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周末年持偏,已經(jīng)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驼卖。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鸿秆、水酌畜、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卿叽,民并用之桥胞,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恳守,二曰火,三曰木贩虾,四曰金催烘,五曰土。水曰潤下缎罢,火曰炎上伊群,木曰曲直,金曰從革策精,土爰稼穡舰始。潤下作咸,炎上作苦咽袜,曲直作酸丸卷,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询刹∶占担”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凹联,推演到其他事物沐兰,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zhàn)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址遇、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模式,自發(fā)地體現(xiàn)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邪乍。就在這個時期,《內經(jīng)》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yī)學秤朗,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jīng)驗丹莲,形成中醫(y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朗涩。
尚書《洪范》原文
武王勝殷忽孽,殺受,立武庚谢床,以箕子歸兄一。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识腿,王訪于箕子出革。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渡讼。惟天陰騭下民骂束,相協(xié)厥居耳璧,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瓜洌”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旨枯,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混驰。帝乃震怒攀隔,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栖榨。鯀則殛死昆汹,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治泥,彝倫攸敘筹煮。
次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居夹,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败潦,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准脂,次六曰乂用三德劫扒,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狸膏,次九曰向用五福沟饥,威用六極。
一湾戳、五行:一曰水贤旷,二曰火,三曰木砾脑,四曰金幼驶,五曰土。水曰潤下韧衣,火曰炎上盅藻,木曰曲直,金曰従革畅铭,土爰稼穡氏淑。潤下作咸,炎上作苦硕噩,曲直作酸假残,従革作辛,稼穡作甘榴徐。
二守问、五事:一曰貌匀归,二曰言,三曰視耗帕,四曰聽穆端,五曰思。貌曰恭仿便,言曰従体啰,視曰明,聽曰聰嗽仪,思曰睿荒勇。恭作肅,従作乂闻坚,明作哲沽翔,聰作謀,睿作圣窿凤。
三仅偎、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雳殊,三曰祀橘沥,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夯秃,六曰司寇座咆,七日賓,八曰師仓洼。
四介陶、五祀:一曰歲,二曰月色建,三曰日斤蔓,四曰星辰,五曰歷數(shù)镀岛。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友驮。斂時五福漂羊,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卸留。錫汝保極:凡厥庶民走越,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耻瑟,惟皇作極旨指。凡厥庶民赏酥,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谆构。不協(xié)于極裸扶,不罹于咎,皇則受之搬素。而康而色呵晨,曰:‘予攸好德“境撸’汝則錫之福摸屠。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粱哼,人之有能有為季二,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揭措。凡厥正人胯舷,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蜂筹,時人斯其辜需纳。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艺挪,其作汝用咎不翩。無偏無陂,遵王之義麻裳;無有作好口蝠,遵王之道;無有作惡津坑,尊王之路妙蔗。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疆瑰;無黨無偏眉反,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穆役,王道正直寸五。會其有極,歸其有極耿币。曰:皇梳杏,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十性,凡厥庶民叛溢,極之敷言,是訓是行劲适,以近天子之光楷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减响。
