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心得:多個版本比較閱讀康德的這部巨著已經(jīng)持續(xù)兩月有余辰狡,雖然只讀了32頁,但卻是逐字逐句的精讀垄分,剛開始只求理順每一個句子宛篇,理解每一個句子的意涵,正所謂學問之道無他薄湿,求其放心而已矣叫倍。漸漸地,略有博見豺瘤,就開始有所勾連吆倦、比附,希望能夠闡釋得更為透徹明晰坐求,但真正讀通的地方仍舊是鳳毛麟角蚕泽。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寫作已經(jīng)不再是為了他人,純粹是為了自己的理解和訓練桥嗤,自己走上了這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须妻,并非偶然派任,但若就此放棄,豈不可惜璧南?不過掌逛,古之學者為己,因人成己司倚,因此一切的開端還是要等待自己透悟方可豆混。同時希望大家多多探討,如有質疑與疑問动知,望不吝嗇皿伺。
1.導言第二小節(jié)第一段
導言第二節(jié)要論述的是第一節(jié)中留下來的問題:我們確實具有一些先天知識,甚至在普通知性(common understanding)中也從不缺少他們盒粮。要想論及此的前提是鸵鸥,找到對純粹知識和經(jīng)驗性的知識區(qū)分開的標志。標志之一是“絕對必然性”丹皱,一方面每當我們想到這個命題妒穴,就會立刻想到它的必然性,例如“兩個實體不能占據(jù)同一空間”摊崭,而另一方面讼油,這個命題并非由其他命題引出,而是獨立的呢簸,上面的例子就說明了矮台;或者說引出它的命題也完全是一個先天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才是一個先天判斷根时,例如物理中的公理“能量守恒定律”瘦赫,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在不同物體間蛤迎、不同能量形式間轉化确虱,總得能量不變。實際上“能量守恒定律”是由“時間對稱”的這一純粹命題推導出來的忘苛,即時間的任何一瞬間蝉娜,每一份時間都是相同的,一秒距離兩秒和兩秒距離三秒是相同的扎唾。如果時間不是這樣均勻分布的召川,意味著光速存在著變化,從E=mc2來看就不能每次相同了胸遇。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荧呐,才算是滿足了“絕對必然性”的標志,說明這個命題才是先天知識。
另一個標志是倍阐,真正的或嚴格的普遍性概疆。康德認為峰搪,經(jīng)驗只能告訴我們當下的某一種狀態(tài)岔冀,而不能告訴別的狀態(tài),不能展示另外的部分和方面概耻。由于經(jīng)驗總是從個別出發(fā)使套,因此它的樣本永遠是有限的,因此由此推斷出來的普遍性鞠柄,也只是臨時的普遍性侦高。因此,它無法提供真正的嚴格的普遍性厌杜,它只能適用于目前的范圍內奉呛,只是目前還沒有出現(xiàn)反例,一旦出現(xiàn)反例夯尽,就能明白經(jīng)驗并非是穩(wěn)定的普遍性瞧壮,因此,這樣的普遍性無法等同于真正的普遍性呐萌。例如休謨的因果性難題馁痴,他認為太陽曬石頭,石頭發(fā)熱肺孤,并不是穩(wěn)定的因果關系,而是人們每次的經(jīng)歷形成了習慣性的認識济欢,確實可能存在反例赠堵,只是時間未到》ㄈ欤康德實際上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茫叭,因為在經(jīng)驗領域,休謨確實是正確的半等,我們不能根據(jù)經(jīng)驗做出確實的實證的判斷揍愁。因此,康德回避了這個問題杀饵,康德在這里是要求得放之四海皆準的嚴格的普遍性莽囤,它來自于一種“先天的認識能力”,而不是來自于經(jīng)驗切距。
