付諸行動作為后端輸出壶冒,把道理/理論的輸入和加工整理作為前端缕题,其實如果前端不給力,后端是無法發(fā)動的依痊。對于理論的輸入和加工整理避除,使用符合既定要求的Q&A形式怎披,能夠指導和促進行動。
A 量化的執(zhí)行要點
首先瓶摆,要將理論量化凉逛,越量化的理論才越能執(zhí)行。因為人每天那么忙群井,如果只是籠統(tǒng)的知道一些大而泛的道理状飞,是沒有辦法在具體的、實在的书斜、觸手可及的生活中運用的诬辈,生活中必然要在那個電光火石的瞬間做出行動的具體決策。此時荐吉,需要有提前備好的焙糟,明確的、量化的指導規(guī)則样屠。
比如老生常談的:
”飲食結構要均衡穿撮、多吃蔬菜和水果“
對于此類道理的勸誡,我們無論在體檢報告書或者醫(yī)生口中還是著養(yǎng)生書上知道了很多次痪欲,但仍然還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悦穿。因為它雖然如此正確,但沒有量化出來究竟如何吃算均衡业踢、蔬果究竟要多少比例栗柒?因此,在美食的誘惑面前知举,在那個MOMENT瞬沦,我們想不起這條道理,想起了也不會去思考這么具體的問題负蠕。就像另一篇文章《你的道理蛙埂,它叫什么名字》中列舉的健康飲食的”112法則“,它明確提出了”1份碳水遮糖、1份蛋白、2份蔬果“的原則叠赐,完全符合了前述的道理欲账。明確、量化之后的道理芭概,我們才能得以執(zhí)行赛不。
Q 觸發(fā)場景
即使是有了上述的量化的飲食標準,我們可能還是不會想起來去執(zhí)行去做到它罢洲。每天有那么多事踢故,吃飯文黎、睡覺、看手機殿较、說話耸峭、糾結的心理活動等等。雖然道理有了淋纲,但我們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劳闹,瑣碎的生活中什么樣的場景下需要觸發(fā)/激活到這條道理的執(zhí)行。 比如”112法則“洽瞬,你可能會想不就吃飯的時候嘛本涕,但是要把這個場景細化明確出來,生活中再次碰到這樣的場景重合伙窃,就像一個達到了某個指令的觸發(fā)條件一樣菩颖。因此,這條道理可以形成如下的Q&A:
Q 吃飯時菜種搭配選擇
A
112法則:1份碳水为障、1份蛋白位他、2份蔬果
鑰匙與鎖
Q場景和A量化的 一個場景對應一個具體的執(zhí)行 的形式,就像鑰匙與鎖的關系一樣产场,在應用型學習后的筆記整理鹅髓,復盤總結中很實用。
下一步行動京景,使用如下模板套用你今天總結出的一個道理吧窿冯。
Q 觸發(fā)場景
A
明確、量化的執(zhí)行要點
(上述關于Q場景的內容來自一位學友的指導和靈感确徙,由此涉及到了促進行動的同伴機制醒串。后續(xù)文章討論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