六靖诗、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支示,三曰柔克刊橘。平康,正直颂鸿;強弗友促绵,剛克;燮友嘴纺,柔克败晴。沈潛,剛克栽渴;高明尖坤,柔克。惟辟作福闲擦,惟辟作威慢味,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墅冷、作威纯路、玉食。臣之有作福寞忿、作威驰唬、玉食,其害于而家腔彰,兇于而國叫编。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霹抛。
七宵溅、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上炎。曰雨,曰霽,曰蒙藕施,曰驛寇损,曰克,曰貞裳食,曰悔矛市,凡七。卜五诲祸,占用二浊吏,衍忒。立時人作卜筮救氯,三人占找田,則従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着憨,謀及乃心墩衙,謀及卿士,謀及庶人甲抖,謀及卜筮漆改。汝則従,龜従准谚,筮従挫剑,卿士従,庶民従柱衔,是之謂大同樊破。身其康強,子孫其逢秀存,汝則従捶码,龜従,筮従或链,卿士逆惫恼,庶民逆吉。卿士従澳盐,龜従祈纯,筮従,汝則逆叼耙,庶民逆腕窥,吉。庶民従筛婉,龜従簇爆,筮従癞松,汝則逆,卿士逆入蛆,吉响蓉。汝則従,龜従哨毁,筮逆枫甲,卿士逆,庶民逆扼褪,作內吉想幻,作外兇。龜筮共違于人话浇,用靜吉脏毯,用作兇。
八凳枝、庶征:曰雨抄沮,曰旸,曰燠岖瑰,曰寒叛买,曰風。曰時五者來備蹋订,各以其敘率挣,庶草蕃廡。一極備露戒,兇椒功;一極無,兇智什。曰休征动漾;曰肅、時雨若荠锭;曰乂旱眯,時旸若;曰晰证九,時燠若删豺;曰謀,時寒若愧怜;曰圣呀页,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拥坛,恒雨若蓬蝶;曰僭尘分,恒旸若;曰豫丸氛,恒燠若音诫;曰急,恒寒若雪位;曰蒙,恒風若梨撞。曰王省惟歲雹洗,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卧波。歲月日時無易时肿,百谷用成,乂用民港粱,俊民用章螃成,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查坪,百谷用不成寸宏,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偿曙,家用不寧氮凝。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望忆,星有好雨罩阵。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启摄。月之従星稿壁,則以風雨。
九歉备、五福:一曰壽傅是,二曰富,三曰康寧威创,四曰攸好德落午,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肚豺、短溃斋、折,二曰疾吸申,三曰憂梗劫,四曰貧享甸,五曰惡,六曰弱梳侨。
“傳疑時代”的 五行觀念 《尚書·洪范·五行》疇考論
《尚書·洪范》是現(xiàn)存最早的記錄“五行”的資料蛉威, 但是對于《九疇》之首的五行疇的介紹也僅是寥寥數(shù)十字, 因此走哺, 對于五行 的最初含義蚯嫌, 諸多研究者對之進行了界定, 如: 梁啟超在其《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一文中分別勾勒出陰陽丙躏、五行在先秦典籍中語意的變遷 择示。其中,在論及《尚書·洪范》中五行的含義時晒旅,講到: 我聞在昔栅盲,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 ......此不過將物質區(qū)為五類废恋, 言其功用及性質耳谈秫, 何嘗有絲毫哲學的或術數(shù)的意味? 齊思和在《五行說之起源》一文中指出, 五行說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鱼鼓, 從古代天文家那里衍化而來拟烫,但僅就早期“五行”,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學說蚓哩, 從洪范中的五行來看构灸, 所論則突出其作為治國要政的五種實物本身,且以《左傳》《國語》等相關言論證之岸梨, 再次強調在周之時喜颁, 亦不過以五行為與人生關系最密切之五種實物而已, 非有玄渺之哲理曹阔, 存乎其中也 半开。金景芳《西周在哲學上的兩大貢獻 <周易 > 陰陽說和 < 洪范 > 五行說》, 認為洪范是對于當時社會問題進行全面總結而形成的一個綱領性文獻赃份。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寂拆, 也同周易一樣,在正確的思想外面蒙上一層宗教迷霧抓韩,五行思想也不能避免這一點纠永。但是總的看來, 它把自然現(xiàn)象的無限多樣性概括為由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谒拴, 則是沒有問題的尝江。而這一點正是原始的自發(fā)的唯物論了 。
可見英上,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炭序,《尚書·洪范》中的“五行”疇只是水啤覆、火、木惭聂、金 土五種物質窗声, 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漸形成的“五行說”, 含義相差甚遠辜纲, 尚處于“五行說”的萌芽階段笨觅。那么, 不禁令人產(chǎn)生疑問耕腾,緣何《尚書·洪范》的“五行”疇會是水屋摇、火、木幽邓、金、土火脉, 而不是其他物質牵舵, 又緣何《尚書·洪范》將這五種物質置于九條治國大法之首,其背后是一種怎樣的思考方式?
