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始祖與棗樹坡之間的距離
相傳泼差,當(dāng)年秦始皇為防御北地胡人侵襲,特派蒙恬大將軍領(lǐng)兵三十余萬呵俏,到塞外修筑長城堆缘。
時(shí)值寒冬臘月,雪花飛舞普碎。蒙恬大將軍又征調(diào)大批百姓苦力吼肥,決定在如今的朔州市修一座城池。不知是何原因麻车,第一天修起來的城墻缀皱,到第二天就塌了。再修动猬,還是如此啤斗。蒙恬將軍亦毫無辦法。
話說有一天枣察,塞外飄起漫天大雪争占。第二天,就在人們劃線修城墻的地方序目,突然飛躍出一匹神馬臂痕。人們都很驚詫:這匹神馬從何而來?這匹神馬又去往何處猿涨?只見雪地上留下一竄馬蹄印握童。然后,人們跟著馬蹄印修筑城池叛赚。然后澡绩,城墻不再倒塌。
人們?yōu)榧o(jì)念那匹神馬俺附,就稱這座城為馬邑縣肥卡。
在老家,馬尾巴的尾事镣,不念尾步鉴,而念邑(音同姨),屬于方言璃哟。人們所說馬邑縣氛琢,就是如今的朔州市。在忻州城北面随闪,距離約一百三十公里阳似。
這個(gè)傳說,《搜神記》里有文字記載:秦時(shí)筑城于武周塞內(nèi)铐伴,以備胡撮奏。城墻成而崩者數(shù)焉俏讹。有馬馳走,周旋反復(fù)挽荡。父老異之藐石,因依馬跡而筑城,城乃不崩定拟,遂名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逗嫡。
寫以上文字青自,想引出下文,由此引出寺莊村張姓始祖:張興驱证。
我對張姓始祖的所有傳說深信不疑延窜。前輩的蘭品竹質(zhì),前輩的文韜武略抹锄,在我看來逆瑞,無疑是催我奮進(jìn)的戰(zhàn)鼓,催我自新的鏡子伙单。
我不知道始祖與他上表兄邢玉获高,從朔州馬邑縣圪針溝來忻州那天,是明朝洪武哪一年吻育?
據(jù)同族伯父張堯1963年記憶念秧,是洪武四年(1371年)。
據(jù)同族伯父張寶林記憶布疼,是洪武三年(1370年)摊趾。
據(jù)表叔父邢登云(1947年9月13日出生)家禜上的文字記載,是洪武二年(1369年)游两。
2005年6月12日《忻州日報(bào)?文化旅游周刊》3版頭條砾层,有彭興偉先生文章:《家譜、歷史和民俗》贱案。文章第五自然段肛炮,有這樣一句話:“……《張氏家譜》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春由朔州馬邑遷忻州郡里’,《陳氏族譜》載‘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遷移忻州’轰坊。這與《忻縣志》記載的這段歷史相符铸董。”由此確定肴沫,始祖是洪武二年遷居忻州粟害。而且,彭興偉先生指出遷居時(shí)間為“明朝洪武二年春”颤芬。
四種說法悲幅,唯表叔父邢登云家禜上的文字可信套鹅,因?yàn)橹谱鞫H的時(shí)間是民國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的事情汰具。還有彭興偉先生這篇文章:既然先生這樣講卓鹿,肯定有先生的理由。就是說留荔,始祖是1369年遷居忻州吟孙。具體到這年春季的哪一天,無確切文字資料聚蝶,只有猜想杰妓。
猜想那天,陽光明媚碘勉。猜想那天巷挥,始祖與親人分別的悲傷情景。猜想始祖身背家佛觀音验靡,徒步行走的艱辛倍宾。猜想始祖,行走路線胜嗓。猜想始祖高职,第一眼看見牧馬河的驚喜。猜想始祖兼蕊,來到忻州第一個(gè)晚上的心情初厚。猜想始祖當(dāng)時(shí)的年齡。有一點(diǎn)可以肯定孙技,始祖年齡小产禾,邢玉年齡大。進(jìn)一步知道牵啦,他倆關(guān)系是姑舅兄弟亚情,始祖叫邢玉父親舅父,邢玉叫始祖父親姑父哈雏。
