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理論:概論
1. 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裁赠,客體關系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的發(fā)展蹈集。
2. 客體關系中的客體是指人類闺兢,即與人的關系。
克萊因
3. 克萊因發(fā)現(xiàn):與兒童用來控制情欲沖動的能量相比帽揪,兒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來建構他們的人際關系世界典格。因此,她聲稱:兒童的行為較少受其情欲沖動所控制台丛,而更多的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耍缴。
4. 在構成兒童生活的所有關系中,克萊因對對“母子關系”最為感興趣挽霉,母子關系是其他所有關系的原型防嗡。
5. 克萊因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我的核心與嬰兒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體關系(即與母親的關系)聯(lián)系非常密切,這種關系比其他任何關系更能成為建構兒童內在世界的基礎侠坎。
6. 關于母親的起源蚁趁,克萊因認為,在嬰兒出生前实胸,母親就已經(jīng)為嬰兒而存在他嫡,作為天生的源自內在的存在,母親建構了一種無意識的內在知覺形式庐完,這種形式是嬰兒遺傳基因的構成部分钢属。連同其他固有的形象一起,內在母親決定了兒童對外在世界的回應方式门躯。
7. 在兒童的心中淆党,母親的存在就像是一個原型。
8. 關于死本能讶凉,克萊因相信存在一股破壞的內在力量染乌,如果不控制的話,會導致自體的毀滅懂讯。即使到到弗洛伊德后期荷憋,弗洛伊德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死本能的觀點,但克萊因繼續(xù)堅守關于死本能的觀點褐望,并且認為勒庄,個體內在的生與死之間的力量斗爭最終會被投射到外在的世界中去串前。
9. 根據(jù)克萊因的觀點,這種死亡本能是兒童早期喜歡將世界分為好與壞的原因锅铅。
10. 正是好客體和壞客體之間的動力性相互影響,構成了克萊因關于嬰兒精神世界的觀點减宣。
11. 克萊因指出盐须,嬰兒的客體關系發(fā)展包括兩個基本狀態(tài):偏執(zhí)狀態(tài)(偏執(zhí)-分裂狀態(tài))和抑郁狀態(tài)。
12. 偏執(zhí)狀態(tài)是從嬰兒出生開始漆腌,持續(xù)到生命最初的三到四個月贼邓,表現(xiàn)為嬰兒最初降臨世界的特征。
13. 嬰兒從心里把感到害怕的闷尿、惡的的映像和那些感到舒服的塑径、良性的映像分離開,這種將內在世界分成好的和壞的成分的早期分裂填具,代表了嬰兒調和內在沖動的原始方式统舀。
14. 抑郁狀態(tài)開始于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的第二季度并一直持續(xù)到第二的開始。在這一時期劳景,分裂過程開始逆轉誉简,母親作為一個完整的客體被嬰兒接受。
15. 雖然分裂過程的逆轉標志著通往成熟方向的一個進步盟广,但進步的取得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闷串。嬰兒逐漸感覺到他已經(jīng)傷害了甚至摧毀了母親,這些感覺即便只是由幻想中發(fā)生的事件引發(fā)的筋量,程度也相當強烈烹吵,對嬰兒來說,現(xiàn)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桨武,因此就出現(xiàn)了克萊因所稱之的“抑郁性焦慮”肋拔。此時嬰兒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以一種類型的焦慮(迫害性焦慮)來替換另一種類型的焦慮(抑郁性焦慮),因此內疚感替代了破壞性沖動呀酸。這種替換也有積極的一面只损,嬰兒主觀上體驗到自己帶給母親的痛苦,并同時為此感到難過七咧,意味著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公共情能力跃惫,這與成人想要補償受傷客體的愿望一樣,它意味著嬰兒已經(jīng)獲得了更高層次的客體關系艾栋。