以上這兩個判斷標準不可分割并且相互從屬朽缎,不過在具體應用中卻只需要借助其中一個來作判斷即可。因為,有時候我們很容易指出經(jīng)驗性的局限话肖,只消尋找反例即可北秽,而通過邏輯論證,論證出命題中的偶然性則相對較難最筒。其實這兩種方式是一體兩面的贺氓,無所謂哪一個更難。尋找反例的困難在于有時候無法收集更多的材料和樣本床蜘,而這時完全可以分析命題本身是否合理辙培,比如你認識幾個非常高大的外國友人,但你只能呆在國內某三線城市悄泥,因此就很難尋找“外國人都比中國人高大”這一命題的反例虏冻,不過這一命題顯然來自于經(jīng)驗性知識。因為反過來說“中國人都比外國人高大”依然在邏輯上成立弹囚〕啵“高大”不能夠憑借你的經(jīng)驗去判斷,而只能通過更為科學的手段鸥鹉。這樣看來蛮穿,實際上“判斷中的偶然性”似乎更容易些。同樣毁渗,我們通常能夠領悟一個命題的普遍性践磅,但涉及到具體論證它、證明它是必然的灸异,那么就很困難了府适。
2.導言第二小節(jié)第二段
第二段是本節(jié)標題的核心,康德目前還無法直接在邏輯上直接證明先天知識肺樟,但是可以通過已有的人類知識檐春、科學體系中去尋找,而這樣的做法也是容易的么伯。首先疟暖,在科學方面,數(shù)學命題顯然是一種先天知識田柔。而在普通知性俐巴、知性的日常應用(ordinary use of the understanding)方面,可以討論命題“一切變化都必有一個原因”(each alteration must have a cause)硬爆。這里英譯仍為“每一個變化”(each)欣舵,與第一節(jié)第五段“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略有不同,實際上這里德文應該是“一切變化”(alle)摆屯。在第一節(jié)第五段中邻遏,那個康德并沒有認為那個命題是先天命題糠亩,因為“每一個變化”是歷數(shù)每一個經(jīng)驗事實,因此還是從經(jīng)驗的意義上來看的准验,而這里“一切變化”意味著直接從宏觀入手赎线,這實際就是關于“因果性”的論述。不過糊饱,它為何是先天知識垂寥,還有待解釋,康德的相關解釋也無法完全彌合休謨的難題另锋,只是非常委婉地抱怨說滞项,如果我們按照休謨的做法,把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偶然的夭坪,那么因果性這個概念就不是一個必然的概念了文判,那也根本不需要這個概念了,但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通過因果性去判斷很多事實室梅。
接著戏仓,康德強調,實際上從人類知識中尋找先天知識并非意味著亡鼠,先有這些知識赏殃,而是恰恰相反,因此间涵,無須上述的例子也能證明這些先天原理對我們不可或缺仁热,并且進一步闡釋先天知識的存在。因為勾哩,我們的理智通常會將經(jīng)驗總結為各種規(guī)律抗蠢,但為什么會這樣做呢,是因為我們相信經(jīng)驗之上還有著一套普遍性的規(guī)律思劳,如果說經(jīng)驗所遵循的規(guī)律也總是偶然的物蝙,也沒有確定性,那么我們靠著經(jīng)驗總結出的各種規(guī)律也根本沒有確定性敢艰,然而事實是,這樣的確定性無處不在册赛,因此可以斷定钠导,在經(jīng)驗之上,一定是有一個確定性存在的森瘪。如果知道經(jīng)驗的這樣一種結構牡属,那么我們就不需要具體的人類知識來證明先天知識了,甚至在一些概念中已經(jīng)能夠確證那些先天原理了扼睬〈ぃ康德舉了兩個例子悴势。一個是“物體”這個概念,如果將“物體”的全部經(jīng)驗性知識全部去掉措伐,但最終其所占據(jù)的空間是無法去掉特纤,否則就不是“物體”了,這表明侥加,“物體”這個概念本身是有其先天的知識的捧存,即其所占據(jù)的空間。第二個例子担败,對于任何一個對象昔穴,將一切經(jīng)驗性的屬性全部去掉,但仍然會留下“借以把它思考為實體或依賴于一個實體的那種屬性”(the object as a substance or attached to a substance)提前,就是說如果對象不是一個實體吗货,那對象根本不存在。由此可見狈网,概念本身必然暗含著一種先天知識的東西宙搬。不過,是否真的有純粹先天性的知識孙援,這里的證明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害淤,甚至可以說整部《純粹理性批判》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看出康德在此處的嘗試拓售,并由此構建出的整個認識結構窥摄。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