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皆取自米塞斯原著《人的行為》,一切權利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我們準備按最廣義的意思接受“因果關系”這個用語拥褂, 那么掌唾,目的論(teleology)便可以稱為一門探索因果關系的學問。目的因(finalcauses)是所有原因當中最先被視為原因的男翰。起初,人們認為要達成某一目的的某個行為或準行為蚕捉,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奏篙。
??原始人和嬰幼兒一樣柴淘,出于一種擬人化的心態(tài)迫淹,認為每一變化和每一件事很可能都是某個生靈行為的結(jié)果,而且該生靈的行為方式和他們自己一樣为严。他們相信敛熬,動物、植物第股、山岳应民、河流和噴泉,甚至地上的石頭和天上的星星夕吻,都像他們自己那樣诲锹, 也是有感覺、有意愿和有行為的存在涉馅。直到后來文化發(fā)展到某個階段归园,人們才拋棄這些萬物有靈論的想法,而以機械論的世界觀取代稚矿。事實證明庸诱,機械論是一個如此令人滿意的行動指導原則,以致人們最后相信機械論能解決一切思想和科學研究的問題晤揣。唯物主義和泛物理主義宣告桥爽,機械論是所有知識的精髓,而自然科學所使用的實驗和數(shù)理方法則是唯一科學的思想模式昧识。一切變化钠四,都必須理解為服從力學定律的運動。
??因果觀和不完全歸納這兩個認知原則跪楞,在基本的邏輯和認識論層次缀去,還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环疼;但機械論的擁護者絲毫不介意這些問題。在他們看來朵耕,因果觀和不完全歸納是健全的認知原則炫隶,因為它們有效。實驗室里的實驗阎曹,產(chǎn)生理論所預測的結(jié)果伪阶,而工廠里的機器,也按照科技所預測的方式運轉(zhuǎn)处嫌;他們說栅贴,這些事實證明,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方法和發(fā)現(xiàn)是健全的熏迹。即使科學不能給我們真理——而又有誰知道真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檐薯?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確定的注暗,即:科學有效地引領我們走向成功坛缕。
??然而,正是當我們接受這個實用觀點時捆昏,泛物理主義教條的空洞性才變得明顯起來赚楚。前面業(yè)已指出,科學還沒成功解決身心關系的問題骗卜。泛物理主義者肯定不能硬說宠页,他們建議的那些研究步驟在人際關系和社會科學的領域曾產(chǎn)生過實效。但毋庸置疑的是寇仓,一個自我举户,在和他人交往時,所秉持的那個原則——把他人當做一個像自己那樣思想和行為的存在遍烦,已經(jīng)在平常生活中俭嘁,以及在科學研究中顯示出效用。該原則實際有效乳愉,是不可否認的兄淫。
??把同胞當做是和我(即自我)一樣思想與行為的存在,這個作法效果不錯蔓姚,那是毋庸置疑的捕虽;另一方面,以自然科學論述研究對象的方式來論述我們的同胞坡脐,是泛物理主義的基本認知原則所要求的作法泄私,但這個作法看來似乎沒有希望獲得和前面那個作法類似的實效。“理解別人的動作”晌端,這個命題所引起的一些認識論層次的問題捅暴,其錯綜復雜的程度,并不亞于因果觀和不完全歸納所引起的那些問題咧纠。我們可以承認蓬痒,我們無法提供決定性的證據(jù),證明我的思維邏輯是所有他人的思維邏輯漆羔、所以當然絕對是人的唯一思維邏輯梧奢,或證明我的行為必備的那些條件是所有他人的行為必備的條件、所以當然絕對是所有人的行為必備的條件演痒。然而亲轨,實用主義者必須記住,我們的這些主張鸟顺,在平常生活中惦蚊,以及在科學研究中,都是有效的讯嫂;而實證主義者也必不可忘記如下這個事實:在向他的同胞表述自己的意見時蹦锋,他默默地、暗暗地默認自己的思維邏輯在他和他的同胞之間是有效的端姚,從而他也是在預設他我(the Alter Ego)的思想和行為領域確實存在晕粪。 