五行與原始生存密切相關的五種物質
《洪范》中關于”五行“的論述如下倦挂,五行: 一曰水畸颅, 二曰火, 三曰木方援, 四曰金没炒, 五曰土 水曰潤下, 火曰炎上犯戏, 木曰曲直送火, 金曰從革, 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先匪, 炎上作苦种吸,曲直作酸,從革作辛呀非,稼穡作甘坚俗。
《尚書正義》對這一段的解釋是: 此章所演文有三重,第一言其名次岸裙, 第二言其體性猖败, 第三言其氣味,言五者性異而味別降允, 名為大之用恩闻。《書傳》云:水火者拟糕, 百姓之所飲食也; 金木者判呕, 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倦踢, 萬物之所資生也 是為人用, 五行即五材也 侠草∪杌樱孔安國等對《洪范·五行》疇的闡釋主要是圍繞名次、體性边涕、氣味三個層次晤碘, 即構成“五行”物質的排列順序、屬性特點及味覺上的差異功蜓。
首先园爷, 就“名次”而言,“五行”的排序絕非隨意式撼,文中在箕子講出《洪范·九疇》之前童社, 先是講了“鯀禹治水”的故事, 原文如下:
箕子乃言曰: 我聞在昔著隆,鯀堙洪水扰楼,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美浦,不畀洪范九疇弦赖,彝倫攸斁。鯀則殛死浦辨,禹乃嗣興蹬竖,天乃錫禹洪范九疇, 彝倫攸敘流酬。
那么币厕, 箕子作為紂王的叔父、殷商的舊臣,為什么要講夏代如何治理有方的故事, 僅僅是因為帝將《洪范九疇》賜予了禹嗎?《 洪范·五行》疇的排序也是將“水”放在了首位吠谢, 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或許,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從夏代和周代的關系中探究同辣,試看《國語·周語上》: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惭载、夏旱函。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描滔,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棒妨,而自竄于戎狄之間。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券腔,纂修其緒伏穆,修其訓典,朝夕恪勤纷纫,守以敦篤枕扫,奉以忠信,奕世載德辱魁,不忝前人烟瞧。
這段記載道出了周的建立者和夏王朝之間的關系, 其先祖棄與不窋曾擔任虞舜和夏啟的農(nóng)官染簇,后昏昧的太康廢棄此官参滴,故周之先祖不得不去夏遷于邠。李山認為“周”這個人群與夏族群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锻弓,并列舉了數(shù)條夏代和周代有密切聯(lián)系的證據(jù)砾赔,如,周人把自己的詩篇稱作“雅”青灼, 而“雅”就是“夏”过蹂, 在《周禮》中,即保存著一種稱為“九夏”的古樂聚至,《 逸周書》還記載,周武王克商以后本橙,回到西周舉行慶典扳躬,演奏的是《崇禹生開》之樂,且 周人可能在他們居住在晉南地區(qū)的時候甚亭,本就是與夏人有分不清的關系贷币,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在夏王朝滅亡后,當周人被迫從古中原地區(qū)遷徙之后亏狰,才開始走向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道路役纹。通過這些聯(lián)系,似乎能理解《洪范》的篇首暇唾, 為什么箕子要向武王講述“天乃錫禹洪范九疇促脉, 彝倫攸敘”的故事了,而“平水土”歷來被看作是夏興起的主要原因策州,故把“水” 放在《五行·疇》的第一位瘸味,以“鯀禹治水”的故事引出《洪范·九疇》,或許是借此暗示够挂,周王朝的建立旁仿,在某種意義上而言, 絕非是對殷商的叛亂和傾覆孽糖, 而是對夏傳統(tǒng)的繼承和回歸枯冈。
其次毅贮, 關于“體性”,《尚書正義》進一步解釋道:
《易·文言》云: 水流濕尘奏,火就燥滩褥。王肅曰: 水之性潤萬物而退下,火之性炎盛而升上罪既, 是潤下炎上铸题, 言其自然之本性。
此亦言其性也琢感。揉曲直者丢间, 為器有須曲直也【哉耄可改更者烘挫, 可銷鑄以為器也。木可以揉令曲直柬甥,金可以從人改更饮六,言其可為人用之意也。
其為治田之事苛蒲,分為種斂二名耳卤橄。土上所為,故為土性臂外。生物是土之本性窟扑,其稼穡非土本性也,爰亦曰也漏健,變曰言爰嚎货,以見此異也。......
