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 究竟哪一方更加正確呢
延遲教育和及時滿足并非絕對對立堕汞,市場上流行的“延遲滿足育兒法”對米歇爾的延遲滿足實驗有著諸多誤解勺爱。
被誤解的棉花糖實驗
真正的“棉花糖”實驗遠非開頭所描述的這么簡單⊙都欤“棉花糖實驗”是一個系列實驗琐鲁,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卫旱,米歇爾團隊通過調整各種參數和條件進行了多組對照組實驗。
1970年的實驗中围段,被試幼兒的選擇增加了“自己喜歡的物品”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顾翼,規(guī)則為如果孩子能夠等待研究人員回來,那么就可以吃掉喜歡的獎品蒜撮,如果提早呼叫研究人員回來暴构,那就只能吃不太喜歡的那個獎品。四個實驗組分別為:1段磨、兩種獎品都留在幼兒面前取逾;2、將喜歡的獎品留在面前苹支;3砾隅、將不喜歡的獎品留在面前;4债蜜、將兩種獎品都帶走
最后的結果是面前沒有獎品的被試幼兒等待時間遠高于其他三類晴埂,研究團隊發(fā)現這些孩子努力想出了很多注意力自我轉移的方法,來度過這段難熬的“求而不得”的時間寻定,這說明通過轉移注意力能夠比總是想著等待的東西更能夠提高延遲滿足的能力儒洛。
1972年,米歇爾團隊又進行了三個更為復雜的實驗狼速,測試了轉移注意力對延遲滿足時間的具體影響琅锻。
實驗結果顯示,轉移注意力確實可以幫助幼兒實現延遲滿足向胡,轉移的方法可以是外在可見的事物恼蓬,也可以是內在的思想活動,比如想某件事情僵芹,而且讓孩子想著積極的事情更為有效处硬。
到了1981年,米歇爾團隊開始對“棉花糖實驗”的被試幼兒進行回訪追蹤調查拇派,發(fā)現了大家所熟知的那個結論荷辕。
從米歇爾教授完整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气嫁,延遲滿足有著諸多影響因素厘灼,比如年齡、主題裁蚁、方式等等苟径,而不是流行的“延遲滿足育兒法”所倡導的由家長簡單粗暴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做法。
及時滿足快樂“保質期”
在社會學中躬审,人類延遲滿足的能力其實是智慧的象征棘街,它表明人類有預估未來并以此來規(guī)劃自身行動的意識和能力蟆盐。在原始時期,因為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遭殉,及時行樂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回報石挂,人們總是傾向于及時行樂滿足當下的價值需求,而到了現代環(huán)境里险污,人類可以更有把握地預測未來痹愚,及時行樂這種古老心智也就不再占絕對的優(yōu)勢了。但是人類智慧的延遲滿足是一種理性的規(guī)劃蛔糯,而不是二選一的絕對困境拯腮。