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動
張愛玲擅長對悲劇美的書寫, 并把悲劇、美以及人性等元素交織在一起, 賦予故事獨特的悲劇張力, 且對其給予人性的關懷记劝。但這種人性關懷具有廣泛的意義, 并不受特定時空的限制, 其中夾雜了耐人尋味和綿延悠長的審美, 給讀者帶來心靈的感悟和啟發(fā)。
一般來說, 張愛玲在創(chuàng)作悲劇故事的時候, 往往都會提出一系列的現(xiàn)實問題, 但沒有對其進行及時的解答, 因此她的小說結尾并沒有濃厚的喜劇或者悲劇的場景, 因為她始終把悲劇審美定格在對人性的拷問, 并以此來告誡廣大讀者族扰。
在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說里厌丑,女主角顧曼楨無疑是這里面最悲劇的人物,他和世鈞的半生緣分卻抵擋擋不住命運的捉弄渔呵。在姐姐曼璐的干預之下怒竿,他被迫生下了祝鴻才的孩子,連分手都來不及道出扩氢。
就像書中開頭以世鈞的視角寫道:和曼楨認識耕驰,已經(jīng)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jīng)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录豺!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許多朦肘。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双饥,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媒抠。可是對于年輕人咏花,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趴生。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苍匆,這幾年里面卻經(jīng)過這么許多事情舍咖,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jīng)歷到了。
對世鈞來說恍如隔世锉桑,于曼楨而言排霉,更是度日如年,幾年光景就如同過去了一輩子民轴,幾年就經(jīng)歷了生離死別攻柠,看淡余生。從一個對人生充滿熱情的年輕小姑娘后裸,到心如死灰的中年單身婦女瑰钮,沒有熱情,只有對命運的屈服微驶。
曼楨的命運悲劇浪谴,令人割腕嘆息,透過曼楨的內(nèi)心深處因苹,可以感受到深深的無奈苟耻,而正是這樣無奈的悲劇色彩,反是小說的靈魂所在扶檐。
01 顧曼楨命運“無奈”悲劇的美學內(nèi)涵
悲劇美是美學的主要范疇之一凶杖。它是在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和悲劇性的藝術表現(xiàn)中對美的肯定,而且往往與崇高和壯美相聯(lián)系款筑,使人產(chǎn)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智蝠,并以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激勵和啟示奈梳,引發(fā)人們深層次的審美感受杈湾。
悲劇的美, 屬于崇高和陽剛;正因為這樣, 悲劇才是戰(zhàn)斗的藝術∪列耄”這就是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叫挟。悲劇的客觀基礎是人的苦難和死亡, 所以, 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當作苦難的同義詞。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健霹。”
曼楨的命運悲劇,用“無奈”一詞來形容最為貼切。原本擁有美麗的容貌馆铁、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辣垒、擁有著美好愛情甜无、有著光明未來的曼楨,卻慘遭家庭铜邮、環(huán)境秸苗、封建倫理的摧殘玖瘸,一個和命運抗爭蔑匣、自強不息的女孩年鸳,最終隕落,孤身一人座硕,接受著命運的安排蜘拉,何其悲涼葱跋。
然而曼楨最后選擇離婚,獨自撫養(yǎng)兒子,亦是對命運做出的最后的抗爭屑彻,經(jīng)歷了命運的百般侮辱和折磨悴了,她依然選擇堅強、獨立的面對生活,值得稱贊。
只是一個活靈活現(xiàn)、充滿熱情的曼楨,再也回不來了熔掺。
