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璣古巷作為廣府民系千百萬居民的“祖宗故居”诫给,近幾年來正以其獨持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及海外的珠璣遷民后裔前來驗仰觀光,尋根問祖拂封。這些遷民后裔在領略珠璣巷內古樸的民俗民風和古樓案铺、古塔廷粒、古榕、古橋等文物古跡的同時红且,自然地也傾耳聆聽“吾祖故鄉(xiāng)“那帶有泥土氣息的鄉(xiāng)音——珠璣方言坝茎。有些后裔好奇般地試圖用廣府民系通行的“白話”——粵方言與巷內的鄉(xiāng)親交流,結果都深深感到鄉(xiāng)音原來是那么的陌生難懂暇番,有的甚至感覺得到它們即是兩種不同的方言嗤放。為什么“祖宗故居”所說的珠璣方言與遷居后商所說的粵方言不是一回事呢?難道今天的廣府民系有大幾十姓壁酬、一百多族來自珠璣巷僅僅是一種傳說次酌?
從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清末康有為舆乔、梁啟超等人的家譜岳服,到近代中山人黃慈博的《珠璣巷民族南遷記》,以至于到近幾年來的許多研究希俩,都無可辯駁地表明珠璣遷民在廣府民系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大歷史作用吊宋。而正確地認識今天珠璣方言與粵方言的關系,無論是科學地解答上述珠璣遷民后霸的疑問颜武,還是為進一步研究珠璣遷民與廣府民系的關系提供一方參考璃搜,都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
正確看待珠璣方言與粵方言的關系鳞上,首先要正確理解粵方言與珠璣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这吻。
一唐宋時期粵方言已在本土形成
粵方言俗稱白話、廣府話篙议,以廣州話為代表唾糯,主要分布在粵中和粵西南及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qū)蛔垢,使用人口在5000萬以上腊徙〔沂伲粵方言是漢語中的一支歷史比較悠久的方言噩咪,其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根據(jù)李新魁先生的研究芋酌,粵方言的形成包括5個歷史層次(李新魅增显,1983年):第一個歷史層次,是先秦時期脐帝。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同云,有大量的楚人來到嶺南,才開始大規(guī)模地傳播漢語堵腹,是粵方言分化的最初階段炸站。所以,楚方言的一些詞語疚顷,仍保留在今天的粵方言之中旱易。如《初學記>卷十九引《通俗文》謂“南楚以美色為娃”,《說文》也說“吳楚之間謂好日娃”腿堤。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謂“娃”為於切阀坏,音義均與廣州話稱美(鮮艷)為[wei55]相合;又如揚雄《方言》作“南楚謂曰睇“笆檀,這個睇即是廣州話表“看“的[tei35]忌堂。
第二個歷史層次,是秦漢時期酗洒∈啃蓿粵方言接受中原漢語更多的影響,土著民族語言一古百越語的許多特點也在粵方言中沉淀下來樱衷。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棋嘲,古百越語在現(xiàn)代粵方言里所占的比例約為20%。(李敬忠矩桂,1991年)沸移。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不一定很準確,但粵方言中有比較多的古越語的成分卻是語言學界不爭的一個事實耍鬓。如彎方言入聲字按主要元音長短不同分化成3個調或4個調阔籽,即與古百越語的“后代”壯伺語關系十分密切。
第三個歷史層次牲蜀,是在冒代。中原相繼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绅这,大批士民向南遷徙涣达,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漢語,又給正在形成的粵方言增加了新的影響,使粵方言接受更多漢語共同語的特點度苔。如斗門匆篓、新會、臺山寇窑、開平鸦概、恩平等地的方言,鼻音聲母帶有同部位的塞音甩骏,讀為[mb窗市、nd、? g]饮笛,即反映了魏普時期中原漢語的語音特點咨察。
