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長勾邦,生長就是目的道川,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午衰。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fā)冒萄∥“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宦言,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已指出商模,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奠旺,當時的智者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shù)届`魂里去,蘇格拉底嘲笑道施流,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响疚。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么事瞪醋。比如說忿晕,智育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银受,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践盼,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鸦采,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咕幻。
“生長就是目的渔伯,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肄程。人們即使似乎承認了“教育即生長”锣吼,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蓝厌、謀求職業(yè)玄叠、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拓提,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读恃。用功利目標規(guī)范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崎苗,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狐粱。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fā)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yōu)秀又幸福的嗎胆数?就算用功利尺度——廣闊的而非狹隘的——衡量肌蜻,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不是更有希望獲得真正意義的成功嗎?而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必尼,正如羅素所指出的蒋搜,一個由本性優(yōu)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判莉。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豆挽,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規(guī)范教育券盅,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帮哈,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nèi)在價值锰镀。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娘侍,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泳炉,而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作好準備憾筏,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花鹅⊙跹“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頂,仿佛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臺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古拴,在確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兒童教育理論箩帚。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nèi)在的品質和意義斤富,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膏潮,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满力,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焕参。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油额,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叠纷,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潦嘶。然而涩嚣,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掂僵,驅趕他們到功利戰(zhàn)場上拼搏航厚。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锰蓬,在若干年后的社會上幔睬,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xiàn)出來。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芹扭,而非適應現(xiàn)實麻顶。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舱卡,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辅肾,就是以適應現(xiàn)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轮锥,當然有適應現(xiàn)實的必要矫钓,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舍杜,而是為了豐富自己新娜。孔子也主張蝴簇,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diào)匆帚,學習是為了發(fā)展個人內(nèi)在的精神能力熬词,從而在外部現(xiàn)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內(nèi)在自由互拾,但是歪今,正是憑借這種內(nèi)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颜矿,那些優(yōu)秀的靈魂和頭腦對于改變?nèi)祟惿鐣默F(xiàn)實發(fā)生了偉大的作用寄猩。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nèi)在自由、產(chǎn)生優(yōu)秀的靈魂和頭腦創(chuàng)造條件骑疆。如果只是適應現(xiàn)實田篇,要教育做什么!
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箍铭,要浪費時間泊柬。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由我們今天的許多耳朵聽來诈火,簡直是謬論兽赁。然而,盧梭自有他的道理冷守。如果說教育即生長刀崖,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huán)境拍摇。什么是最好的環(huán)境亮钦?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授翻。在希臘文中或悲,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閑暇。在希臘人看來堪唐,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巡语,才能自由地發(fā)展其心智能力。盧梭為其驚世駭俗之論辯護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淮菠,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男公。”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惟恐孩子虛度光陰合陵,驅迫著他們做無窮的功課枢赔,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拥知。盧梭卻問你:什么叫虛度踏拜?快樂不算什么嗎?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嗎低剔?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速梗,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肮塞。
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姻锁。依我之見枕赵,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位隶。說到底拷窜,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涧黄。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篮昧,更是如此。我贊成約翰·亨利的看法:對于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弓熏,大學里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恋谭,任他們在圖書館里自由地涉獵。我要和蕭伯納一起嘆息: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肴挽鞠,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yǎng)的乏味的教科書疚颊。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信认。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材义,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隨后我發(fā)現(xiàn)嫁赏,它很可能脫胎于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其掂,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jié)潦蝇,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款熬。
知識的細節(jié)是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攘乒,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贤牛。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jié)则酝,既吃力又無價值殉簸。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么也沒有剩下沽讹,那就意味著你是白受了教育般卑。
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爽雄,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蝠检,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挚瘟,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叹谁,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迟杂。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本慕,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侧漓,不管今后從事什么職業(yè)锅尘,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布蔗、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藤违,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大學應是大師云集之地纵揍,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顿乒。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泽谨、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璧榄,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惟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tǒng)地稱之為大師——的熏陶吧雹。大師在兩個地方骨杂,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里雄卷,大學應該是活著的大師云集的地方搓蚪。正如懷特海所說: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擁有一批充滿想象力地探索知識的學者丁鹉,使學生在智力發(fā)展上受其影響妒潭,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否則大學就不必存在揣钦。
林語堂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理想大學應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雳灾,這里碰見一位牛頓,那里碰見一位佛羅特拂盯,東屋住了一位羅素佑女,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書房谈竿,后院是戴東原的住房团驱。他強調(diào):“吃飯所”不是比方,這些大師除吃飯外空凸,對學校絕無義務嚎花,學校送薪俸請他們住在校園里,使學生得以與其交游接觸呀洲,受其熏陶紊选。比如牛津啼止、劍橋的大教授,抽著煙斗閑談人生和學問兵罢,學生的素質就這樣被煙熏了出來献烦。
今天的大學爭相標榜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還擬訂了種種硬指標卖词。其實巩那,事情本來很簡單:最硬的指標是教師,一個大學擁有一批心靈高貴此蜈、頭腦智慧的一流學者即横,它就是一流大學。否則裆赵,校舍再大东囚,樓房再氣派,設備再先進战授,全都白搭页藻。
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是羅素為正確的師生關系規(guī)定的原則植兰。他指出惕橙,一個理想教師的必備品質是愛他的學生,而愛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钉跷,如同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樣弥鹦,感覺到學生是目的。他強調(diào):教師愛學生應該甚于愛國家和教會爷辙。針對今日的情況彬坏,我要補充一句:更應該甚于愛金錢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師恰恰是以名利為惟一目的膝晾,明目張膽地把學生當作獲取名利的手段栓始。
教師個人是否愛學生,取決于這個教師的品德血当。要使學校中多數(shù)教師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幻赚,則必須建立以學生為目的的教育體制。把學生當作手段的行徑之所以大量得逞臊旭,重要原因是教師權力過大落恼,手握決定學生升級畢業(yè)之大權。所以离熏,我贊同愛因斯坦的建議:給教師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應該盡可能少佳谦,使學生對其尊敬的惟一來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質。與此相應滋戳,便是擴大學生尤其研究生的權利钻蔑,在教學大綱許可的范圍內(nèi)啥刻,可以自由選擇老師和課程,可以改換門庭咪笑,另就高明可帽。考核教師也應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愛戴窗怒,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門的青睞蘑拯。像現(xiàn)在這樣,教師有本事活動到大筆科研經(jīng)費兜粘,就有多招學生的權利,就有讓學生替自己打工的權力弯蚜,否則就受氣孔轴,甚至被剝奪帶學生的權利,在這種體制下碎捺,焉有學生不淪為手段之理路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