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馬丁·塞利格曼,當代美國心理大師,1998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这揣。是積極心理學之父,為積極心理學奠定了結構體系循帐。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郁舀武、樂觀主義拄养、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
論述了促成人類不斷改變的難度银舱,揭開了自我改變的秘密瘪匿。
我覺得《終身成長》中的成長型思維,一些神經(jīng)學寻馏、腦科學的基礎棋弥,一些心理機制、冥想诚欠、催眠顽染,比他這本書還要全面漾岳,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首先粉寞,一件事情的深度概念:第一是生物層面——我理解為此層次細分從淺到深為 慣性回路蝗羊、潛意識、神經(jīng)(決策機制)仁锯、基因等等。
第二是證據(jù)層面——我理解為習得性的翔悠,一種證據(jù)的慣性业崖,潛意識感覺怎么樣的⌒畛睿可以通過修改潛意識的代碼双炕,或者通過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自己引導自己,自己提供新的證據(jù)打破原來的證據(jù)撮抓,或者分解掉妇斤。
第三是信念的力量層面。作者認為主要看信念的適用范圍丹拯,范圍越廣站超,改變難度值變大。有些信念會被人無限推廣(甚至跟當時信念形成完全無關的領域)乖酬,把很多不好的現(xiàn)象都歸結為這個原因死相,從而進一步加大信念的影響范圍,又進一步強化咬像。這種情況下算撮,改變起來就會很難。我認為這種情況可以一是切斷信念不合適的推廣渠道县昂;二是從根源來限制這個信念再進行這個信念的改造肮柜。有些使用范圍很窄的信念就比較無力,比如認為蛇危險怕蛇不太會影響到對其他動物的態(tài)度倒彰。我覺得還有审洞,要學會獨立思考,很多事情之間是根本沒關系的待讳。
一件事情预明,往往三個層面都具備的。
作者舉了例子耙箍,比如地震給人們留下心靈創(chuàng)傷撰糠。
第一在生物層面,面對打擊出現(xiàn)的神經(jīng)循環(huán)辩昆、基因基礎比較弱阅酪。
第二在證據(jù)層面,地震給他們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醴“這個世界太殘酷了砚尽,就算我活著也沒什么希望”而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jù)”很容易被找到,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辉词,悲傷或痛苦看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必孤。即使有好的事情,你也會覺得幸福的基礎太脆弱了瑞躺,一切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改變敷搪。這當然啊,不是廢話嗎幢哨,就像正弦波赡勘,有上面才有下面啊,像道德經(jīng)說的捞镰,然后這些人就在心里層面加大了對下面的關注闸与。
第三在信念層面。把所有負面事件都歸結到“這個世界太殘酷”這個信念里岸售,導致他的適用范圍變得特別大践樱。
綜合分析,像地震這類事件對人造成的創(chuàng)傷凸丸,改變起來確實較為困難映胁。作者建議比起強行改變自己的深層價值觀,我們更應該學會“接納”自己(此處就是終身成長里說的成長型思維凹籽拧=馑铩!E兹恕3诮!比如智商妖枚,壓根不是一個恒定值廷臼,成長型思維的人更愿意去接納現(xiàn)在的自己,然后去改變熬场)荠商,接受這個世界存在一些殘酷的命運,在接受的基礎上续誉,學會跟痛苦相處@趁弧!?嵫弧饰躲!然后牙咏,再去盡力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東西,依靠家人嘹裂、朋友的撫慰和陪伴妄壶,去慢慢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書中第二部分是說寄狼,認清現(xiàn)實丁寄,對無法改變的事情,要積極接納泊愧。積極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伊磺,非但不是消極的表現(xiàn),反而是讓你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拼卵,投入到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上去,從而創(chuàng)造生活的良性循環(huán)蛮艰。這樣的改變腋腮,永遠不嫌晚,隨時都可以開始你的行動壤蚜。
我覺得可以有些變化即寡,就是有些事情,可以有限度的改變袜刷。
第三部分是說對于能夠改變的事情聪富,怎樣努力去改變。
第一著蟹,只有不念過往墩蔓,才能不懼將來。不能把所有東西都歸結到童年萧豆,大部分社會事物是多種因素決定的奸披,不會是單一的因素,把所有問題歸結到一個因素涮雷,那其實是一種逃避阵面。很多人格特質,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變的洪鸭。
第二样刷,如果你已經(jīng)決定改變,但不知道從何做起览爵,作者建議是從那個目前困擾你最深的一個問題開始置鼻。哪怕,這個問題是最難改變的蜓竹、生物層面的問題沃疮。... ...你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和勇氣盒让,拿出和它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不要因為它很難就放棄司蔬。比如邑茄,焦慮,就是很難改變的一種情緒俊啼。正常的就效率是有好處的肺缕,我們不必在意,但如果你覺得它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你的工作和生活授帕,那么同木,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堅持每天做放松式訓練跛十,很多年以后彤路,也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這個就可以參考富蘭克林怎么形成習慣的芥映,斯科特楊等等洲尊。
第三,改變之前奈偏,要明確改變的結果(目的)是什么坞嘀,避免行動偏離了結果。
生活本來就是一個長期改變的過程惊来,但智者能夠有一種切合實際的樂觀來對待丽涩,盡最大勇氣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認識和接納那些不能改變的裁蚁,從而更好掌握自己的人生矢渊。明辨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