對"五行"疇的“體性”作以明晰的體察蔫浆、分辨殖属,不難想象, 原始先民為的是能夠了解生活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五種物質的特性瓦盛,并合理利用以提升自身的生存境況洗显。而“水曰潤下,火曰炎上原环,木曰曲直墙懂,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的“五行”體性扮念, 與如何理解“五行”的“行”字损搬,或許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系。
《尚書正義》對“行”的解釋是:若在天則五氣流行,在地世所行用 巧勤。突出的是古代天文和地理相對應的特點嵌灰, 順著《尚書》并言“天”“ 地”的思路,一部分學者傾向從“天”的角度解 “行”颅悉, 如沽瞭,宋王安石傾向于氣體流行之“行”, 劉起釪猜測“五行”的原始意義指“天上五星的運行”剩瓶, 其年代遠在《洪范》以前驹溃。馬絳認為“行”的含義是移動和排行,由對五星聚分的描寫得出這兩種含義延曙。 還有一部分學者側重從“地'的角度解“行” 豌鹤, 如清戴震認為“行”近似于“道”, 蔣伯潛解作“用”枝缔, 金景芳解作“類”布疙,徐復觀引《論語·子張問行》的例證, 闡述 行“乃通行無阻之意”愿卸, 認為“五行者灵临, 乃五種通行應用之資材 等等。
綜合古今對“行”的理解和分析趴荸,“五行”的體性特征是五行之所以誕生儒溉,并受到重視的主要因素,正是因為水发钝、火顿涣、木、金笼平、土分別具備潤下、炎上舔痪、曲直寓调、從革、稼穡的特性锄码, 所以夺英, 這五種事物才能夠為原始先民所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滋捶, 也正是因為原始先民認識到這五種事物在天地間的“體性”痛悯, 它們方得以“五氣流行”、“世所行用”重窟。
最后载萌,關于五行的“氣味”, 《尚書正義》解釋道:
水性本甘,久浸其地扭仁,變而為鹵垮衷,鹵味乃咸。
火性炎上乖坠,焚物則焦搀突,焦是苦氣。
木生子實熊泵,其味多酸 五果之味雖殊仰迁,其為酸一也。
金之在火顽分,別有腥氣徐许,非苦非酸, 非味近辛怯邪, 故辛為金之氣味绊寻。
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悬秉,故甘為土之味也澄步。
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五方和泌、五色村缸、五時、五音武氓、五臭梯皿、五蟲等各個方面關于“五”的合稱都試圖和五行聯(lián)系起來, 但是在《洪范·五行》疇的時代县恕, 除了解釋了五種物質的“體性”之外东羹, 只提到了它們的味道,雖然一些 “五”的組合是后代才有的忠烛,但在商周尚“五”的時代背景下属提,這種帶五的表述不下幾十種,僅洪范中即有數(shù)種美尸。那么為何洪范中單單拎出“氣味”一組對“五行”的特性進行說明? 細分析起來冤议,這種聯(lián)系并非是強加的,或許正如《尚書正義》 所言师坎,水潤下恕酸,久浸地則咸,火炎上胯陋,焚物焦則苦蕊温,木生子多酸袱箱,金在火則辛,土生百谷味甘寿弱。五種氣味多是由五種物質的體性衍化而來的犯眠, 所以按照前后的邏輯順序, 在解釋過五行的體性后症革, 自然而然地寫到了由體性而生的味道(氣)筐咧。
另外,《洪范》單拎出“氣味”解釋五行噪矛, 推測還與原始先民的生存狀態(tài)有一定的關聯(lián)量蕊。上古時期,生存條件艱苦艇挨,食物是影響生存的一大重要因素残炮,原始先民若想生存下來,食物問題是擺在他們面前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缩滨,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势就,先民們最初認識世界或許也是從人的這一最基本需求“食物”開始的。判斷哪些能吃脉漏,哪些不能吃苞冯,且長期與自然的深入接觸, 使得他們的嗅覺侧巨、味覺當比今人要發(fā)達得多舅锄,所以,面對給他們的生存帶來保障和便利的五種物質司忱,他們或許更習慣于通過“氣味”來記住和區(qū)分彼此的特性皇忿, 這種原始的生命本能長期流傳下來,成為洪范中闡釋五 的一種經(jīng)驗總結坦仍。
“傳疑時代”的神話鳍烁、歌謠與“五行構成”
在商末周初 ,五行即以重要的位置出現(xiàn)在治國大法中繁扎,那至少說明五行絕非商末周初才剛剛產(chǎn)生幔荒,之前應當經(jīng)歷了比較漫長的發(fā)展歷程。而在此之前的歷史锻离, 因過于久遠和書寫能力有限铺峭,記載得比較模糊墓怀,至今只留下一些上古歌謠和神話作為推測的依據(jù)和參考汽纠。
