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從父母的角色轉變成“心靈導師”节芥?
答:保住孩子的天性,父母就能進化成心靈導師逆害。
如何保住孩子的天性呢藏古?那就要如其所是。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忍燥,根據(jù)孩子的天性養(yǎng)育之拧晕,而不要把孩子工具化,功利化梅垄,讓孩子實現(xiàn)父母的愿望厂捞。你想啊输玷,你自己都不能把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你能讓別人把你的夢想實現(xiàn)嗎靡馁?雖然孩子寄托著父母的希望欲鹏,但這個希望應該是通過孩子的愿望來實現(xiàn)的,如果孩子不想要臭墨,那孩子從小就背負了父母給的任務赔嚎,不是為他自己活著,到他長大能夠自主時胧弛,絕對把前面父母下的心血毫不可惜地扔掉尤误。許多從小練琴、練打球结缚、練畫畫的人损晤,工作以后再也沒有摸過這些東西,為什么红竭?因為他從小是被父母逼著學這些東西的尤勋。即使有天份,興趣卻被磨沒了茵宪,不能操持一生最冰。像郎郎、丁俊輝稀火、釋小龍這樣從幾歲就被父母安排了命運的還能拼搏成功锌奴,肯定當初就喜歡這個運動。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憾股,那么沒有問題鹿蜀。
如其所是,實際是一種平等觀服球。做父母的不僅要能理解孩子茴恰,還必須變成孩子,才能切實與他感同身受斩熊。這需要放下自我往枣,與孩子打成一片。不陪孩子同哭同樂同喜同悲粉渠,幻想著靠教育來養(yǎng)育孩子分冈,這個度很不好把握。不是不可以霸株,但要時時覺察雕沉,及時調(diào)整,實際上更累去件。
如其所是就是尊重孩子個性坡椒,像他自己的樣子那樣對待他扰路。他自己的天性就叫良知。王陽明說:不惟人有良知倔叼,草木瓦石皆有良知汗唱。可見丈攒,良知不僅是指良心哩罪,它是一種本然如是的狀態(tài)或性質。儒家叫物各付物巡验。佛家叫自性际插。這種東西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深碱,不垢不凈腹鹉。你改變不了它藏畅。它就不是一種物質或精神敷硅,而是一種屬性。就是自在的狀態(tài)愉阎。無論你強加給它什么绞蹦,它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存在。
所以榜旦,費那個勁干嘛幽七?
果真能夠看破這一點,也就轉變成心靈導師了溅呢。養(yǎng)育孩子的智慧就自動生出來了澡屡。
你的問題以你自己不情愿的方式獲得了解決。
(神意通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