第四個歷史層次,是在唐代福青∩阌粵方言逐漸形成為一支獨立的方言,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語音體系和詞匯系統(tǒng)以及語法結構无午。如今天粵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媒役,與隋唐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即《切韻》音系(中古音系)有著極其嚴整的對應規(guī)律宪迟,如陽聲韻-m刊愚、-n、-? 三分踩验,入聲的-p鸥诽、-t、-k三分等箕憾,即今天粵方言的語音面貌表現(xiàn)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xiàn)象牡借。
第五個歷史層次,是在宋代以后袭异。宋代的粵方言钠龙,大概已與現(xiàn)代的粵方言相差無幾,它所用的語音和詞匯御铃,可能已經(jīng)奠定了現(xiàn)代粵方言的基礎碴里。
由此可見,粵方言的形成上真,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歷史過程咬腋。研究粵方言的形成,必須同時注意嶺南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的雙重因素睡互,正如袁家驛先生等著的《漢語方言概要》所說的根竿,“造成粵方言特殊地位的原因陵像,固然主要應該從漢民族入粵的復雜過程中去尋找。但是寇壳,我們還不能不注意另外一個對方言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醒颖,那就是民族雜居而產生的語言相互影響】茄祝”
唐代的廣州泞歉,已是我國南方重鎮(zhèn),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貿易城市匿辩。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腰耙,廣州設置總管府。太宗元年(627年)設置的嶺南道撒汉,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設置的嶺南節(jié)度使沟优,治所均在廣州。廣州及所屬各縣睬辐,從天寶元年至貞元年間(742一800年)的半個世紀內挠阁,戶數(shù)由4.2萬戶增至7.4萬戶,說明嶺表入遷嶺南的人數(shù)之多溯饵。另外侵俗,當時還有大批的外國商船來到廣州,日本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丰刊,廣州城“江中有婆羅門隘谣、波斯、昆侖等舶啄巧,不計其數(shù)寻歧,并載香藥珠寶,積載如山秩仆。其舶深六七丈码泛,師子國、大石國澄耍、骨唐國噪珊、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齐莲,種類極多痢站。州城三重,都督執(zhí)六纛选酗,一纛一軍阵难,威嚴不異天子⌒顷“所以多望,唐代的廣州作為嶺南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嫩舟,人口快速增長氢烘,經(jīng)濟繁榮昌盛怀偷,所有這些,都奠定了粵方言最終形成并趨于成然的物質基礎播玖。
二宋元以后珠璣方言來自贛南閩西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椎工,毒北人張九齡奉詔開苗了大庾嶺道,自從嶺南嶺北的交通狀況大大為之改善蜀踏。這條大庾嶺道經(jīng)南雄下湞江而至廣州维蒙,或者經(jīng)南雄下贛江而至長江,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果覆,成為唐代以來五嶺南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颅痊。珠璣巷是大瘋嶺道上入嶺以來的第一個重鎮(zhèn),歷史上入嶺的嶺北士民商旅多駐足其間局待,或則就近定居斑响,或則再事他遷。特別是北宋末年钳榨,金人大舉入侵舰罚,中原士民流離失所,一部分人跟隨宋高宗信安東南薛耻,一部分人跟赫隆祐太后逃至籍南营罢,有的更南越大灰?guī)X,寄寓南雄饼齿。珠璣古巷作為大庾嶺路上的一個商業(yè)重鎮(zhèn)饲漾,更是吸引了眾多的移民前來定居置業(yè)。至南宋末年缕溉,元將呂師竣率大兵連陷南雄考传、韶州,那些從嶺北越嶺而來的氏族倒淫,有的又不得不再事南遷伙菊,流播到珠江三角洲一帶。近代中山人黃慈博在《珠璣巷民族南遷記》一文中敌土,根據(jù)收集到的族請镜硕、家譜所載,考證了南宋末年以后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73姓返干,164族之多兴枯。
