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革命圣地,不知道延安的大概很少丧叽,但了解延安這個地名來歷的人恐怕也不多卫玖。如果沒有隋煬帝,或許就不會有延安這個地名踊淳。
今天的延安一帶在秦朝就設(shè)置了一個高奴縣,東漢末年陕靠,這一帶被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所有迂尝,高奴縣被廢棄。到西魏廢帝時剪芥,這里又設(shè)置了廣安縣垄开。大約五十年后,也就是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年)税肪,隋文帝的兒子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溉躲,被立為皇太子。
第二年益兄,隋文帝下令將所有帶“廣”字的地名改掉锻梳。因為廣安附近有河流名奢延水,此前已設(shè)置了延州净捅,廣安縣也就改名為延安縣疑枯。隋煬帝繼位后,又將延州改為延安郡蛔六,延安之名也就沿用至今荆永。
這種因為地名與皇帝的名字相同而被改掉的例子,稱為避諱国章,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多的具钥。由于皇帝的名字是至高無上的,不能隨便被人稱呼液兽,而地名確實隨時都被應(yīng)用的骂删,自然應(yīng)該避免與皇帝的名字相同,所以必須改用其他字抵碟。歷史上很多地名桃漾,就這樣成了陳跡,而新的地名也因此而出現(xiàn)了拟逮。
秦朝有個恒山郡撬统,到了漢文帝時,因為皇帝的名字叫劉恒敦迄,就被改為了常山郡恋追。要不然《三國演義》中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就得稱為“恒山趙子龍”了凭迹。
摘選自葛劍雄著《看得見的滄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