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為
行為(action)骑素,也即有意圖的動作,或者說有目的的動作刚夺。
可以變換語句說献丑,行為是(行為的四重內涵):行為必須是人的意志付諸實踐作為手段去達成目的才能被稱作行為末捣;行為必然意在達成某些目的或者目標;行為是個人有意識地自我調整创橄,以適應外部制約其生命的宇宙狀態(tài)箩做;行為是自我(ego)對于外部世界刺激的有意義的反應。
行為是人的特質妥畏,也即具備“人心”有別于其他的動物的根本存在的人的特質邦邦。
我們說行為總是理性的,這里的理性并不是在經驗層面(以及日常生活中說的那個)與感性對立的理性醉蚁,此處的理性以及意圖燃辖、意識,在行為學的體系下是同義詞网棍,本質上指代的都是每個行為所必然伴隨著的那些行為范疇黔龟。作為人——具備人的心智結構的——我們無法想象什么樣的行為沒有目的、手段确沸,也無法想象什么樣的行為沒有成本捌锭,利潤/虧損...等等。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行為必然是理性的罗捎,所以米塞斯才說“理性”這個詞可以揚棄不用观谦。
從這個最為根本的意義上來看,講有意識地動作——行為桨菜,以及無意識(非意圖)的動作——刺激反應區(qū)分開了(如果用方法論的二元論原則區(qū)分的話豁状,前者屬于目的因領域后者則屬于機械因果的領域)。在這個理論的層面上倒得,可以將它們清晰的進行區(qū)分泻红。但具體到一個動作究竟是行為還是單純的動作則需要對具體的情勢下的那個動作進行分析。
通過上面的內容就可以明白這一節(jié)最后兩段的意思霞掺。行為指的就是伴隨著行為元范的那些有意識地動作谊路,所以行為學不區(qū)分積極、消極的行為菩彬,對于一個人能做什么卻選擇不做——同樣伴隨著行為范疇的元素——同樣是行為缠劝。
行為的先決條件
行為總是為了去除不適之感,這個不適之感是沒有內涵的骗灶,也即惨恭,沒有具體的經驗內容,只是從一般形式的層面來講的“不適之感”耙旦。而行為需要有三個先決條件脱羡,①行為人感到不適;②行為人想要去除不適之感;③行為人預期他的行為可以去除不適之感锉罐。
現(xiàn)在帆竹,關于什么是行為,行為的先決條件是什么都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氓鄙。而行為學所研究的正是行為著的人馆揉,也即伴隨著行為要素的人(同義反復下:就是具備行為四重內涵和行為的三個先決條件的人)。對于不具備行為能力者抖拦,即便在法律(歷史層面)升酣、生理意義(自然科學意義)上他們是人,然而卻并不是行為學意義上的人态罪。
行為的外生給定條件
行為的外生給定條件噩茄,包括行為人的生理上的一切,心理層面的一切复颈,他在具體的行為下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绩聘,以及他所無法違背必然受縛于的自然法則。一個行為的人同時要考慮他的同胞耗啦,和他的某一行為相關的那些人的態(tài)度凿菩、想法等等,這些都是行為的外生給定條件帜讲,它們是行為所必須要考慮到的衅谷。(具體對于外生給定條件的論述在本書的二十四章)
行為學與心理學
行為學和心理學屬于不同的分野。行為學研究的是行為本身似将,而心理學則是研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获黔。米塞斯在他后期的卓越著作《理論與歷史》中將心理學分為了實驗的部分——自然科學和歷史的部分——他建議用情理學命名(也即以前被蔑稱為文學心理學的部分)。
實驗部分的心理學和歷史部分的心理學都與行為學的理論本身無關在验。行為學并不去揣測人的心理動機是什么樣玷氏,僅僅從理論一般形式的層面去論述理論。
如果涉及到同樣的術語腋舌,比如無意識這個術語盏触,需要放在不同的體系下去理解,在行為學的體系下块饺,無意識的動作是有意識行為的反面赞辩;而在心理學-精神分析中則代表: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進入意識層面的東西,比如刨沦,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懼等膘怕。
【注:區(qū)分清楚不同學科的邊界想诅,研究方法對于理解行為學的理論體系至關重要】
行為學更注重研究哪些行為?
