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全部集中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剩盒。但是很多人容易按照字的順序理解為甘萧,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财松,而誠意正心又是修身齊家的前提瘪贱,修身齊家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有句話叫做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辆毡,一家不治何以治天下菜秦。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前面的。心是本體舶掖,意是心感應(yīng)外物而動的反應(yīng)球昨,就像照鏡子一樣,心就是那個我們眨攘,鏡子就是那個物(事情)主慰,透過視覺(高管)看到鏡子里面的“我”就會產(chǎn)生我們的意動。所以王陽明主張“事上煉”鲫售,就是人的修行不能去空想共螺,而是要通過在事的這面鏡子上不斷看到鏡子里面的那個“我”,也就是意動情竹。把原本被鏡子搞壞了的心給找到藐不,這就是格物致知。
當格物致知之后,找到了心的本體雏蛮,也就是真實的“我”涎嚼,那么心的感應(yīng)也就是“意”便是誠的。意誠了挑秉,心也就正了铸抑。這就好比事物是風,意是湖面衷模,心是湖底。
透過事物蒲赂,看見那個心阱冶,就像映入湖底的藍天。修身滥嘴、齊家木蹬、治國、平天下都是一件一件的事若皱,要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必須從這一件一件的事從發(fā)镊叁,才能實現(xiàn)。格物不是逃離逃避事物走触,而是在心觸碰到事物的過程中晦譬,始終看見良知這個本體,從而使良知不被氣拘物蔽互广,那么這個心的一切反應(yīng)就是善的反應(yīng)敛腌,那么就有忠、孝惫皱、仁像樊、義、禮旅敷、智生棍、信。也就是說媳谁,忠涂滴、孝、仁韩脑、義氢妈、禮、智段多、信首量,本原都是良知的體現(xiàn),那為什叫法不一樣呢,因為他們是根據(jù)“事物”的對象加缘、情景鸭叙、用途不同而進行的用詞上的分別。就像一顆樹上開了很多花拣宏,花的形狀可能不同沈贝,有大的有小的,有顏色亮的有顏色暗的勋乾,那是他們的根源是一樣的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