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好朋友從老家趕回這座城市排监,心情郁結,找我閑聊杰捂。
他這次回去是為了給他奶奶做十周年祭舆床。我想當然地認為,祭祀這事兒嫁佳,本來就讓人傷感挨队,他的郁結應該于此有關。是有關蒿往,但還有更郁結的事兒盛垦。
他們一家人常年在外地定居,哥哥在北京瓤漏,姐姐在上海腾夯,他在蘇南。父母也是常年在外跟子女輪流居住赌蔑,比起那些留守老人來說俯在,這幾乎是最完美的安排了。
我問他除了祭祀娃惯,還有啥郁悶的跷乐?歸家省親本是讓人開心的事啊。
朋友說趾浅,這次回鄉(xiāng)愕提,除卻路途轉車的種種擁堵,攜家?guī)Э诘闹T多不便皿哨,妻子孩子有意無意的抱怨浅侨,自家多年沒有居住的院落的破敗不堪,這些都讓人很無力证膨,更讓人傷感的是幾次看到年邁的父母對著自己家的老屋發(fā)呆如输,對著屋子里的每件老屋什偷偷抹淚。
做子女的央勒,顯然都能體會到父母對老家院落的那種情感不见,有些畫面屬于一家人共有的記憶。
也許父母對著飯桌發(fā)呆的時候崔步,腦子里閃現(xiàn)的是30年前一家人共進晚餐的時刻:三個孩子在飯桌上聽老媽講述過去的事情稳吮,干完農(nóng)活的老爹就著咸菜干掉多半瓶二鍋頭,高高的麥秸垛像一座座小山丘堆在家門口不遠的打麥場上……
他們兄弟姐妹試圖想把老屋裝飾一新井濒,但父母還是阻住了灶似,"幾年都不回來一次列林,也不住人了,費那個功夫干嘛酪惭?"希痴,說到底,父母還是怕折騰孩子撞蚕,怕讓子女浪費錢润梯。
父母對老屋的眷戀,其實是對自己那一代人的和他上一輩人的眷戀甥厦。
年輕人對老家的舍棄纺铭,往往會有"雄鷹展翅"、"追尋夢想"之類的詞匯做心理支撐刀疙,但是老人對老家的遠離目前還缺少精神層面的輔助舶赔,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渲染更多的是葉落歸根的宿命,缺少的是工業(yè)化時代下對人的真實處境的關照谦秧。
如果不是為了照顧子女的情緒竟纳,想必大多父母都不愿在年邁之際還要走向遠方,舍棄相伴大半輩子的故土疚鲤,在他鄉(xiāng)漂泊锥累。
我們對留守老人往往充滿了情感上的虧欠,往往以為把他們接進城里集歇,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城市生活就是"享福"桶略,可現(xiàn)實的情況可能并沒那么簡單。
"要不是為了帶孫子诲宇,八抬大轎抬我我也不會進城"际歼,這是聽到數(shù)次的口頭語。
"兩個老人留在家姑蓝,孩兒們不放心鹅心,非得把我們接到身邊兒,主要還是怕孩子們擔心"纺荧,幸福的回答中也夾雜些許的無奈旭愧。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宙暇,城市的建造更多的是以工業(yè)化為基礎输枯,本質上是為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而存在,為了增加GDP客给,城市更喜歡聚集年輕人,大部分的建造也是為了滿足年輕人肢簿,對于老人就缺乏了點溫度靶剑。
在它還沒有為城市居民養(yǎng)老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蜻拨,更不要奢求為那些來到城市的鄉(xiāng)下老人做特殊規(guī)劃。
言語上的不通桩引,地鐵閘口的智能缎讼,無人值守的超市,任何的一關對于鄉(xiāng)下不識字的老人都是一次劫難坑匠,更不要提內心的孤寂無聊了血崭,如果有選擇,誰會來這里找罪受厘灼。
孩子把父母接進城夹纫,就是把老家搬進了城。
孩子的內心不再為家牽掛设凹,但父母的家也從此分割天涯舰讹,畢竟爸媽的爸媽還在那空曠的田野之下。
“世界上有一種沒有腳的鳥闪朱,它的一生只能夠一直飛翔月匣,飛累了就睡在風中,這種鳥一輩子才會落地一次奋姿,那就是死亡來臨的時刻锄开。” ——《阿飛正傳》
"如果可以称诗,我只想做一只無腳鳥萍悴,從出發(fā)的地方一直飛到出發(fā)的地方。"
朋友咕咕囔囔地說著粪狼,像是夢語退腥,又像是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