據(jù)史書記載,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矩欠,南雄州戶數(shù)為8363财剖,至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悠夯,僅僅一百多年內,南雄州戶數(shù)增加到20337躺坟,增長了一倍多沦补。經(jīng)過南宋末年的喪亂,到了元代咪橙,南雄州的戶數(shù)下降到10772夕膀,減少了近50%,除了在兵慌馬亂中喪生的美侦,應該尚有大量的人口沿須江而北江涌向考中地區(qū)产舞。與此相反,地處考中的廣州在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戶數(shù)為143261菠剩,經(jīng)過兩宋末年兩度的喪亂易猫,到了元代,戶數(shù)非但沒有減少具壮,反而增加到170216(梁方仲准颓,1980年),這其中應有大量來自珠璣巷一帶的遷民嘴办。
上述南雄州從宋初至元豐元年瞬场,僅僅一百多年內戶數(shù)增長了一倍多,主要是出于人口的自然增長涧郊。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云贯被,“至于南、韶二州妆艘,宋高宗南渡以前彤灶,客戶也還不多。道光戴錫倫修《南雄州志》卷九戶口批旺,引《太平衰宇記》幌陕,宋初,戶汽煮,主七千七百三十八搏熄,客,六百二十五暇赤⌒睦……可知元豐以前,客之與主鞋囊,差得很遠止后;其后宋高南渡,元人進迫,于是而客家民系译株,始不能不大規(guī)模地向比較安全的地方走了瓜喇;到了元末,廣東東部北部歉糜,諸客家移民的住地乘寒,政府已無法將主客戶分別立冊了。所謂其后展經(jīng)喪亂现恼,主重弱肃续,至元初大只無慮皆客黍檩,《元史》所載叉袍,亦不分主客,疑其時客家之名已成無主之非客矣刽酱≡洌“由上述情形推測,南宋末年南遷的珠璣移民棵里,除了主戶之外润文,應還包括一些立足未久的客戶,即主要是來自糖南閩西的客家先民殿怜。從珠江三角洲南遷后奮保存的譜來看典蝌,珠璣遷民來自各大方言區(qū),自然包括客方言區(qū)在內头谜,詳見下文骏掀。
據(jù)調查研究,今天的珠璣方言具有明顯的客方言的性質(林立芳柱告、莊初升截驮,1995年),其由來际度,即始于上述宋高宗南渡引發(fā)的客家的第三次的遷移(羅香林葵袭,1933年)。經(jīng)過南宋末年的喪亂乖菱,珠璣巷一帶坡锡,包括整個南雄州,主戶窒所、客戶都有不少人口播遷到粵中地區(qū)鹉勒,以至到了元代,整個南雄州的戶口比元豐元年減少了近50%墩新。但是贸弥,應該也有一些新來乍的客戶,主要是客家先民海渊,躲過了戰(zhàn)亂兵燹绵疲,沒有再事南遷哲鸳,即成為今天包括珠璣方言在內的南雄客家方言的初民。據(jù)1991年《南雄縣志》盔憨,今天南雄第一大姓劉姓徙菠,占全縣戶數(shù)的8.3%,“其始祖于宋季自福建寧化入粵”郁岩。
由戰(zhàn)亂引發(fā)的人口的大量流失婿奔,短期內必然導數(shù)勞動生產力的缺乏和土地資源的荒廢,于是客觀上需要周邊地區(qū)的人口就近入遷问慎,以適應發(fā)展生產的要求萍摊。到了明代,在數(shù)任知事如叼、通判徠流移”政策的鼓勛下冰木,贛南、閩西的客家先民又一度較大規(guī)模地入遷南雄府以及整個粵北山區(qū)笼恰。據(jù)阮元《廣東通志》卷二百四十八踊沸,蘇州人歐文通洪武中任南雄知府時,“勤于參贊社证,嘗奉檄招龍南諸縣流民還集六百余戶逼龟,安措有方”;荔浦人龍歸追葡,永樂中任南雄知事腺律,“署始興,招集清民辽俗,令各復業(yè)疾渣,請豁賦累三千六十余石。一時歸籍者數(shù)萬口崖飘,歸皆為編置榴捡,百姓立像配食于社”。另據(jù)乾隆《保昌志》卷四朱浴,到了萬歷年間吊圾,南雄府人口“客浮于主,至有強壯盈室而不入版圖者矣”翰蠢。
南雄府良好的交通狀況也是吸引移民的重要因素项乒。客家先民由朝南梁沧、閩西入南雄檀何,除了走大庚嶺道之外,還可以取道古烏徑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譚大初編纂的《南雄府志》稱:“烏徑路频鉴,通江西信豐栓辜,陸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翰州大問垛孔。戻嶺未開藕甩,南北通衢也≈芗觯“明代嘉靖年間狭莱,政府在烏徑設立坪田巡檢司,南來北往的商旅川流不息概作∫该睿可以想見,有些客家先民即是取道烏徑路而落籍南雄的仆嗦。
所以辉阶,包括珠璣巷在內的南雄客家,其形成也是顏為復雜的瘩扼。從北宋末年到明代以降,客家先民絡繹不絕地從就近的糖南和閩西入遷南雄垃僚,珠璣方言也相應地形成于這個歷史時期集绰。
三 從珠璣方言到粵方言的替換
今天的珠璣方言具有明顯的客方言的性質,已如上述谆棺。歷史上的珠璣方言栽燕,也即嶺北的移民入遷珠璣巷之后他們是各說各的方言,也即母語改淑,還是有一個統(tǒng)一的方言呢碍岔?或者是在各自家中各說各的