“將經(jīng)過現(xiàn)代闡釋的神話重新植入歷史敘事,在中國始于夏曾佑 ( 穗 卿) 《中 國 歷 史 教 科書 ”傀履。夏曾佑將“開辟至周初”虱朵, 命名為“傳疑時代”莉炉, 認為“此期之事”, 并無信史碴犬, 均從群經(jīng)與諸子中見之絮宁,往往寓言、實事服协, 兩不可分绍昂, 讀者各信其所習慣而已, 故謂之“傳疑期”偿荷。處于“傳疑時代”的歷史窘游, 常常在上古歌謠和神話中出現(xiàn), 上古歌謠和神話雖多為傳說跳纳, 甚至有些是后世偽造的忍饰,但是,對我們不了解的事情寺庄, 率然采取不相信的態(tài)度是冒失的 艾蓝。其書中談到的庖犧氏、女媧氏和神農(nóng)氏之說等斗塘, 雖然在邏輯和細節(jié)等方面并非完全的真實可信赢织, 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 反映了真實的史影逛拱。而如果考慮到原始先民的認知特點的話敌厘,或許這些上古神話和歌謠反映出的“歷史”, 更能體現(xiàn)出當時人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式朽合。在尚書洪范的開篇俱两, 箕子即是以篤信且敬重的態(tài)度向周武王講述鯀禹治水的故事,且不僅是五行中的水在上古時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曹步, 構成洪范五行疇的水宪彩、火、木讲婚、金尿孔、土 , 在傳疑時代的神話和歌謠中皆屢有出現(xiàn)筹麸』詈希或許, 是因為在原始時期不同的部落物赶、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里白指,先民們對構成五行物質的認知和應用直接間接地保障和促進了他們的生存和發(fā)展,而上古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物質的重要作用酵紫,請看下表:
除此之外告嘲, 一些上古歌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這些自然物質的利用错维, 如,《彈歌》 :“斷竹橄唬,續(xù)竹赋焕。飛土, 逐宍仰楚÷∨校”《 郊特牲·伊耆氏蠟祝辭》 : “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僧界, 昆蟲毋作蜜氨, 草木歸其澤!”很有意思的是, 這些記載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物質本身的特點和性質捎泻, 且反映的都是由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領飒炎, 帶領原始先民利用物質本身的特性,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求得生存情形笆豁,像燧人氏鉆燧取火以化腥躁郎汪, 神農(nóng)氏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教民播種五谷等闯狱。而這些首領對物質特性的認知和把握煞赢, 或出于“帝”之授意, 或生而天賦使然哄孤≌罩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 原始先民才能尊重信服瘦陈,追隨聽從他們的首領凝危。上古時代,百姓對自然的認識尚處蒙昧晨逝,周武王建朝之初蛾默,向箕子求教久安之策, 箕子講解了如何認知與順應“五行”捉貌, 在當時的語境下支鸡,即是在講解為政必知的治國之道, 即是在講解歷史的興亡教訓趁窃。上古的歌謠與神話牧挣,想必周武王時代當流傳頗廣, 箕子僅以鯀禹治水為例醒陆,生動深刻地說明了前代的首領們是如何安定天下瀑构、治理百姓的。鯀和禹都在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统求, 然逆“五行”者若鯀检碗, 落得個身死功敗的下場, 順五行者若禹 码邻,成為開創(chuàng)千秋萬代的明君折剃。可見像屋,對“五行”的順逆成為治理成敗上的關鍵怕犁,且在鮮明的對比下,箕子還進一步強調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己莺,指出禹之“五行”乃天命所授奏甫,天意所向,暗示周武王要對之敬畏凌受。也許阵子,正是出于此種用意,《洪范》在論及治國大法時胜蛉, 將“五行” 疇放置在九疇之首挠进, 被認定為最重要的治國之道,千秋萬代“彝倫攸敘”的關鍵所在誊册。