思想和行為挤悉,是人性的特色渐裸。只有人,才有這兩個特征装悲。人之所以為人昏鹃,除了是屬于動物學的物種分類中所謂有智慧的人種外,就在于這兩個特征诀诊。思想與行為的關系洞渤,不屬于行為學研究的范圍载迄。行為學只須確認如下這個事實就夠了护昧,即:人心所能理解的邏輯只有一種惋耙,而且只有一種模式的行為绽榛,既是人的行為,又是人心所能理解的行為推溃。是否有或者什么地方可能有美莫,其它超乎人或次于人的存在厢呵,有一種不同于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傀顾?這顯然不是我們的心智所能回答的問題寒砖。我們必須把努力限定在研究人的行為哩都。
??這種和人的思想連結(jié)在一起漠嵌、難解難分的人的行為儒鹿,有一邏輯的必然性限制约炎。和人心的邏輯結(jié)構相悖的邏輯關系圾浅,人心無法理解狸捕。同樣的府寒,某一模式的行為株搔,如果其必備的條件不同于我們自己的行為所隱含的那些必備的條件纤房,那么炮姨,該模式的行為舒岸,人心也無法理解蛾派。
??對人來說洪乍,只有兩個認知原則可以用來理解實際的世界壳澳, 亦即巷波,目的論和因果觀褥紫。凡是不能納入這兩個原則之一的東西髓考,人心絕對無法發(fā)現(xiàn)氨菇。某一事件查蓉,如果不能依據(jù)這兩個原則之一給予解釋豌研,那么鹃共,對人來說晶衷,它便是不可思議的晌纫、神秘的锹漱。某一變化,或者被理解為機械論的因果關系操作的結(jié)果闯冷,或者被理解為有意的行動的結(jié)果辩诞;對人心來說译暂,不存在第三種解釋。
??沒錯伯顶,正如已經(jīng)說過的,目的論可以視為一種因果觀掐暮。但是路克, 確認這個事實精算,不等于抹煞這兩個原則之間的根本差異刁笙。
??泛機械論的世界觀堅持方法一元論;它只承認機械論的因果觀摘悴,因為它把任何認知價值都只歸給機械論的因果觀,要不然口四,它至少把比目的論更高一些的認知價值全歸給機械論的因果觀。這是玄學的迷信。由于人的理智是有限的更卒,因果觀和目的論這兩個認知原則,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腌闯,都不會為我們帶來終極的知識糖声。因果觀導向一個無限追溯背后原因的過程琉苇,這個過程是理智永遠不能窮盡的去团。而一旦究竟是什么在移動最原始的動力源這個問題被提出來肴熏,目的論也就會被發(fā)現(xiàn)是有所欠缺的源哩。這兩個方法的任何一個励烦,都會中止在某個不能進一步分析坷檩、也不能進一步解釋的最終給定事物面前系瓢。推理論證和科學探索, 絕不可能為我們帶來完全的心神寧靜、必然的確定,和一切事物的完全認識刹枉。那些追求這些目的的人,必須祈求信仰的幫助,必須努力以擁抱某一宗教信條或某一玄學教條為手段,來安撫他的心靈。
??如果我們不想超越理智和經(jīng)驗的領域,那就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同胞在行為。我們絕不可囿于流行的成見或武斷的意見, 而任意忽視該事實恰矩。日常的經(jīng)驗不僅證明,要研究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萎胰,唯一適當?shù)姆椒朊耍且蚬^這個認知原則所提供的方法;而日常的經(jīng)驗技竟,也同樣令人信服地證明我們的同胞和我們自己一樣冰肴,都是行為人。要理解人的行為,只有一套解釋和分析的理論體系可用嚼沿,那就是認識和分析我們自己的行為所提供的那一套理論體系估盘。
