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在看《奇葩說》霎槐,今天有一期特別觀眾賽送浊,50個子女50個父母。其中有一點很特別丘跌,跟之前完全不同袭景,那就是這一半的父母觀眾們特別硬,只有兩三位父母改換立場闭树。往期觀眾都是年輕人耸棒,極其容易改換立場,而父母們大部分人都未曾改換過立場报辱。
辯題是:“離婚該等到孩子高考后嗎与殃?”
50位父母基本都選了“該等”,不能影響孩子學習碍现。而50子女在兩個立場里各占一些奈籽。
即使是辯題很有偏向性,但這種強烈對比確實是體現(xiàn)了父母子女的差異鸵赫。
我想有兩個方向理解:
第一個是從不同年齡的人群特征來說明:
父母也是中年人了衣屏,他們年輕時,也像我們一樣汲取各種價值觀和觀點辩棒,并且有著許多嘗試行動狼忱,最終形成穩(wěn)定穩(wěn)固的價值觀。
所以年輕人一睁,更容易吸收同化新的價值觀和觀點知識钻弄。而父母,反而建立了穩(wěn)固的價值觀體系者吁,則不容易被影響窘俺。
在這個層面來講,父母可能是更加自由的复凳,年輕人更加不自由瘤泪。
因為年輕人會吸收比較各種輸入灶泵,更容易被商家塑造的“品牌”“人設”“圈子文化”所影響。
父母反倒按照自己的體系來思考行動对途,按自己的生活哲學來思考和行動赦邻。
第二個是自由與責任的關系。
李誕提出來实檀,年輕人的價值排序是:開心>責任惶洲,個人>家庭,而父母正相反膳犹。父母是創(chuàng)建家庭的人恬吕,他們要一直兜底,要負責任须床,但是負責任就很難铐料,他們也不能做到責任與開心兼顧,責任與自由兼顧侨颈。
其實自由也是相對的。某個經(jīng)濟學家說過芯义,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價哈垢,就是我們甘愿被法律束縛。沒有完全的自由扛拨。
美國當代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耘分,寫過《論扯淡》奇書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哲學教授,說:“自由這個概念關心的绑警,僅僅是一個人有沒有充分的理性能力自愿地做出選擇”求泰。
認知學家平克,在《啟蒙此時》應用了Amartya Sen對自由的定義:自由分兩種计盒,正的自由渴频,是生活中有多個選項,而負的自由是北启,是說別人不能強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兒卜朗。前者是經(jīng)濟上的,后者是政治上的咕村。
萬維剛老師猜測场钉,康德會持有不同的觀點,康德會認為:“只要是為了自己的某種需求懈涛,不管是好的需求還是免于恐懼的需求去做事逛万,就都是不自由的”。及
而萬維剛老師自己的觀點是批钠,積極主動的時候你就感到自由宇植,消極被動的時候你就感到不自由得封。自由是一種主觀體驗。
比如在戰(zhàn)略上是自由的当纱,那哪怕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各種不自由呛每,我們通常都忍受,做一些必須做的事坡氯;而在戰(zhàn)術上晨横,哪怕這件事是必須做的,是不自由的箫柳,我們也可以積極主動手形,時刻提醒自己做這件事還有別的選項,并大膽采用不尋常做法悯恍。
父母一般都了解這種人生智慧库糠,而比較直的年輕人,都比較關注自己被要求的不自由涮毫,自然消極被動瞬欧,也感到不自由。
Keep的slogan:自律給我自由罢防。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艘虎。還有一句道理:“自律就是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