16. 克萊因用“狀態(tài)”描述嬰兒心理發(fā)展所經(jīng)歷的重要階段爆存,她用嬰兒處理“愛-恨”關系的方式來描述嬰兒的心理發(fā)展,而不是用性心理發(fā)展期的概念詮釋蝗砾。
17. 早期人格發(fā)展的研究來源于原始客體關系先较,因此克萊因對客體關系理論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她開拓了對早期人格發(fā)展的研究携冤。由此克萊因推動了研究重點由戀母期的關注轉向對前戀母期的關注,從分析嬰兒滿足他們的性心理驅力的方式轉向分析他們建構其表象世界的方式闲勺。
18. 雖然克萊因的很多觀點(如母親體驗的原是起源曾棕、內在善惡力量的斗爭等)都被淘汰了,但是她提出的有關分裂及其無疑是機制的運作觀點影響影響了整整一代客體關系理論雪茄菜循,可稱為客體關系之母翘地。
費爾貝恩
19. 費爾貝恩和克萊因一起歸并為客體關系理論的“大不列顛學派”
20. 費爾貝恩在20世紀40年代發(fā)飆了一系列臨床報告,他提出建立關系的欲望是動機性力量癌幕。原欲并非源于尋求身體快樂的需要衙耕,而是源于尋求客體的需要。
21. 費爾貝恩提出了自己的有關人類發(fā)展的關系理論勺远,提出了一個聚焦于關系而不是降低原欲張力的成熟順序橙喘。與克萊因一樣,高度重視早期母子關系胶逢,而不同的是厅瞎,他關注依賴在關系中的作用而不是毀滅性幻想。
22. 根據(jù)費爾貝恩理論初坠,每一個兒童都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嬰兒期依賴階段磁奖、過渡階段和成熟的依賴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為自主功能的獲得奠定了基礎某筐,并且體現(xiàn)為與生活中重要人物建立關系的特殊模式比搭。
23. 在嬰兒期依賴階段,兒童從心理上與主要撫養(yǎng)者融為一體南誊。溫尼科特描述為是一對“養(yǎng)育伴侶”身诺,而不是兩個單個的人,費爾貝恩稱這種狀態(tài)為“原始認同”抄囚。
24. 在成熟的依賴階段霉赡,關系的顯著特點是成熟和交換。
25. 費爾貝恩有關內在世界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幔托,通過詳細描述不同類型客體關系以及相關聯(lián)的自我狀態(tài)穴亏,詳細闡述了克萊因的觀點。但是關于好的和壞的客體的性質方面重挑,他與克萊因的觀點有所不同嗓化。克萊因認為谬哀,客體的“壞”是兒童自己內在世界向外在客體(尤其是母親)投射的產(chǎn)物刺覆。費爾貝恩的觀點恰恰相反,他認為史煎,“壞“是那些確實挫敗谦屑、拒絕兒童的父母被內化的層面驳糯。
26. 概括言之,費爾貝恩有關嬰兒心理的觀點是:嬰兒與母親的互動會產(chǎn)生內在客體世界的分裂氢橙,這些分裂酝枢,依次又形成了嬰兒自我狀態(tài)的分裂的基礎。由于費爾貝恩的客體關系理論優(yōu)先考慮了真實的而非幻想中的互動悍手,因此比之克萊因的理論帘睦,費爾貝恩的理論中的客體關系更為純粹。費爾貝恩是最先賦予客體關系觀點的學者之一谓苟,即自我或真實的自體永遠不可能在人際關系情景以外發(fā)展官脓。
瑪格麗特 馬勒
27. 馬勒可能是最果斷地將母子互動放在發(fā)展的情景中的客體關系學者协怒。
28. 馬勒對情緒困擾兒童的研究最終擴展至正常兒童的范圍涝焙。通過仔細觀察嬰兒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中與母親的互動,她總結出早期聯(lián)結的性質孕暇。她將這種聯(lián)結以及兒童建立分離認同的原始努力看作是持續(xù)一生的仑撞、被稱為“分離-個體化”階段的開端。馬勒對此過程以及促使此過程得以進行的互動的描述“簡潔而富有感情”妖滔,這使她的論斷成為繼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觀點后有關兒童傲氣童年的最為引人矚目的觀點隧哮。
29. 在馬勒看來,成熟的整個順序座舍,就是兒童從對母親的共生依戀狀態(tài)轉向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自主認同的過程沮翔。這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自閉階段、共生階段和分離-個體化階段曲秉。在分離個體化階段中采蚀,生命中最重要的沖突,即對自主的追求和要停留在與母親的融合狀態(tài)中的強烈欲望之間的沖突承二,表現(xiàn)的最為強烈榆鼠。兒童解決這種沖突的程度,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不帶病態(tài)地走完一生亥鸠。