??研究和分析他人的行為瓷患,和靈魂或不朽靈魂是否存在骡尽,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問題。如果經(jīng)驗主義(empiricism)擅编、動作主義和實證主義的那些反對意見攀细,只是針對所有的靈魂理論,那對我們的問題就沒什么用處爱态。我們要論述的問題是:如果我們不把人的行為理解為有意義谭贪、有目的、為達到某些確定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動锦担,是否還可能理解人的行為俭识。 動作主義和實證主義想把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運用到人的行為事實上;它們把人的行為想成是對各種刺激的反應洞渔。但這些刺激本身卻不是自然科學的方法所能描述的套媚;任何人想描述它們,都必須提到行為人賦予它們什么意義磁椒。我們或許可以把提供商品待售的動作稱作一個“刺激”堤瘤,但是,如果漏掉相關行為人賦予這個情況的意義浆熔,這樣一個提供動作當中最要緊的部分本辐,以及把它和別的提供動作區(qū)分開來的一些特征,是不可能描述到的医增。人慎皱,是為了達到某些確定目的,才有所動作的叶骨;這個事實茫多,任何辯證的伎倆都不可能使它神秘消失。正是這種有意的行動——亦即邓萨,行為——才是我們這門科學的主題地梨。如果我們忽視行為人賦予這個情況——亦即,這個給定的事態(tài)——的意義缔恳,或忽視他針對這個情況所采取的那個行動被他自己賦予的意義宝剖,我們將無從下手論述我們的主題。
??對物理學者來說歉甚,探索目的因万细,是不恰當?shù)模驗闆]有任何跡象顯示,作為物理學主題的那些事件赖钞,必須看做是某個存在腰素,像人那樣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有所行為的結(jié)果雪营。同樣的道理弓千,對行為學者來說,忽視行為人的意志和意圖的作用献起,也是不恰當?shù)难蠓茫驗槟切┮庵竞鸵鈭D無疑是給定的事實。如果他忽視那些事實谴餐,他就不再是在研究人的行為姻政。很多時候——但并非總是如此——問題中的那些事件,可以從行為學的觀點來研究岂嗓, 也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研究汁展。但是,一個從物理和化學的觀點來論述火器發(fā)射事件的人厌殉,不會是一個行為學者食绿。他忽略的, 正是行為學想要闡明的那些問題年枕。
論本能的益處
??前面曾說過炫欺,人類只有兩條研究路徑可走,因果觀和目的論熏兄;這個事實品洛,從所謂本能的益處這個問題的論述中得到證明。有些類型的動作摩桶,一方面桥状,不能用自然科學的因果方法給予徹底的解釋,另一方面硝清,也不能視為有意的行為辅斟。人心為了把握這些動作,不得不采取某個權宜的辦法芦拿。我們給它指派準行為的性質(zhì)士飒;我們這是在講有益的本能。
??我們注意到兩件事情:第一蔗崎,活著的有機體酵幕,按照某個規(guī)律模式反應外來的刺激,是它固有的傾向缓苛;第二芳撒,這種反應動作,對加強和保全該有機體的生命力,有好的效果笔刹。如果我們能把這種動作看成是有意達成某些目的的結(jié)果届良,我們便可以行為稱之贞间,從而按照行為學目的論的方法論述之忽肛。但是稳吮,因為我們找不到任何跡象顯示屋灌,在此動作的背后存在一個有意識的心靈唯咬,所以我們假定有某個未知的因素——我們稱之為本能——在發(fā)生作用贮缕。我們說惜浅,該本能指揮動物做出準有意的行動,同樣也指揮人類的肌肉和神經(jīng)做出雖然無意識山孔、不過卻有益的反應。然而荷憋, 我們只是把此種動作中未獲解釋的因素看成一股真實存在的力量台颠, 并且稱之為本能;只是這樣勒庄,并沒有增加我們的知識串前。我們絕不可忘記,本能一詞只不過是豎立在某處的界標实蔽,標示我們沒有能力荡碾,至少迄目前為止,把我們的科學研究推進局装、越過這個界標坛吁。
??生物學已經(jīng)成功為許多先前歸因于本能作用的過程,找到“自然的”解釋铐尚,亦即拨脉,找到機械論因果的解釋。不過宣增,還是有許多過程不能解釋為力學的或化學的刺激所引起的力學的或化學的反應玫膀。許多動物展現(xiàn)的態(tài)度傾向,是不可能理解的爹脾,除非假定有某個指揮因素在發(fā)生作用帖旨。
