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端午風俗 感屈原身世
——蘇軾詠端午詩詞賞析
王傳學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装蓬,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纱扭,就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牍帚。屈原,以他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乳蛾、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暗赶,也以他氣魄宏偉的詩篇“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肃叶。從古到今蹂随,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節(jié)都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吟詠端午佳節(jié)盛況被环,讓后人充分感受到端午節(jié)的獨特魅力糙及。北宋文學家蘇軾就寫有多首詠端午、懷屈原的詩詞筛欢。
先看蘇軾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浸锨,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版姑,父老空哽咽柱搜。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剥险。
遺風成競渡聪蘸,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表制,就死意甚烈健爬。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么介。
南賓舊屬楚娜遵,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壤短,恐子就淪滅设拟。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久脯。
古人誰不死纳胧,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帘撰,富貴亦暫熱跑慕。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骡和。
自注:在忠州相赁,原不當有塔于此相寇,意者后人追思慰于。
蘇軾和屈原一樣歷經(jīng)貶謫钮科,在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了人生的大半光陰婆赠。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年)绵脯,蘇軾還是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休里。本年冬蘇軾侍父入京蛆挫,途經(jīng)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妙黍,驚異之余便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悴侵。
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jié)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系拭嫁,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可免,末八句贊美屈原不茍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jié)操。
詩一開始做粤,寫楚國人悲悼屈原浇借,千百年來從未停歇,表明屈原的愛國精神已深入百姓的心中怕品。他們采用投粽子妇垢、賽龍舟等形式,紀念屈原肉康,表達哀思闯估,追求的是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
相比楚地民俗來吼和,更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涨薪,因此他不是在紀實性的敘寫中展開作品 ,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纹安。投飯和競渡不是呈現(xiàn)為娛樂化的熱鬧的民俗場景尤辱,而是祭祀與追懷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厢岂、“哽咽”光督、“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詩人一再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議論的力度塔粒,如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结借,如事之無憑據(jù)與人情之殷切,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卒茬,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船老,最終以“大夫知此理咖熟,所以持死節(jié)”一聯(lián)貫之,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柳畔,都不待言而自喻馍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就像是一個預言薪韩,宣示了詩人未來的志節(jié)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确沸。后來蘇軾畢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生活理想,身處逆境而不妥協(xié)茍合俘陷,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罗捎,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再看蘇軾詠端午的詞《六幺令·天中節(jié)》:
虎符纏臂拉盾,佳節(jié)又端午桨菜。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捉偏。粽葉香飄十里倒得,對 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告私,助威吶喊屎暇,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驻粟, 悲戚秦吞楚根悼。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蜀撑?朝夕新亭對泣挤巡,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酷麦,湘累已逝矿卑,惟有萬千斷腸句。
“天中節(jié)”系端午節(jié)之別稱沃饶。
蘇軾一生坎坷母廷,幾上幾下,最后客死異鄉(xiāng)糊肤,與屈原很有一些相似之處琴昆。
此詞上片“述今”之端午節(jié)民間活動諸況,下片追敘“ 湘累”人生故事馆揉。意蘊深遠业舍,別具一格,令人贊嘆。
上片“述今”舷暮,描繪端午節(jié)的民俗風情态罪、活動盛況∠旅妫“虎符纏臂复颈,佳節(jié)又端午”,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诸狭、“毒月”券膀,瘟疫流行君纫,毒蟲滋生驯遇,因此要采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蓄髓,縫綴兒童臂上叉庐,認為可以避惡消災。到了虎符纏臂的五月会喝,就迎來了端午佳節(jié)陡叠。“門前艾蒲青翠肢执,天淡紙鳶舞”枉阵,民俗,將青翠的艾葉懸于堂中预茄,用菖蒲作劍兴溜,插于門楣,以辟邪驅(qū)瘴耻陕,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拙徽。“ 紙鳶”又稱風箏诗宣。家家門前掛著青翠的艾蒿菖蒲膘怕,孩子們在野外放著風箏≌倥樱“粽葉香飄十里岛心,對酒攜樽俎”,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篮灼。樽以盛酒忘古,俎以盛肉。人們端著飄香的粽子穿稳,攜帶著酒樽肉俎存皂,到江邊看龍舟競渡。江面上龍舟競發(fā),彼此吶喊助威旦袋,還有一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骤菠!