方言,而在市井上則共同使用同一種方言呢朵夏?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典籍上有明確的記載蔼啦。不過,根據(jù)現(xiàn)實的語言生活來推斷仰猖,上述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較大捏肢,即各個入遷者的母語方言在各自的家庭中使用并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至少在珠璣巷這個范圍內饥侵,入遷居民為了達到相互的交際鸵赫,都得同時掌握該地方的共同語,形成母語方言和共同語并存并用的雙方言交際的格局躏升。那么辩棒,作為當?shù)氐墓餐Z,它到底是何種方言呢?是否即是今天珠璣方言的“前身”一睁?目前尚無法作出解答藕赞。
從今天珠江三角洲南遷后商的各種譜煤來看(曾昭境、曾憲珊卖局,1995年)斧蜕,除湘方言區(qū)之外,各大方言區(qū)都有移民入遷珠璣巷砚偶,爾后從珠璣巷再南遷到今天的各個住地批销。以東莞市為例,珠璣南遷后商的先人分別來自北方染坯、吳均芽、閩、客单鹿、贛五大方言區(qū)掀宋,各舉兩例列表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唯獨沒有湘方言區(qū)的先民從珠璣巷再事南遷到東莞仲锄。其實劲妙,珠江三角洲其他縣市的情況亦然。是不是湘方言區(qū)的先民不曾入遷嶺南呢儒喊?不是的镣奋。原來,唐宋以降怀愧,嶺北進入嶺南的交通要道主要的即有5條侨颈。周去非《嶺外代答·地理門》卷一云,“自福建之汀芯义,入廣東之循梅哈垢,一也;自江西之南安扛拨,逾大庾嶺入南雄耘分,二也;自湖南之郴入連鬼癣,三也陶贼;自道入廣西之賀,四也待秃;自全入靜江拜秧,五也≌掠簦”湘方言的先民入嶺南枉氮,自然不會選擇大庾嶺道志衍,而是走上述第三至第五通道。
既然珠璣巷遷民原本來自嶺北各個不同的方言區(qū)聊替,那么楼肪,他們入遷粵中時說的一定不會是粵方言。但時至今天惹悄,為什么他們大都是說粵方言的呢?如上所述春叫,來源的駁雜多樣,決定了南遷的先民在語言上很難協(xié)調統(tǒng)一泣港。假設他們還在珠璣巷時曾有過一種共同語暂殖,但到了粵中地區(qū)之后,這種共同語也會逐漸喪失其交際功能当纱,因為南遷者在日常生活中恐怕還是與當?shù)厝舜蚪坏罏橹髑好俊3鲇谂c當?shù)厝私煌涣鞯男枰麄冎缓镁偷厝〔钠侣龋瑢W習和使用當?shù)貥I(yè)已通行的粵方言晨横。久而久之,從珠璣巷帶來的每語方言或珠璣當?shù)氐墓餐Z在家里也不再使用了箫柳,完全退出交際系統(tǒng)手形,粵方言取而代之。這是其一滞时。
其二叁幢,珠璣南遷先民不但來源駁雜,而且其遷移的歷史層次也很復雜坪稽,這也極不利于其內部方言的統(tǒng)一。到了新住地鳞骤,他們只好入鄉(xiāng)隨俗窒百,學習和使用粵方言。廣義地理解豫尽,珠璣移民應包括唐代珠璣巷得名之前篙梢,取道大庾嶺,途徑南雄的來自嶺北的移民美旧。根據(jù)文獻記載渤滞,從秦漢一直到唐開元四年開鑿大庾嶺之前,越嶺南遷的士民綿延不斷榴嗅,代有新人(曾祥委妄呕、曾漢樣,1995年)嗽测。鶴山市沙坪鎮(zhèn)越塘村绪励,據(jù)《鶴山縣志》肿孵,“元嘉十三年(436年)馮氏、鄧氏疏魏、易氏從南雄遷此建村停做。“花都市平山村江氏大莫,據(jù)《平山村江氏族譜序》云:五胡亂華蛉腌,祖一龍攜三子由吉安過梅嶺居珠璣巷,黃巢后徙令入廣州光孝街只厘,后在城北四十里定居烙丛,土墻茅屋,稱江村懈凹。兩宋末年是珠璣移民的高潮蜀变,這里不再贅述。元代以降介评,一直到了清代库北,仍然不斷地有珠璣遷民入遷粵中地區(qū)。以高要市為例们陆,據(jù)1947年《高要縣志》寒瓦,沙墻吳氏、金屋金氏于元代由珠璣卷遷來坪仇,至1947年歷21世杂腰;塘基頭李氏、東岡周氏分別于明代永樂二年(1404年)和正德年間(1506一1521年)由珠璣巷遷來椅文;長旗李氏喂很、慶云社何氏分別于清代順治年間(1644-1661年)和惠慶年間(1796~1820年)由珠璣巷遷來。
其三皆刺,珠璣南遷先民不是集中在某一個地方少辣,而是播散到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各個角落,形成“小聚居羡蛾、大分散”的分布格局漓帅。這樣,珠璣南遷先民所帶來的母語方言或者珠璣當?shù)氐墓餐Z不是在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某一地區(qū)繼續(xù)頻繁地使用痴怨,而是星星點點地分散到粵方言區(qū)的各個角落當中忙干。久而久之,南遷先民原本所說的方言便被粵方言取而代之浪藻。如上所述捐迫,珠璣移民先后南遷并散居到珠江三角各地,他們不知不覺之中都放棄了自己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母語而改口學習和使用粵方言珠移,這種現(xiàn)象即是語言的替換現(xiàn)象弓乙。法國著名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家梅耶曾多次提到語言的替換末融,他說,“某一社會單位拿另一社會單位所用的語言來代替原有的語言現(xiàn)象叫做語言的替換(Changement de langue)暇韧」聪埃”按我們的理解,語言的替換可以是同一語言的