而將“傳疑時代”的歌謠神話與《尚書·洪范》中“五行”的構成結合起來看领突,“水 、火案怯、木君旦、金、土”這五種物質嘲碱,或許正是一個綜合了原始先民生存之道的概念金砍。其中,既有遠古時期原始先民艱難生存過程中對自然的經(jīng)驗積累麦锯, 也熔鑄了殷商時代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捞魁。
在向人類文明邁進的道路上,原始先民改善生存的境況离咐,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智慧谱俭,對現(xiàn)有的事物加以認識和利用達到的。范文瀾《中國通史》中談到:古書籍里記載著不少有關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宵蛀,如<韓非子·五蠹篇> 有所謂“構木為巢昆著,以避群害”的有巢氏時代,有所謂"鉆燧取火术陶,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時代凑懂,<易·辭傳>有所謂“作結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的伏犧氏時代梧宫,有所謂“斵木為耜接谨,楺木為耒摆碉,日中為市”的神農(nóng)氏時代 。夏曾佑也根據(jù)一些上古神話做出過推斷脓豪,庖犧之義巷帝,正為出漁獵社會,而進游牧社會之期扫夜,而神農(nóng)已出游牧社會進入稼耕社會楞泼。由對這些人類發(fā)展的不同時期的定義可以看出,構成五行的物質在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笤闯,發(fā)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堕阔。按照夏氏對庖犧、神農(nóng)的時代定位颗味,原始先民對水超陆、火、木浦马、金侥猬、土認識的先后和在生活中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漁獵社會 捐韩、游牧社會退唠、稼耕社會的發(fā)展順序。漁獵社會主要的生存方式是捕魚荤胁、狩獵瞧预,且化腥臊而食,取火而群居仅政,盡管其他生活要素也發(fā)揮作用垢油,但水、火在當時生活中的分量較重圆丹。而當原始先民在一個地區(qū)聚居比較長一段時間后滩愁,可能會造成生活資料的匱乏,由此辫封,他們整體族群便向自然資源更加豐盛的地方遷徙硝枉。試看,《夸父逐日》的神話:
《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載:
夸父與日逐走倦微, 入日妻味。渴欲得飲欣福, 飲于河渭责球, 河渭不足, 北飲大澤。未至雏逾, 道渴而死嘉裤。棄其杖, 化為鄧林栖博。
《列子·湯問》記載:
夸父不量力屑宠, 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笛匙, 渴欲得飲, 赴飲河渭犀变。河渭不足妹孙, 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获枝, 渴而死蠢正。棄其杖, 尸膏肉所浸省店,生鄧林嚣崭。鄧林彌廣數(shù)千里焉。
對于“夸父逐日”的神話懦傍,諸研究者除了從精神層面對其解讀外雹舀,多從歷史和民俗的角度解釋為部落因干旱或戰(zhàn)爭等原因進行的遷徙。根據(jù)《山海經(jīng)》和《列子》中的記載粗俱,夸父的杖或是身體最后化為了“鄧林”说榆, 有學者猜測“鄧林”是桃花園 ,無論是與否寸认,“鄧林”當是樹木茂盛签财,適于采摘和狩獵,能夠庇護族人的最佳遷徙之地偏塞。由此唱蒸,出自采摘和狩獵的需要,木和金在游牧時期的先民那里或當處于比較重要的位置灸叼。
自游牧社會進入到耕稼社會后神汹,尤其是周民族,將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上升到國家層面古今,在天人關系中慎冤,對“土”表現(xiàn)出別樣的情愫。所以沧卢,后來 “五行”與方位關聯(lián)到一起后蚁堤,“土”處于中央的位置,或許正與周代的重視農(nóng)耕有關。組成《洪范·五行》的物質無論在哪一時段披诗,都是與原始先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撬即,互相交叉,彼此滲透呈队。只不過剥槐,不同的時期所最為倚賴的物質有所差別。這些原始經(jīng)驗宪摧,經(jīng)過長久的時間流傳粒竖,綜合到《洪范》中,即表現(xiàn)為特定的“五行構成”几于。并且蕊苗,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對世界認知的加深,構成“五行”的物質沿彭,不僅在早期人類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產(chǎn)方式下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朽砰,而且在商周之際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涵與政治意義。