02 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的悲劇意識
《半生緣》是在《十八春》的基礎上進行改寫而成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故事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發(fā)展作為敘述線索, 其中也夾雜了叔惠、豫瑾等人的情感糾葛, 把眾多年輕男女的酸甜愛情經(jīng)歷和命運浮沉放置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
小說開頭通過靈活地運用倒敘手法飞苇,把對過去的回憶作為敘述的中心, 接著把人物命運的糅合作為小說情節(jié)的高潮, 讓讀者如同置身其中體驗了命運的捉弄、愛情的悲涼以及世事的蒼涼, 悲劇元素的融合增強了小說的敘事張力, 與讀者產(chǎn)生悲劇情感的共鳴。
但小說在結尾部分卻不關注于人物最后的結果, 這樣的安排無疑為文本籠罩了一種無奈的情緒。張愛玲來自于貴族家庭, 傳統(tǒng)文化在她身上已經(jīng)形成了無法更改的烙印, 所以她的文本敘事手法傾向于古典, 并著重營造一種對過去的懷戀氛圍, 而故事的敘述時間也被設置為“很久之前”, 這種手法正是拉長了人物故事與讀者的時空距離, 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并體味小說故事無奈的悲劇美。
03 曼幀的悲慘命運產(chǎn)生的無奈的悲劇美
曼楨是書中描寫得最豐滿脓鹃、最成功的人物, 她本該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本該可以和沈世鈞生活在一起, 可上天卻和她開了一個玩笑, 不僅和沈世鈞擦肩而過, 還最終嫁給了讓人厭惡的祝鴻才渐白。
曼楨的一生毫無幸缸鹋ǎ可言, 如果說有, 只能是和沈世鈞短暫的交往, 曼楨與世鈞的第一次相逢, 是在幽暗的小酒館中栋齿。沒有任何浪漫的氣氛菇用、鮮艷的顏色, 但他們彼此一見鐘情悍缠。
這種蒼涼、冷色調(diào)的描寫是張愛玲一貫的寫法, 從幽暗的小酒館, 帶著油污的茶杯與筷子, 破舊昏暗的小店這些詞匯中就注定了他們愛情的悲劇。
他們的愛情毫無奢華可言, 沒有花前月下,也沒有山盟海誓, 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彼此的關心缝龄、彼此的照應。
即使這么簡單的愛情卻也無法得到, 如果錯過沈世鈞也就算了, 或許能找個和她匹配的人居家過日子, 但沒想到的是她的姐姐為了能留住祝鴻才, 竟把妹妹推進了火坑, 從此曼楨再無自己的人生俺亮。
1、性格鑄就的命運悲劇走向
性格決定命運, 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本讥。曼楨是一個堅強珊泳、獨立、善良的女性, 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 為了不再用曼璐的錢, 自己身兼數(shù)職拷沸。也是因為她的自立, 她怕拖累世鈞, 影響他的前程, 而一直沒有答應他結婚的要求。
由曼楨性格造成的悲劇撞芍,讓讀者讀完滿是遺憾:如果不是曼楨的要強、獨立验毡,曼楨興許可以早點和世鈞成婚愉镰,也就沒有后面的悲劇了米罚。
這也正是體現(xiàn)了《半生緣》這本書的悲劇的美學價值,撥動讀者心里的遺憾丈探,透射著人們對小說中人物命運的悲劇的無奈。
而被祝鴻才戕害之后懷孕生子拔莱,倔強的曼楨費勁千辛萬苦終于從醫(yī)院逃離出來碗降,雖然她外表柔弱, 但內(nèi)心卻很堅強, 當她從醫(yī)院里逃出來之后, 一個人孤單地生活, 自強自立, 充分激發(fā)了讀者的同情:手無縛雞之力的曼楨隘竭,實在是太可憐了。
2讼渊、愛情悲劇
故事的開頭动看,曼楨其實是一個很讓人羨慕的角色,有著姣好的面容爪幻、愛他的世鈞菱皆,上過大學,有教養(yǎng)挨稿,是一個典型的新時代女性仇轻。
可正是這樣的一個生存背景,讓富有知識的曼楨學會了自立自強奶甘,在姐姐曼璐嫁人之后篷店,她理所應當?shù)某袚鹆损B(yǎng)家的重任。
富有新時代思想的曼楨臭家,和舊時代的女性不一樣疲陕,她有著和時代不匹配的超高的思想覺悟,不愿意早早結婚去依賴丈夫钉赁,給丈夫增加負擔蹄殃,所以她沒有答應世鈞的反復求婚。最后錯失了嫁給世鈞的絕佳時機你踩,搶先被姐姐曼璐強行扣押诅岩,她的愛情還沒有開花便已悄然隕落。
