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會培訓(xùn)第三天,讀了第三本書旨袒,史懷梅老師的《忠貞不貳:遼越境研究》汁针。
因手機屏蔽,神奇的會場讓我注意力較平常集中砚尽,讀書效率十分高施无。
史懷梅老師通過十世紀、十一世紀不同時期對五代晚期至元之前漢人到遼生活或效忠的原因必孤、不同評價的研究猾骡,揭露不同時期忠瑞躺、族群、文化認同兴想、邊境等概念的認識幢哨。
作者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回歸到跨越邊境入遼者同時期人對他們的評價及關(guān)注點,以及之后不同時期作品中的評價嫂便,揭露跨越邊境入遼人的動因捞镰,這其實涉及當時人對邊境,尤其是對忠的認識毙替,以及自主選擇問題岸售。
作者提出,當人對是否入遼有更多選擇或者更多利益時蔚龙,他們對選擇的自主性更大冰评,受到他人對他們道德、品德的苛責也幾乎沒有木羹。五代或宋初時的邊境線變動比較大甲雅,往往有時受到這些跨越邊境群體選擇影響,這個時候坑填,所謂忠并不收到文化認同影響抛人,也沒有所謂族群性,人們忠的評價更基于結(jié)果和權(quán)力脐瑰。但隨著澶淵之盟對邊境線的固定妖枚,個人或群體對邊境線的劃定的影響力幾乎沒有了,這時候就會要求彼此邊境區(qū)域的民眾對各自政權(quán)實體的忠誠苍在,民族認同感也逐漸出現(xiàn)绝页。
其實這背后是史學(xué)群體對忠概念的認識,作者對先秦至民國不同時期的忠進行認識寂恬,是對道的忠誠续誉,對君主的忠誠,對所謂民族的忠誠初肉。往往幾者有時是分離的酷鸦,是隨著后期邊境線固定而將君主國家和民族族群統(tǒng)一以后,才有了對民族的忠誠牙咏。
這本書特別切合了歷史學(xué)中的一個問題臼隔,史學(xué)材料往往具有主觀性,所以在對史料進行分析論證時妄壶,一定要先注意處理材料的時代問題摔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