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經(jīng)管細胞的惡性腫瘤,可見于皮膚膀息、黏膜般眉、軟組織、眼睛和腦等部位潜支,以皮膚黑色素瘤最為多見甸赃。早期皮膚黑色素瘤可治愈,中晚期皮膚黑色素瘤和非皮膚來源黑色素瘤預后差冗酿。
黑色素細胞:是一種樹突狀細胞埠对,由神經(jīng)管細胞分化而成,位于真表皮交界處已烤。黑色素細胞伸出突觸深入到表皮上層鸠窗,突觸將黑色素顆粒輸送到表皮。黑色素既能影響皮膚的顏色胯究,又能吸收紫外線。當皮膚暴露于日光時黑色素細胞產(chǎn)生更多的色素使膚色加深躁绸。遺傳因素決定黑色素在皮膚細胞內(nèi)的儲存和分布裕循,并決定皮膚對日曬及其他光毒性效應的敏感性臣嚣。
流行病學
1.年齡:50歲前發(fā)病率隨年齡逆增,50歲后發(fā)病率隨人群和性別的差異而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趨勢
2.非西班牙籍白種人常見剥哑,發(fā)病率:50歲前女>男硅则,50歲后男>女
3.危險因素:黑色素瘤家族史、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株婴、非典型痣怎虫、多發(fā)痣(> 50個)、易受慢性損傷和長期日光暴露的痣困介、消化道和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著大审、外傷后遷延不愈的黑斑、老年性雀斑和金色或紅色頭發(fā)座哩、藍眼徒扶、淺膚色人種
4.中國人黑色素瘤特點:發(fā)病率低、中晚期患者多根穷、肢端皮膚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姜骡、起病常與慢性損傷和炎乖相關
病理分理(4)
1.淺表擴散型黑色素瘤(SSM):70 %
部位:多發(fā)生于間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膚(如頭頸部、軀干皮膚)
來源:不典型色素痣
肉眼:外觀不規(guī)則屿良,顏色各異圈澈,以放射生長為主
鏡下:腫瘤細胞分布于皮膚基底膜淺層,在鱗狀上皮之間呈鉛彈樣或派杰樣播散尘惧。
2.結節(jié)型黑色素瘤(NM):垂直生長期的黑色素瘤亞型士败,侵襲性強,預后差
常見人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褥伴,以60歲以上老人和男性更多見
部位:常見于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來源:痣谅将,也可呈跳躍式生長,原發(fā)病灶處可沒有可疑的色素痣或損傷
肉眼:快速生長的色素性結節(jié)重慢,偶成息肉樣饥臂,可出血或形成潰瘍
3.惡性雀斑樣黑色素瘤(LMM):4%~15%
來源:惡性雀斑
特點:生長較慢,少見轉移似踱,老年人多見隅熙,預后較好
鏡下:非典型黑色素瘤細胞治真皮表皮交界處呈線狀或巢狀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導管核芽,伴有嚴重的日光性損傷和真皮內(nèi)非典型性黑色素細胞浸潤
4.肢端雀斑樣黑色素瘤(ALM):有色人中最常見
特點:侵襲性強囚戚,常由水平失長期迅速進入垂直生長期
好發(fā)部位:手掌、足掌轧简、甲床(易忽略)
臨表
1.起源于良性痣:痣或色素斑增大驰坊、隆起、邊緣不規(guī)則哮独、顏色改變拳芙、局部形成水泡察藐、瘙癢、刺痛等
2.轉移:淋巴道→遠處(遠部淋巴結舟扎、皮膚分飞、皮下組織、肺睹限、肝譬猫、腦、骨等)
3.非皮膚來源者:
①原發(fā)部位:眼睛睫狀體羡疗、虹膜染服、脈絡膜、鼻腔顺囊、呼吸道俊卤、消化道呀舔、生殖系統(tǒng)黏膜和腦膜
②表現(xiàn):原發(fā)部位腫物办斑,易血行播散增蹭,預后差
警惕因素:
①形狀不規(guī)則,表面隆起午乓;
②邊緣呈鋸齒狀站宗,邊界不清;
③顏色改變益愈;
④∮>6mm
⑤病變增大或出現(xiàn)潰病梢灭、瘙癢等病變
鑒別診斷:
黑色素瘤需與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皮膚和黏膜黑斑蒸其、單純?nèi)赴?雀斑樣黑色素細胞痣敏释、非典型痣、基底細胞癌摸袁、皮膚鱗狀細胞癌和皮膚T細胞淋巴瘤等病變鑒別
一钥顽、治療原則
局限于區(qū)域淋巴結范圍內(nèi)的皮膚黑色素瘤(I~III期)——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轉移性黑色素瘤——藥物治療為主,手術切除穩(wěn)定的孤立病灶
二靠汁、手術治療
1.局部擴大切除術
(1)切緣可根據(jù)解剖部位蜂大、黑色素瘤類型和美容需求調(diào)整
(2)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原位癌的外科切緣為0.5cm;
(3)腫瘤厚度≤1.0mm者外科切緣為1.0cm蝶怔;
(4)腫瘤厚度:1.01~2.0mm者外科切緣為2.0cm奶浦;
(5)腫瘤厚度≥2.01mm者外科切緣為2.0cm
2.前哨淋巴結活檢術(SLNB)與治療性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術
(1)原發(fā)腫瘤厚度<0.75mm者無需SLNB;
(2)腫瘤厚度>1mm者需行常規(guī)SLNB
(3)介于0.75~1mm之間踢星,若存在原發(fā)灶潰瘍澳叉、有絲分裂指數(shù)>1/mm2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時需行SLNB
臨床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前哨淋巴結活檢(+)——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術
三、內(nèi)科治療
1.局域性皮膚黑色素瘤的內(nèi)科治療
(1)II B期和III期皮膚黑色素瘤(預后差)——干擾素輔助治療/定期隨訪
(2)多個區(qū)域淋巴結受累/腫瘤侵犯淋巴結外膜——輔助放療淋巴引流區(qū),降低局部復發(fā)率
2.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的內(nèi)科治療
(1)免疫治療:延長生存時間耳高,首選靶向免疫檢查點的單克隆抗體扎瓶。特點是單藥有效率低所踊,療效持久泌枪。
(2)小分子靶向藥物治療:BRAF抑制劑和MEK抑制劑
(3)細胞毒性化療治療——不延長生存時間
①單藥化療:達卡巴嗪、替莫唑胺秕岛、紫杉醇類或亞硝脲類碌燕;
②以達卡巴嗪、紫杉醇等為基礎的聯(lián)合化療继薛;
③化療聯(lián)合干擾素修壕、IL-2等細胞因子的生物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