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沉墨國學(xué)經(jīng)典誦讀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沼琉,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桩匪,遺恨失吞吳打瘪。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傻昙,自號少陵野老闺骚,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妆档。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僻爽,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贾惦。后世稱其杜拾遺胸梆、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须板、杜草堂碰镜。
詩解
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zhàn)习瑰。
⑵蓋:超過绪颖。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甜奄、吳三國柠横。
⑶石不轉(zhuǎn):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课兄。
⑷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牍氛。
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烟阐,
他創(chuàng)制的八卦陣搬俊,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悠抹,
千年遺恨珠月,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詩韻
這是大歷元年(766)楔敌,詩人初到夔州時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啤挎。“八陣圖”卵凑,指由天庆聘、地、風(fēng)勺卢、云伙判、龍、虎黑忱、鳥宴抚、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zhàn)的陣圖,反映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甫煞。
“功蓋三分國菇曲,名成八陣圖「Х停”這兩句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常潮,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來寫楷力,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喊式、鼎足而立的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萧朝。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岔留,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建蜀國基業(yè)剪勿,應(yīng)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贸诚。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說方庭,諸葛亮創(chuàng)制的八陣圖使他聲名卓著厕吉。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械念、更凝練的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yè)績头朱。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龄减∠钆ィ”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fā)感慨。
“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jù)記載烁巫,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署隘,高五尺,六十圍亚隙,縱橫棋布磁餐,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阿弃,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诊霹,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tài)渣淳,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脾还,六百年來巋然不動。
“石不轉(zhuǎn)”入愧,化用了《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鄙漏,不可轉(zhuǎn)也”。在作者看來棺蛛,諸葛亮對蜀漢政權(quán)和統(tǒng)一大業(yè)忠貞不二泥张,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鞠值。
同時媚创,這散而復(fù)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彤恶,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钞钙、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声离,說劉備吞吳失計芒炼,破壞了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tǒng)一大業(yè)中途夭折术徊,而成了千古遺恨本刽。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赠涮。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子寓,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笋除。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斜友,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垃它、余意不盡的感覺鲜屏。
誦讀音頻請關(guān)注沉墨國學(xué)經(jīng)典誦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