??動作主義的目標,是想用動物心理學的方法灵妨,從外部來研究人的行為解阅。這個目標是虛幻的。動物的動作闷串,只要不是像呼吸和新陳代謝那種純生理過程瓮钥,便只能借助行為學所發(fā)展出的一些關于意義的概念來研究。動作主義者從頭到尾都懷著行為學的目的和成敗概念,在看待他的研究對象碉熄。他不知不覺地把有益或有害的行為學概念桨武,應用在他研究的主題上。他從不在口頭上提到意識或目標追求锈津,他這是在自我催眠呀酸。事實上,他在心里頭到處為研究對象尋找目標琼梆,并且以某個夾雜不清的有益概念為標準性誉,衡量其研究對象的每個態(tài)度。研究人的動作的科學——只要不是生理學——決不可能不提到意義和目的茎杂。它不可能错览,從動物心理學或從觀察新生嬰幼兒無意識的被動反應,學到任何東西煌往。相反地倾哺,不可能放棄人的行為科學給予幫助的,正是動物心理學和嬰幼兒心理學刽脖。沒有行為學所闡明的那些一般行為必要條件的概念羞海,我們將無從想象或理解動物和嬰幼兒的動作。
??觀察動物的本能動作曲管,讓人的內(nèi)心充滿驚愕却邓,也引起一些沒人能滿意解答的問題。然而院水,動物腊徙、乃至植物以一種準有意的方式展現(xiàn)被動反應,這個事實衙耕,和人會思想與行為的事實相比和物理學所描述的在無機的宇宙中那些到處可見的函數(shù)對應關系相比昧穿,以及和發(fā)生在有機的宇宙中的那些生物學過程相比, 既不是比較神奇橙喘、也不是比較不神奇时鸵。所有這些所謂神奇,只有一個意思厅瞎,那就是饰潜,對我們這顆好奇、探索的心靈來說和簸,它們是最終給定的事實彭雾。
??我們稱為動物本能的東西,便是這樣的一個最終的給定锁保。像運動薯酝、力量半沽、生命和意識這些概念那樣,本能這個概念也只是一個用來表示某一最終給定因素的術語吴菠≌咛睿可以肯定的是,它既沒“解釋”什么做葵,也沒指出什么是原因或最終的原因占哟。
絕對的目的
??為了避免對行為學所謂行為的必要條件產(chǎn)生任何可能的誤解,強調(diào)一個老生常談的真理酿矢,似乎是個好辦法榨乎。
??行為學,像各種關于人之行為的歷史科學那樣瘫筐,論述人的有意的行為蜜暑。如果它提到目的,它指的就是行為人想要達到的目的严肪;如果它講到意義史煎,它指的就是行為人賦予其行為的意義。行為學和歷史都是人心的表現(xiàn)驳糯,因此都受限于凡人有限的智力。對于一個絕對完美氢橙、客觀的心靈有什么意圖酝枢,對于事態(tài)的發(fā)展和歷史的演化過程中有什么內(nèi)在固有的客觀意義,以及對于上帝悍手、大自然帘睦、世界精神或昭昭天命試圖通過指揮宇宙與人間世事想要實現(xiàn)什么計劃,行為學和歷史不敢自以為知道什么坦康。它們和所謂的歷史哲學沒有任何共同點竣付。它們不像黑格爾(Hegel)、孔德(Comte)滞欠、馬克思(Marx)古胆,以及其他許多作者的著作那樣,自稱揭露了什么是生命與歷史真正筛璧、客觀和絕對的意義逸绎。
脫離塵世的人
??有些哲學規(guī)勸世人,持身處世的最終目的夭谤,是棄絕任何行為棺牧。這些哲學把生命看做絕對的厄運,充滿痛苦朗儒、煎熬和悲楚颊乘。它們絕對否認凡人任何有意的努力能讓生命變得可以忍受参淹。只有意識、意志和生命完全消失乏悄,才能獲得幸福浙值。走向極樂至福和救贖的唯一途徑,是變成像植物那樣完全消極纲爸、淡漠和呆滯亥鸠。至善是放棄思想和行為。
??這些是諸印度哲學识啦,特別是佛教负蚊,以及叔本華( Schopenhauer)學說的真髓。行為學對它們沒有評論颓哮。對于一切價值判斷和最終目的的選擇家妆,它是中立的。它的課題冕茅,不是要贊同什么或不贊同什么伤极,而只是要確立一些事實。
??行為學的主題姨伤,是人的行為哨坪。有些人不在它的主題范圍內(nèi), 這些人已經(jīng)成功徹底壓制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特征:意志乍楚、愿望当编、思想和努力追求某些目的。它論述行為人徒溪,而不論述已經(jīng)蛻變成植物的人忿偷,也不論述已經(jīng)變成純粹出世無為的存在。
上一節(jié):因果觀是行為的一個必要條件
下一節(jié):行為學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