阿寶這個角色可能沒有人注意姓蜂,她愚忠按厘、勢利,不明辨是非钱慢,典型的悄悄作惡的仆人小市民形象逮京,誰給錢她就聽誰的話,一味的討好有錢的曼璐卻忘記了曼楨曾對她的恩情束莫。聯(lián)合曼璐陷害曼楨懒棉,偷偷的把曼楨給他的戒指和信件拿去討好曼璐,讓曼楨無法聯(lián)絡到世鈞览绿。徹底鑄就了曼楨的愛情悲劇策严,世鈞到結婚也不明白為什么曼楨不肯見自己。
世鈞的無奈亦是曼楨的無奈饿敲。
同時曼楨的戀人沈世鈞的家庭也是阻礙他們愛情修成正果的一道巨大的坎妻导。
沈世鈞出生在南京的封建大家庭, 而曼楨的家庭是無法與沈世鈞相比的, 更不要說曼璐是舞女了, 從家庭背景上來說, 他們兩家是門不當戶不對, 僅此一條,他們的婚姻就不會有光明之路。
再加上當時孩子的婚姻必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雖然當時的環(huán)境是有自由戀愛的, 但世鈞的家庭是封建大家庭, 是絕對不允許曼楨和世鈞在一起的。這是時代環(huán)境下的悲劇倔韭,不是僅僅靠個人的努力和反抗就能起到作用的术浪。
封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 摧殘著人的本性, 蠶食著人的心靈寿酌。封建倫理中沒有愛情自由和婚姻自由可言, 世鈞與曼楨的愛情受到了世鈞母親的極力反對, 在家庭的重壓下沈世鈞向他的家人屈從, 辭掉了上海的工程師工作胰苏。
沈世鈞的家人是瞧不起顧曼楨這種家境的人的, 再加上曼璐的舞女身份, 這更會讓世鈞家人趨而避之, 所以, 顧曼楨和沈世鈞的婚事就如同鏡中花水中月, 沒有一絲希望。
家庭倫理醇疼,身邊環(huán)境讓曼楨的愛情千瘡百孔硕并,愛情于曼楨而言,亦是透射著無奈的悲涼秧荆。
3倔毙、婚姻悲劇
婚姻上,可以說曼璐是曼楨悲劇的導演和推手辰如。曼楨的婚姻普监,亦是她悲劇命運的高潮。
曼楨是姐姐的犧牲品, 連她的母親也成了曼璐的幫兇, 沒一個人在曼楨陷入險境時拉她一把, 就這樣掉進了深淵, 曼楨這個角色實在是太可憐琉兜,透過張愛玲描述顧曼楨心理的文字凯正,深深地感到窒息。
即使被無情的關押豌蟋,曼楨也使勁了渾身解數(shù)進行抗爭廊散,終于在生完孩子在醫(yī)院得以順利逃脫。這一走就是三年梧疲,直到了解到姐姐去世允睹,孩子生病,為了孩子幌氮,她無奈選擇妥協(xié)缭受,決定和殘害她一輩子幸福的祝鴻才結婚。
兩人結婚后, 即使她無法避免祝鴻才的侮辱, 但此時的她已經(jīng)感受不到心痛了, 最令她心碎的事情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 那么她的余生更是失去了生活的美好期待, 她已經(jīng)墜入了人生的循環(huán)反復之中该互。
這段無法擺脫的婚姻給她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灰暗, 使她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向命運低頭, 尤其是知道了沈世鈞已經(jīng)結婚了的消息, 這對于一個內(nèi)心孤清的女子來說更是一段無法愈合的傷疤,米者。或許很多人都認為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 那些以為無法忘卻的傷痛自然就能消失, 事實上, 他們都敗給了現(xiàn)實, 高估了自己, 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這是一種哀默大于心死的悲哀宇智。
小說最后, 當沈世鈞和曼楨多年后重逢,相顧無言, 只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道盡了多少滄桑無奈轮纫。真是造化弄人, 整部小說也在這種悲劇基調(diào)中結束灯抛。
04 結束語
正如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說:“我喜歡悲壯肢础,更喜歡蒼涼聚假。壯烈只有力,沒有美机蔗,似乎缺乏人性蒲祈「氏簦”
她寫盡了人世的悲涼,女性本是真善美的化身讳嘱,然而最后都只成為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幔嗦,她的悲劇命運令人扼腕嘆息酿愧,她的形象浸染了悲劇的因果沥潭。在張愛玲筆下,女性是永恒的主題嬉挡,悲劇是不變的基調(diào)钝鸽。
曼楨的悲劇亦是張愛玲筆下典型的悲劇人物,曼楨熱愛過庞钢、抗爭過拔恰,最終逃不過命運的魔爪,在時間的長河里悄然隕落基括,和張愛玲的命運何其相似颜懊,如一朵美麗的鮮花凋零,透射著深深的無奈的悲劇美风皿。
--END--
參考:張愛玲《半生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