“五行”在《洪范》中的結構位置及其天人意旨
《洪范》中記載喉刘,周武王探訪箕子瞧柔,詢問其治國之道時,箕子針對國家治理中的方方面面睦裳,共提到了九條綱領性的治國要略造锅,即被后世君主頗為尊奉的《洪范》“九疇”,“九疇” 的內容廉邑,在《洪范》中簡括如下:
初一曰五行备绽,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鬓催,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肺素,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宇驾,次七曰明用稽疑倍靡,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课舍,威用六極塌西。
王世舜對此作出的解釋是:第一,五行; 第二筝尾,恭敬地做好五方面的事情; 第三据德,努力辦好八方面的政務; 第四良拼,根據(jù)日月運行的情況來校定歷法掰伸,使之與日月的運行相吻合划栓,從而正確地使用五種記時方法; 第五,建立最高的原則; 第六,推行三種治理臣民的辦法; 第七饰剥,要明確是非殊霞,就必須采用一種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 第八,要用心考查各種征兆; 第九汰蓉,要用五種幸福勸人為善绷蹲,要用六種懲罰戒人作惡。
由此段可見顾孽,在“九疇”中祝钢, 除了直接寫到“初一曰五行”外,其余八疇都采用了“次幾曰某用 ”的語法結構若厚,即在每一疇前面都加上了“某用”的表述拦英,如“敬用五事農(nóng)用八政"一直到"向用五福", "威用六極"這種表達方式似乎可作兩種理解:
一盹沈、《說文解字》言“用”龄章, 可施行也吃谣。此處“用”作動詞乞封,“用”前面的字,如“敬岗憋、農(nóng)肃晚、協(xié)”等作副詞,用來修飾“用”字仔戈,表示怎么做的关串, 例如,“敬用五事”监徘,按照這種句式晋修,可以理解成恭敬地施行五事、恭敬地做好五事之類的含義;
二凰盔、《倉頡篇》言“用墓卦,以也”,中心詞為“敬户敬、農(nóng)落剪、協(xié)”等, 把“用五事尿庐、用八政忠怖、用五紀 ”等看作狀語,用來修飾前面的“敬抄瑟、農(nóng)凡泣、協(xié)”等, 例如,敬用五事问麸,按照這種句式往衷, 此句話則可理解成用施行五事以示恭敬,以做好五事來表示恭敬之類的含義严卖。
試想席舍,如果按照《洪范》“九疇”中后八疇的語法結構來表述,那么“初一曰五行”似乎當寫成“初一曰某用五行”哮笆, 按照上面對此句式的兩種分析来颤, 可以理解成要怎樣的施行“五行”或者用“五行”來表示某某,與后面八疇構成一種并列的關系稠肘。但是福铅,現(xiàn)存的原文中,顯然“五行”前面沒有“某用”二字项阴, 如果不是后世傳抄有誤的話滑黔,那么“五行”疇的句式表述和其他八疇的這種差異又說明什么問題呢? 觀察原文中“用”前面的這些字,“敬环揽、農(nóng)略荡、協(xié)、建歉胶、乂汛兜、明、念通今、向粥谬、威”, 多是表示態(tài)度辫塌、傾向或方式等的詞語漏策,無論這個句式被理解成用其他八疇來表示什么或是怎樣地施行其他八疇,都有一個核心指向臼氨,即《洪范·九疇》之首“五行·疇”即統(tǒng)治者要通過施行其他八疇來實現(xiàn)天降的“五行”有序掺喻, 進而在國家治理上達到“彝倫攸敘”的效果,而由對《洪范》“九疇”細微的表述差別似可窺見一也,“五行·疇”不僅在序列上為《洪范·九疇》之首巢寡,而且在內涵指向上,對其他八疇亦存在一種對應和統(tǒng)攝的關系椰苟。