30. 根據(jù)馬勒觀點妆够,自閉階段起始于嬰兒出生,并持續(xù)到出生后的第三或第四周负蚊。在這一時期神妹,嬰兒通常意識到不到其他人,只是通過尋求乳房來維持生計家妆。
31. 共生階段大約開始于嬰兒出生后的第五周灾螃,持續(xù)到第五個月。
32. 在共生階段揩徊,微笑反應首先出現(xiàn)在對母親面孔的反應中腰鬼,雖然這似乎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分離嵌赠,但馬勒指出,嬰兒仍然繼續(xù)將母親體驗為同一人際關系系統(tǒng)的一部分熄赡。分化仍然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姜挺。
33. 分離-個體化階段始于出生后的第五個或六個月,一直持續(xù)到第三或第四年彼硫。該階段又分為分化炊豪、實踐、和解和原欲客體恒定等一系列亞階段拧篮。
34. 分化階段(5.6-10月)母親-孩子之間主要的動力關系圍繞在知覺區(qū)分上词渤。陌生人焦慮即在此階段。
35. 實踐亞階段(10.11-15.16月)其顯著特征是嬰兒開始進行四肢爬行的運動串绩。爬行的時候便可以在身體上與母親分開缺虐。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可以完全依照他自己的意愿來活動。他仍然需要尋求母親的存在兵部時加以確認礁凡,以便獲取情感上的加油高氮。
36. 和解亞階段(15.16.17.18-30月)兒童在語言層面上與母親以及其他重要人物之間進行了越來越多的互動,因此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迅速提高顷牌。兒童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剪芍,幾乎是得意地展現(xiàn)他新建立的獨立時,自體的主張以及分離的感覺便成為核心窟蓝。但是兒童在將自己與母親分離罪裹,并將自己建立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過程中,雖然邁的步伐越來越大运挫,但他仍然強烈地需要幫助和確信状共。兒童試圖否認這一點,這最終導致了“和解危機”的產(chǎn)生滑臊。
37. 和解危機實際上是母親與兒童正在進行的一列斗爭口芍,這些斗爭構成了兒童對母親的需要和兒童在分離個體化進程的需要之間的沖突。母親能夠成功的給予兒童情緒支持并保持自己的堅定性雇卷,且在這兩者之間達成恰當?shù)钠胶怊尥郑瑫r仍然允許兒童進行健康的獨立活動,母親這種平衡能力四解決這種危機的關鍵关划。
38 原欲客體恒定階段(30月-約三歲)這一階段可能是最關鍵的階段小染,因為他在自體的產(chǎn)生以及自體最終的特性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形成對母親的穩(wěn)定的內在表象(原欲客體恒定)贮折。如果這一點沒有完成裤翩,兒童將繼續(xù)依賴母親的身體存在來獲取安全感,永遠無法發(fā)展出自主的自體感调榄。
40. 原欲客廳恒定的獲得是假定母性內射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已經(jīng)被整合踊赠。如果整合是不完全的呵扛,兒童以及若干年之后的人,對他的人際環(huán)境中的人的反應要么是嚴厲的筐带、拒絕的今穿,要么是給予不切實際的滿足。這兩種狀態(tài)都是起源于不完善的早期客體關系伦籍,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導致了成人客體關系的破裂蓝晒,并最終導致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
41. 簡而言之帖鸦,分離-個體化階段包含了兩個互補卻又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過程芝薇。分離是兒童從共生融合中脫離出來的過程,共生融合代表了早期兒童與母親關系特點作儿。它始于知覺區(qū)分洛二,終止于認知合并。另一方面立倍,個體化是以一些具體成就(如運動力灭红、語言的使用侣滩、以及其他顯示自主活動能力的活動)的實現(xiàn)為顯著特點的口注。馬勒的貢獻在于她考證了這些過程,并顯示了這些過程與兒童早期客體關系的重要聯(lián)系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