不同方言之間的替換懈玻,也可以是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的替換巧婶。前者在漢語方言島中普遍存在,例如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銷菜英洋村涂乌,歷史上曾經(jīng)是個說*汀州話“的客家方言島艺栈。時至今天,全村只刺下三兩個七八十歲的老人還會說“汀州話”湾盒∈遥可以想象,再過幾年罚勾,這個客家方言島將不復存在毅人,其“汀州話”完全為福州話所替換(莊初升,1996年)尖殃。
在語言生活中丈莺,民族語言之間語言替換的例子也不勝枚舉。例如送丰,滿族在入關之前仍然使用滿語文缔俄。入關之初,大多數(shù)滿族人還不會說漢語器躏,滿語作為母語俐载,仍是他們唯一的交際工具。但是登失,到了乾隆年間的中后期瞎疼,滿族人不僅普遍通曉漢語,而且開始出現(xiàn)放棄本民族語言的趨勢壁畸。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茅茂,會說滿語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捏萍,絕大多數(shù)的滿族人只會說漢語。到了光緒年間空闲,全國唯有黑龍江少數(shù)的滿族人會說滿語令杈,至此滿語已基本上被漢語所替換;再比如畬族碴倾,學術界有人認為畬族源于漢晉時期分布在湖南西部的“武陵蠻”逗噩,與苗瑤族同源掉丽。畬族從武陵山區(qū)遷到以潮州風凰山為中心的粵東地區(qū)時還普遍使用畬語(今廣東蓮花山區(qū)和羅浮山區(qū)還有近兩千畬族人使用畬語)。宋元以后异雁,畬族向閩捶障、贛遷徒,與大規(guī)模南遷的客家人長期雜居纲刀,久而久之项炼,畬族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而改口說客家話。時至今天示绊,全國99%的畬族人只會說客家話锭部,畬語已基本為漢語客家方言所替換。
四余論
粵方言雖然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面褐,但遠在唐代時就已基本形成拌禾,這是與當時廣州政治、經(jīng)濟展哭、文化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湃窍。在珠璣移民大規(guī)模南遷的兩宋時期,粵方言的面貌已和今天相去無幾摄杂。珠璣移民在為珠江三角洲的開發(fā)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坝咐,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以粵方言為主導的語言交際的局面。相反的析恢,南遷先民由于來源的駁雜不一墨坚,遷移的歷史跨度長久以及入遷后住地城的分散,決定他們帶到新住地的方言不能很好地協(xié)調統(tǒng)一成一個獨立的交際系統(tǒng)映挂。出于與當?shù)厝私煌涣鞯目陀^需要泽篮,他們只好人鄉(xiāng)隨俗,學習和使用粵方言柑船,久而久之帽撑,原本帶來的方言便不知不覺地退出了交際系統(tǒng)。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語言替換的例子鞍时,有力地支持了我們上述的觀點亏拉。
珠璣方言是宋元以后贛南、閩西入嶺的客家移民帶來的逆巍。一方面及塘,它可能由于勢力的相對強大,把固守珠璣巷不事南遷的“主戶“的方言替換掉锐极,使之改口說客家方言笙僚,成了今天珠璣方言的模樣;另一方面灵再,新來作到的贛南肋层、閩西客家移民亿笤,可能有一部分人又跟隨南遷大軍奔赴每中,他們帶去的客方言正如其他南遷者的方言一樣栋猖,為粵方言所逐澤替換净薛。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掂铐,為什么今天的珠璣方言與珠江三角洲的粵方言會有如此之大的不間了罕拂。
(作者林立芳、莊初升全陨,作者單位:韶關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