歷史留給我的楞件,只有村南那片棗樹林,只有棗樹林旁邊那幾孔窯洞裳瘪。
據(jù)史書記載土浸,元末明初大移民是政府行為。我想彭羹,此次大移民黄伊,是否與常遇春剿殺秀容縣有關(guān)?史書沒有答案派殷,只有根據(jù)老人傳說想象还最。想象始祖與他上表兄邢玉墓阀,在他們居住的土窯洞前栽下幾棵棗樹苗時(shí)的情景。想象他們栽棗樹苗時(shí)拓轻,一定想到“棗樹坡”這個(gè)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斯撮。想象他們偶然的一個(gè)動(dòng)作,竟賦予一個(gè)村莊美麗的名字扶叉。其中包括他們美好的愿望勿锅。同時(shí),給他們的子孫辜梳,留下一份屬于精神粱甫,也屬于信仰的寶貴財(cái)富。
棗樹坡作瞄,一個(gè)響亮的名字。
棗樹坡危纫,一個(gè)美麗的名字宗挥,從此傳遍忻州,傳遍山西种蝶。
始祖肯定不會(huì)想到契耿,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二十二世子孫螃征,會(huì)親切而尊敬地想起他老人家搪桂。并且,將所有敬畏寫成頌歌盯滚。
此時(shí)踢械,怨恨自己想象多么貧乏,自己學(xué)識多么淺陋魄藕,自己文筆多么笨拙内列。在此,乞求始祖及所有前輩在天之靈:一是給我神奇智慧背率,二是諒解我的年幼無知话瞧。冒犯之處,請勿責(zé)怪寝姿。直呼其名交排,是我不知道該怎樣稱謂才算尊敬?只寫始祖饵筑,又怕他姓或本姓外人不能理解埃篓。總之翻翩,我是懷著一顆崇拜而敬重的心都许,寫這本書的稻薇。
拋開所有猜想不說,從始祖踏上忻州第一步的那天開始胶征,他老人家肯定不會(huì)想到這一步的這一天塞椎,具有多么深遠(yuǎn)意義啊睛低!
隱約看見始祖朝我微笑案狠。
附:始祖碑記
依祖先行文規(guī)則,從上至下钱雷,再從右至左骂铁,實(shí)錄如下:
石碑高118厘米,寬62厘米罩抗,厚14厘米拉庵。石碑正面上書“碑記”兩字,石碑正中書:“明故始祖張公諱興室人趙氏之墓”十四字套蒂。石碑右起為:“集賢鄉(xiāng)路村二都三甲寺莊村居民”十二字钞支。依次為:“曾孫敬賢王氏、孝(賢)王氏”九字操刀。依次為:“孫張福趙氏”五字烁挟。依次為:“長男張?jiān)聘ν跏稀逼咦帧R来螢椤按文袕埑筛Α蔽遄止强印R来螢椤皩O張聚”三字撼嗓。依次為“曾孫張大貞、張大忠”八字欢唾。石碑左面落款為:“峕大清乾隆拾肆年三月吉日立”十三字且警。
峕這個(gè)字,讀音為shí匈辱,據(jù)《漢典》解釋振湾,為“時(shí)”的訛字。
石碑背面無文字可考亡脸。
此碑原在村南名叫南灣的地方押搪,占地約一畝,東西約三十米浅碾,南北約三十二米大州,坐北朝南,與家佛南觀音廟相背垂谢。幼時(shí)記憶厦画,四周有土墻,圍成一個(gè)方方正正的“院落”,南墻正中有門根暑。因2002年鐵路復(fù)線開工力试,遷至南梁東面同族叔父張潤旺地,坐西北朝東南排嫌。
石碑前有一石桌畸裳,長60厘米,寬47厘米淳地,高33厘米怖糊。塋地有墓頭三個(gè),分別為始祖颇象、二世祖云甫伍伤、成甫,有墓九個(gè)遣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