下片“懷古”,追敘楚懷王昏庸糊涂疤孕,屈原放逐商乎,投江自盡的悲劇〖婪В“感嘆懷王昏聵鹉戚,悲戚秦吞楚”,昏聵:比喻不明事理专控,頭腦糊涂抹凳,不明是非。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掉伦腐。詞人感嘆楚懷王昏庸糊涂赢底,不明事理,楚國悲慘地被秦國滅亡了柏蘑⌒叶常“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咳焚,異客:作客他鄉(xiāng)的人洽损。屈原已經(jīng)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革半。流淚不止碑定。兩鬢如霜的白發(fā),不知道有多少督惰〔桓担“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赏胚,他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访娶,從早哭到晚,最后淚盡于陵陽這個地方觉阅。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崖疤,最后到了陵陽〉溆拢“汨羅江渚劫哼,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割笙,湘累:指屈原权烧。屈原是赴湘水支流汨羅江而溺死的眯亦,古人稱之為湘累。汨羅江邊般码,屈原已死妻率,只留下了讓人痛斷肝腸的詩句。
此詞詠今嘆古板祝,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宫静,卻重在下片“感懷”,感嘆屈原的悲慘遭遇券时,意在述今懷古孤里,“借古”而“啟今”。詞中明暗結合橘洞,明寫屈原捌袜,直接抨擊楚王“昏庸”,暗諷時政震檩,鋒芒直指北宋王朝琢蛤,將詞人自己的愛恨情仇寓于其間,卻不露痕跡抛虏。詞的內(nèi)容虛實相間,敘說眼前慶祝端午諸景套才,是“實”迂猴;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為“虛”;“虛”寫屈原背伴,實及自己沸毁,慨古人之憂,發(fā)今人之嘆傻寂。
詞中有景息尺,景色如畫,畫里“有話”疾掰。且看上片搂誉,一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景畫,撲面而來:童之臂符静檬、門之翠艾炭懊、菖蒲之劍、風箏漫舞拂檩、對酒當歌侮腹、龍舟競發(fā)、誦君之賦稻励,一個個情景交融的圖畫父阻,展現(xiàn)了今日慶祝端午節(jié)的豐富活動內(nèi)容。再看下片,懷王之昏加矛、秦之吞楚钠署、異客垂涕、 新亭對泣荒椭、汨羅江渚谐鼎,一個個畫面,再現(xiàn)了歷史的滄桑趣惠。這些詞中之境狸棍,如詩如畫,一唱三嘆味悄,極大地豐富了詞的內(nèi)涵草戈,展現(xiàn)了端午佳節(jié)的文化意蘊。
蘇軾還有一首《浣溪沙·端午》詞侍瑟,表現(xiàn)了詞人的另一風格:
輕汗微微透碧紈唐片,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涨颜。
彩線輕纏紅玉臂费韭,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庭瑰。
此詞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jié)的情景星持。上片描述她們節(jié)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穿著薄薄的綠色絲綢,用浸泡有芳香蘭花的水沐缘稹督暂;精心梳洗打扮,倒棄的香脂水流滿小河中穷吮。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逻翁,將彩線輕輕纏在玉臂上,在發(fā)髻上斜掛著祛邪驅(qū)鬼捡鱼、保佑平安的符錄八回,見到她們,好似見到了千年前的佳人堰汉。詞中描寫細膩辽社,生動的再現(xiàn)了端午節(jié)前后婦女們的精心打扮,顯示了人們對端午節(jié)的熱情與重視翘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