表示偏好和宣誓計劃,都是一種行為来破。但是這種行為并不是行為學所著重研究的篮灼。一個人偏好陰天甚于晴天,所以希望陰云遮蔽日光徘禁,但不采取具體的行為去做什么诅诱,僅僅只是展示偏好;同樣的一個人宣稱了他的計劃送朱,這無疑是一種行為徙歼,但和是否具體去做茵汰,這種宣稱的計劃所指涉的具體行為是兩回事。行為學,并不注重在研究宣誓偏好和計劃這種行為肝箱,而更為重視實實在在的行為的研究。
伊比鳩魯錯了嗎距辆?
前面說了芜果,行為必然是為了消除不適之感,也可以說行為是為了快樂玉雾、幸福翔试,乃至是為了享樂都可以。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复旬,從理論層面進行的論述這些詞語都沒有任何內涵垦缅,對于“人所希望得到的快樂是來自什么情形”這個問題,行為學不會說什么赢底;在具體的行為下失都,每個人所欲達成的目的,他們所認為的“消除的不適之感”幸冻、“快樂”是各不相同的粹庞。
伊比鳩魯,作為享樂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洽损,他說:人的行為的誘因庞溜,總是某些不安逸,而它的目的總是盡可能地去除這些不安逸碑定,也即流码,要使得行為人更為快樂。伊比鳩魯所言的心靈寧靜地境界延刘,正是沒有行為的(沒有不適之感需要去除漫试,或,無力去除不適之感)——現(xiàn)實中卻永遠無法達成的——境界碘赖。
伊比鳩魯?shù)恼撌鍪菦]錯的驾荣,和行為學的論述相合外构。可惜這個學派的其他人物播掷,給快樂审编、痛苦這些純形式上的特征賦予了具體的內涵。他們區(qū)分不了理論一般層面的“快樂歧匈、痛苦”和具體情勢下?lián)碛袃群摹翱鞓防莩辍⑼纯唷钡膮^(qū)別。不過到了現(xiàn)代件炉,特別是門格爾-米塞斯勘究,通過將理論-歷史,進行劃分后妻率,這些術語也便可以精確定義乱顾,不至于引發(fā)誤解。
本能心理學是什么宫静,為什么是錯的
本能心理學走净,以及衍生的本能社會學,將人的不同的行為進行分類孤里,不同類型的行為對應到不同的本能伏伯。他們試圖用這種方法推翻經濟學和功利主義的教誨。
但即便是他們學派的大咖之一的費爾巴哈也指出: 每個本能都是追求快樂的本能捌袜。
本能心理學的根本錯誤在于將不同行為的目的進行武斷的分類(按照任意的標準)说搅,并且將每一類目的都指涉到一個對應的根本原動力。行為學說虏等,每個行為都是消除不適之感弄唧;本能心理學則說,某一行為的目標是滿足某一本能的沖動霍衫。他們將行為歸因到一些天生的力量候引、沖動、本能和意向敦跌,他們認為人的行為并不是理性的澄干。姑且不論這些分類是否正確,行為學并不論述這些行為背后的動機柠傍,僅僅說麸俘,人,做出選擇惧笛,運用他的理性从媚。
本能心理學從研究動物的角度去研究人的行為。雖然人的心智無法理解動物的心智患整,動物到底是不是有目的的行為拜效,人是不知道的炭懊,所以也只能假設動物是完全屈于本能的,本能心理學正是把人視作動物拂檩,認為人和動物一樣都是屈于對應的本能而行為,完全忽視了人的行為必然會伴隨著的那些行為要素嘲碧。(如果從方法論的二元論的角度來理解的話稻励,可以說他們忽略了目的因這一根本的存在,人對于一種沖動愈涩、本能是有意圖的進行反應望抽,而不是一種機械的反應)即使一個本能上的沖動,其后果所帶來的壞處如此的清晰可見履婉,行為人沒有去抑制這個沖動煤篙,而是選擇了屈服,這種屈服(結合前面對行為的定義)同樣是在行為毁腿,而不能歸類到本能的驅動上去辑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