“史前時代人民的精神世界: 他們一方面把那些尚未能夠加以控制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神化抑月,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在想象中能夠控制這些力量......”《洪范》篇首在講述“鯀禹治水” 的故事時, 有“惟天陰騭下民舆蝴,相協(xié)厥居”的句子谦絮, 意為上帝庇蔭安定下民题诵,使他們和睦相處 與,《詩·大雅·蕩》的“天生烝民”, 上天生養(yǎng)眾百姓的思想比較一致层皱, 都在強調人是 “天”所生性锭,而原始先民同樣認為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物也是“天”所賜予的。因此叫胖,《洪范》開篇意在強調草冈,“天”給人生命,給人“相協(xié)厥居”的安穩(wěn)生活瓮增,如果人無視“五行”的特性怎棱, 胡亂對待處理“五行”, 即意味著無視或打破“天”賜予并維持的安定的世界绷跑,相當于是 “天”所生之人攪亂了“天”所予之物的秩序拳恋,當是對“天”莫大的不敬與違逆。因此砸捏,“鯀堙洪水谬运, 汩陳其五行”才造成“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垦藏, 彝倫攸斁”的嚴重后果梆暖。故從這個意義上說,“鯀· 汩陳五行”膝藕, 即是對“天”的違逆式廷。
而從《洪范》中對“九疇”簡短的論述可見咐扭,后八疇每一疇前面都用一個字表示態(tài)度或方式芭挽,周代崇尚德治,目的即欲圖在天人關系中加入人的意志成分蝗肪。周王朝一改殷商“重淫祀”的祭祀傳統(tǒng)袜爪,在天人關系中,不再通過一味地“祈求”甚至“逢迎”來討好“天”薛闪,而是認為君主只有具備了“天”要求的各種德行辛馆,并以此德行福澤百姓,才是真正領悟了上天的意旨豁延,這樣昙篙,上天自然就不會用各種災害來懲罰人類。因此诱咏,在周代君主的思維觀念里苔可, 《洪范·九疇?即是“天”教誨君主如何治國的綱領袋狞,其首條大法焚辅,“五行·疇”尤其能代表“天” 對人的恩賜映屋,因此,后面的八疇同蜻,主要講君主要如何通過以德治國棚点、施恩百姓來順應“五行”的特性,回應“天”的恩賜湾蔓。
可見瘫析,與原始先民對物性的探索不同,商周之際的統(tǒng)治者將“五行”上升為一種國家治理的經(jīng)驗與智慧默责,且作為“九疇之首”傳承下來颁股。《洪范》強調的是統(tǒng)治者應當控制哪些基本資源傻丝,而無意說明世界由哪些元素所構成甘有。既然“九疇”意在從治理的角度探討如何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那么葡缰,在當時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式下 處理好這層天人關系當至關重要亏掀。而從這一視角來看,《洪范·九疇》在有意地告誡周武王“天”給了人什么泛释,以及教人如何規(guī)范言行回敬上天滤愕。所以,在《洪范.這部治國大法中怜校,是暗含著商周易代之際新的天人關系在里面的.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提出“殷周間之大變革间影,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 自其里言之茄茁,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魂贬,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并從三個方面舉證了商周制度上的差異裙顽。盡管王國維的觀點在引起很大反響的同時付燥,也引起了諸多爭議,但即使是反對的學者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商周風俗禮制上的變革的愈犹。禮制傳遞著思想键科,不同的禮制反映著不同的思維方式。由商代的過度占卜和祭祀發(fā)展到周代的禮樂文明漩怎,由一味地敬畏上天發(fā)展為注重天人的溝通勋颖,意味著西周時代人對自身認識的提升。西周形成“吉勋锤、兇饭玲、軍、賓怪得、嘉”五禮咱枉,作為五禮之冠的吉禮卑硫,主要是對天神、地衹和人鬼的祭祀蚕断,屬于答謝上天的欢伏。而其他四禮則主要用于人事方面。與《洪范·九疇》的順序一樣亿乳,先言天硝拧,再談人,有很明確的天人順序在里面葛假。而人事方面的有禮有度障陶,安寧有序, 就某種意義而言聊训, 代表著“天”選出來的君主能夠治理好臣民抱究,是對“天”最好的回應與交代 這樣,“天”才不會像以“禹”替代“鯀”那樣带斑,把周代的君主替換掉鼓寺。因此,統(tǒng)治者若要固國安邦勋磕,必須督促自己處理好人事以順天命妈候,只有把百姓治理的“彝倫攸敘”,“天”才會護佑其家挂滓。這或許正是箕子要傳授給周武王的《洪范九疇》的核心意旨苦银。故《洪范》將“五行”放在“九疇之首”, 因為“五行”是“天”所賜赶站, 是君主統(tǒng)治能夠“彝倫攸敘”的關鍵所在幔虏,同時,與其他八疇一起亲怠,勾勒了一幅周代天人關系的圖景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